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

“博物館的力量”

每年的5月18日

各地博物館都會進行一場

線上展品battle

一些“戲精”文物

更是被做成表情包在朋友圈圈粉

當文物與表情包相碰撞

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

今年新出圈的文物表情包有哪些?

一起來看

↓↓↓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當然,廣東出土或收藏的

“戲精”文物也不少

↓↓↓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這是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身高”僅有3。5釐米的她,有著非常有趣的髮型和精美的服裝。她一手拋袖上揚到腦後,一手向身後甩袖,彎腰擺臀,唇微張似在歌詠,這是典型的越人跳楚舞的形象。

再看她的髮髻,是向右橫出的螺髻。學者一般認為,這種髮型來自嶺南越族的“椎髻”習俗,是嶺南越族的顯著特徵。

玉雕舞女在漢代諸侯王墓中常有發現,但多為扁平玉塊,這種圓雕玉舞人,尚屬首見。在南越王墓裡出土了五件玉雕舞女,為漢代樂舞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這不是一隻“頭紅色”的猴子,而是一隻“頭痛”的猴子。粵語“頭赤”就是“頭痛”的意思。

這可是一隻從花果山來的猴子。這件西漢南越國時期鎏金銅猴,於1988年在廣東廣州登峰路花果山3號墓出土。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這件造型獨特而生動的文物是漢代陶製鴞形五聯罐,出土於廣鋼新城地塊,目前在廣州的文物裡獨此一款。由周圍四個大罐盒中心一小罐組成,各罐之間不相通,以泥梁連線,蓋子即是鴞首,罐身塑造出雙翅盒尾巴,用葉紋紋路表示羽毛。

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貓頭鷹,曾在現在的廣州城區內多次“現身”。

作為眼能夜視、耳聽八方、動作迅猛的猛禽,貓頭鷹既與戰爭、軍事、懲罰等文化相關,也被認為夜神與夢神,另外也有認為其是祖先神。因此,它被廣泛追求長生不老的漢代所接受,在墓葬文化中作為地下世界的墓主守護者。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陶塑金絲貓清光緒石灣窯陶塑名家黃炳的作品。作者生前送給其仇姓親戚,後由佛山市收藏家辛棠從仇家購去,1964年由廣東省博物館購得。

作品為素胎,胎泥來源為當地黃泥,燒成效果正契合金絲貓的毛色,而貓毛用胎骨出毛的技法刻劃細緻,幾以亂真。

“胎骨出毛”技法是石灣陶塑特有的技法。首先,採用石灣本地含鐵成分很高的紅土,經過沉澱去除雜質,再加一些微細瓷土和少量的東莞黏土混合。捏塑成形後,在陶胎八成乾的情況下,在其表面一絲一縷地雕琢出鳥獸的羽翎、皮毛,燒成後通常不施釉。

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

這是一盞西漢年間的陶胡人俑座燈,1999年出土於東山區先烈南路大寶崗西漢墓。現在陳列於南漢二陵博物館。

你看他眼睛細長、絡腮鬍,頭髮束於腦後折向前成髻,左膝彎曲,光著腳坐在地上,右手按於右腿上,頸下刻劃著X線紋,從面貌、體格和著裝上,都有著典型域外人種特徵。這說明在西漢時候,廣州地區就已經有域外人士在這裡活動了。

這種手託或頭頂燈盤的陶俑形象常在嶺南地區的兩漢墓葬裡作為燈具陪葬。

原標題:《魔性預警!廣東“戲精”文物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