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秦自商鞅變法後的百餘年裡

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農業的快速發展

興修水利為其創造了先決條件

因為水與土是農業的基礎和命脈

即所謂

“食之所生,水與土也”。這不僅看到水利的一面

也看到水害的一面

兼顧用和防兩個方面,如《荀子

·王制》篇所說

“修堤梁

通溝澮

行水潦

安水臧

以時決塞

歲雖兇敗水旱

使民有所耘艾

”。

秦昭襄王時

公元前

306

~

公元前

251

),

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

在今四川省灌縣地區

調集民力修築了

“都江堰”。這樣既可免除岷江氾濫

又便於交通和灌溉。人們在治水實踐中總結出

“深淘灘

低作堰

”三字經和“遇彎裁角

逢正軸心

”八字訣的治水經驗。“深淘灘”是利用暢通的河水

使內江能得到充足的水量

“低作堰

有利於控制內江水流

當內江水多時可以越過低堰流向外江

使內江水域免遭水災。都江堰灌田萬頃以上

成都平原由此變為豐產區。

另一條著名水利工程是秦王政元年

公元前

246

在陝西關中平原修的人工灌溉渠道

——鄭國渠。採納韓國著名水利專家鄭國的建議

由他主持調十幾萬民工

用了十餘年開鑿

自涇陽引涇水東流

合濁水、石川水道

注入洛水,渠長三百多里

“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

約今

380

萬畝

,畝收一鍾(六斛四鬥

),

使關中

也稱秦中

成為沃野

為國家首富之區

“百姓歌頌其殷實”。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物質財富增加

使秦在兼併戰爭中成為強國

這也為後來秦滅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秦始皇

於昭襄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

259

正月出生於河北邯鄲

名政

立為秦王

即位時

公元前

246

13

歲。當時

秦國疆域已據有關中

漢中

陝西

巴蜀

四川

、郢

湖北

河南南陽

、上郡

陝西北部

河東、太原、上黨

山西

等郡

西拓地至今甘肅東部

東進出函谷關

佔有滎陽及周王室舊地

河南

公元前

249

年滅周

。就疆土來說

此時秦對六國已佔絕對優勢。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

221

),

秦王政適應統一是大勢所趨的歷史發展需要

充分施展他的政治、軍事才能

在他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下

不失時機地滅了六國

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秦朝

這在中國歷史發展上有著重要意義

對以後封建政治

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秦王政認為自己德高

“三皇”

功過

“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

因此更改名號

決定將

“三皇

“五帝”名號合二為一

稱為

“皇帝”

自此

“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還規定皇帝自稱“朕”

皇帝按世代排列

他自稱

“始皇帝”

子孫繼位後稱

“二世、三世

至千萬世

傳至無窮

“命”為“制”

“令”為“詔”。這都表明皇帝的地位神聖

權力至高無上。

接著

為鞏固統一

維護皇帝專制的統治

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新政策和措施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中央機構

皇帝下設

“三公”

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

宗正

典客、少府

治粟內史

廷尉

分工負責

相互制約

共同輔佐皇帝。

地方行政

全國分為

36

郡有郡守

郡尉﹑監御史

郡下設縣

縣設縣令

不滿萬戶的稱縣長

);

縣下設鄉

鄉有三老

嗇夫

遊徼

鄉下設亭

十里為一亭,亭設亭長

亭下設裡

裡有里正。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

都要由皇帝批准。就這樣從上到下組成了一套嚴密的統治網

以加強皇帝的集權統治。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

歷代都基本上沿襲了這種中央集權制。

同時

遷六國貴族豪富

12

萬戶於首都咸陽

便於管理和監視

收天下兵器,鑄重達千石的

12

個金人立於都城

防止地方反叛

實行全國車同軌、書同文

採用李斯制定的小篆和程邈制定的隸書

並且統一度量衡制度

為控制新徵服地區

修建以咸陽為中心

東通燕、齊

南至吳、楚的馳道

焚書坑儒

採取強暴的愚民政策和限制言論自由

制定嚴酷的法律

鎮壓民眾

稱平民為

“黔首”

的反抗

……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秦始皇建立起統一的王朝之後

對於北方遊牧的匈奴不時的擾掠

自然不能置之不理。當他的政權表面上漸就穩定的時候

就發動了北逐匈奴的戰爭。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匈奴族是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

其祖先夏時曰淳維

殷時稱鬼方﹑猱鬻

周謂獫狁

戰國時名曰匈奴、胡。

“隨美草甘水而驅牧”

“因山谷為城郭

因水草為倉廩

長期在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而居住

活動於南達陰山

北至俄羅斯貝加爾湖之間

是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

“控弦之士”

30

農耕民族將士稱

“帶甲之士”

。這個民族具有吃苦耐勞

善於騎射

尚武、不甘人下、以戰死為榮

向外掠奪等民族特點。戰國後期

中原地區進行激烈的兼併統一戰爭

匈奴乘機南下

入居河套進行擾掠

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蒙恬

秦國名將

先世為齊國人

他的祖父蒙驁早年從齊國到秦國

秦昭王拜他為上卿

率師伐韓攻趙

奪取魏城

建立東郡。父親蒙武,始皇帝二十三年

為裨將軍

跟隨王翦進攻楚國

殺楚將項燕,俘楚王負芻

降服百越之君

置會稽郡。其弟蒙毅

為秦始皇謀士

位至上卿

曾依法判處宦官趙高死刑

後趙高獲赦復職

仇恨毀惡

被秦二世所殺。蒙恬初任獄官

始皇帝二十六年

因家世而襲將軍

曾從王賁率兵攻打齊國

獲重大勝利

拜為內史。

皇帝三十二年

蒙恬奉秦始皇之命

30

萬大軍

浩浩蕩蕩

北伐匈奴。戰場之慘烈

一時難於盡能言表

旌旗獵獵

殺聲震天

“帶甲之士”與“控弦之士”

格鬥之聲不絕於耳

兵戎到處

屍橫遍野

經過幾天、幾十天、幾個月的鏖戰

血雨腥風中的

“控弦之士”敗北了。經過不到一年的浴血奮戰

終於把匈奴各部落打敗

收復了河南地。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所謂河南地

即今河套地區、黃河以南部分

轄境包括今陝西北部、內蒙古的河套部分和寧夏平原。那什麼是

“河套”呢

河套即指黃河從今甘肅省黑山峽流入寧夏中衛市境內起

由西向東流經青銅峽。出峽後

拐一個大彎

改為由南向北流

一直流到今內蒙古巴彥淖爾

臨河

市後

再拐一個大彎

變為由西向東流

經包頭市至托克縣河口鎮重新拐彎

再由北向南流

成為山西、陝西兩省的界河。

黃河在寧夏

內蒙古所執行的線路

拐了三個大彎

其線路圖活像一個高高拋起的

“套馬索”

故稱之為

“河套”。今寧夏灌區稱為“前套”

內蒙古灌區稱為

“後套”。因河套地區地近秦都咸陽

為京畿鎖鑰

所以便成為蒙恬率軍防守的重點。

始皇帝三十三年

在收復的河南地

“城河上為塞”

在黃河東岸

44

縣城

用制險塞

“築亭障以逐戎人

徒謫實之初縣

其中

在今牛首山北麓設富平縣

址在利通區西南到青銅峽市峽口鎮一帶

屬北地郡

秦昭王三十五年

即公元前

272

年置

治今甘肅省寧縣西北

),

秦北地都尉治富平縣城

統領北地郡的軍事。

縣內有神泉,址距富平縣城南不遠處

有泉水不斷湧出

四季不停

水質清冽

故曰神泉障

規模小於營、堡的城池

是駐軍和儲備軍需物資的兵營

它是當時的軍事防禦設施

以西黃河南牛首為屏障

是秦在黃河東岸設定的軍事要塞之一。蒙恬徵集丁夫

在神泉之地

修築城障

“環四里許

高四尋有奇

而厚如之

”。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繼之,蒙恬率軍將匈奴趕至陰山之外的漠北(今蒙古國和貝加爾湖一帶

),

又修築長城

將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連線起來

從甘肅臨洮到遼東

地跨萬里

俗稱

“萬里長城”

就這樣層層設防

以防止匈奴捲土重來。並遷

“山東”

函谷關和華山以東)災民

70

餘萬口到河南地

始皇帝三十四年

從內地移民

將罪犯強行遷到河套

始皇帝三十六年

“遷北河、榆中三萬家”十餘萬人到河套地區築城、設障、修路和興修水利、試行屯墾。

河套地區得黃河之利

土地肥沃

宜耕宜牧。蒙恬為了開拓西北疆土

解決數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問題

克服由於長途運輸造成補給不及時的困難

組織駐軍屯墾

移民墾種

軍民共同屯墾

保衛邊疆。蒙恬在這裡組織屯田

內地移民不僅帶來了鐵製農具、優良農作物種子、先進生產技術

而且帶來了開鄭國渠、修築都江堰的興修水利的經驗

於是在今市境內的黃河兩岸

河東開挖了秦渠,時稱北地東渠

河西修建了漢延渠

叫北地西渠

以灌溉這裡屯種的土地。蒙恬屯軍塞北

拉開了寧夏開發的序幕。

“河套安則天下安”

蒙恬主持屯守的幾年裡

漠北匈奴再未敢進犯

農業開發已初見成效

這裡的農產品種類和產量與內地已經沒有什麼差別

大軍糧需已不再靠內地供應

內省轉輸戍漕”

軍民自給

從而穩定了軍心

安定了民心。

始皇帝三十七年

公元前

210

),

秦始皇死。大太監趙高等合謀偽造遺詔

指斥蒙恬

“為人臣不忠”

將其下獄

又發動

“沙丘之變”

立胡亥為二世

後將蒙恬、蒙毅及

—批大臣殺害。接著

天下大亂

不過三年

秦朝滅亡。匈奴捲土重來,河南地復失

軍事設施和農田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中原政權受到嚴重威脅。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漢建元元年

公元前

140

),

武帝劉徹繼位。自元朔二年

公元前

127

至元狩四年

公元前

119

先後派衛青、霍去病率軍與匈奴軍大戰三次

匈奴慘敗

復潰退於邊遠的漠北。

“漢遂取河南地

築朔方

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

因河為固

恢復富平縣建置

仍隸北地郡

修繕神泉障

北部都尉駐於此

及被破壞的渠道

漢惠帝四年

公元前

191

),

在黃河洲島上設靈洲縣

隨水高下

未嘗淪沒

故號靈洲。轄境約今青銅峽、利通、靈武

永寧

銀川、賀蘭沿黃河的東部。設號非

河奇兩個牧馬苑。

在黃河西部的邵剛堡設靈武縣

轄境相當於今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黃河以西之地

同時設南典農城

與靈武縣同治

設典農都尉管理農墾。又

“激河浚渠”

開修漢伯渠唐徠渠

安置大批移民進行屯種

政府供給糧食、衣服、耕牛

籽種

加之氣候溫暖溼潤

河套新墾區很快成為

“沃野千里

谷稼殷積

“人民熾盛

牛馬布野

“群羊塞道”

“軍糧饒足”

“畜牧為天下饒”

“冠蓋相望”的農牧業發達的新興經濟區

成為國家財政收入新的財富之源

是秦中

即關中

首富區之後的又一個富足之區

所以稱之為

“新秦中”。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建設

秦蒙恬取河南地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征匈奴之後

北地郡邊防穩固

相當長一段時間匈奴再未敢來犯。河套平原的肥沃土地

經黃河水澆灌

不斷地開發

物茂糧豐

“饒谷多畜”

新秦中之寧夏平原後來被稱為

“塞北江南”

而今的青銅峽又被譽為

“塞上明珠”。前人功不可沒

今人偉績更值得稱頌

參考文獻:

《秦朝歷史》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歷代秦王與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