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伯為了鼓舞士氣,每人發一條馬褲,從此得到“牛褲團”的綽號

湯恩伯一直在尋找著當主角的機會,如果在社會的舞臺上一輩子當配角,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太悲哀?可是這樣的機會,湯恩伯真的是不好尋找,他曾經幹過一陣子贛粵閩湘鄂五省第十縱隊指揮官,還曾經參與了“福建事變”。

湯恩伯為了鼓舞士氣,每人發一條馬褲,從此得到“牛褲團”的綽號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33年12月下旬,“福建事變”爆發後,南京方面抽調嫡系部隊十餘萬人,在海、空軍的配合下,為平定第十九路軍的“叛亂”,向福建浩浩蕩蕩地殺了過去。剛剛成立不到百日的福建“政府”由於內部不團結,如何對抗中央軍的布放甚至都沒有做好,面對蔣軍兇兵悍將的進攻,當時就亂了手腳。

蔣某人還是一手“銀彈”,一手“炸彈”,兩路進攻。第十九路軍的軍師長們在“銀彈”的進攻之下,“炸彈”的威脅之下,紛紛倒戈,湯恩伯第十縱隊近乎“遊行和演習”似的完成了既定的作戰任務。

湯恩伯為了鼓舞士氣,每人發一條馬褲,從此得到“牛褲團”的綽號

很顯然,在這場平定內亂的戰鬥中,湯恩伯原本想建功立業,可是卻讓他好像成了旁觀者,他的軍隊彷彿成了參觀團。湯恩伯只撈到了一點零星的仗打。湯恩伯真的不甘心,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沒有仗打就等於沒有事兒做,而沒有事兒幹,又怎麼能超越同群,脫穎而出?

1936年11月15日,綏遠抗戰爆發。湯恩伯又被從圍剿的戰場上,抽調而出,當時作為第二路的司令官,奉命指揮所部第13軍,附第72師及炮兵第27團,直奔綏遠戰場。湯恩伯為了鼓舞士氣,堅定官兵取勝的決心,他在行動之前,為士兵一人發了一條料子馬褲。

湯恩伯為了鼓舞士氣,每人發一條馬褲,從此得到“牛褲團”的綽號

綏遠抗戰的起因很簡單,完全是日方侵略者為實現侵略計劃,而發動的一場戰爭。敵人在侵佔了蒙東和熱河後,他們便開始實施侵佔察哈爾、綏遠兩省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