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深圳(音訊)|百年中英街:深圳人幾十年前如何“海淘”

發現深圳(音訊)|百年中英街:深圳人幾十年前如何“海淘”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欄目介紹】

《發現深圳》是讀創/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週刊,致力於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歷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週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內容】

在深圳,有一條長250米,寬三四米的小街,以碑為界,一邊受深圳管轄,另一邊受香港管轄,這條街叫中英街。上世紀80年代,沒有邊防證的人想要從中英街買到香港和國外的進口商品,就要委託有邊防證的購買,後者可以說是早期的“香港代購”。四十年前,國內早期的一批香港代購都買些啥?而內地又有什麼商品吸引著香港居民呢?正值歲末新年辦年貨,送你一份百年中英街的“購物指南”。

深圳人幾十年前如何“海淘”

在廣東省內尤其是五邑地區,很多上世紀90年代前出生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回憶:在香港工作或居住的鄰居、親戚回鄉探親,帶回來許多手信:嘉頓利是糖和餅乾、五彩繽紛的瑞士糖、雀巢咖啡、三角形朱古力條……這些商品的包裝精緻,上面的文字要麼是繁體字要麼是“雞腸”——看不懂的外國文。

發現深圳(音訊)|百年中英街:深圳人幾十年前如何“海淘”

小孩拿到糖果,興奮地拆開包裝,放進口中:“怎麼比小賣部裡的好吃這麼多!”大人也很開心,他們終於盼到了輾轉託人買的東西:和興白花油、香港嶺南黑鬼油、日本喇叭牌正露丸等港產藥品,作為家中常備的防身藥;不認得的外國品牌潤膚霜,聽說比上海的雪花膏好用很多;電視上張德培代言的綠色瓶裝飄柔洗髮水,竟然比內地買便宜這麼多;花了大價錢難得買一瓶的美國原裝進口的深海魚肝油,給老人家補補……偶爾收到贈送的香港時裝,即使是贈送者已穿過一段時間,款式也比內地的新潮,手工和剪裁也很得體,穿出去就是覺得有面子——這可是香港的時裝!

那時候從香港回鄉的人跟“出過洋”“飲過鹹水”的華僑一樣令人羨慕。當年“國外的月亮圓”還不完全是崇洋媚外的偏見,與現今國貨強盛不同,上世紀80年代,國內商品仍相對匱乏單一,領糧票布票糧油票、按配給拿物資的計劃經濟時期剛過,市場經濟還沒發展起來,國內生產力也相對薄弱,商品的供應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種類多、質量好的洋貨就備受青睞。

▲中英街購物狂潮

相比較之下,貿易自由、經濟開放的香港匯聚世界各地的商品,內地居民到香港買港貨、洋貨,是一種高品質消費的體現。即便後來內地改革開放,進口商品出現在內地消費市場,但香港商品市場因為有免稅優勢,加上受人民幣兌港幣的匯率影響,使得同樣的進口商品,價格要比內地低。

去哪裡買洋貨?當時出國談何容易,絕對不像TVB裡主角,因為失戀失意,留下一句“我要一個人靜一下”轉身就去了澳洲、加拿大進修,去倫敦的廣場喂鴿子。內地人想要託人買洋貨,也沒有這麼多出國的親友當“代購”。

這方面,沙頭角的居民就比較幸福,因為中英街處於深港交界,街上各式商店密集,他們幾乎是一伸手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商品。中英街也憑著獨特的優勢,成為了全國出名的購物天堂。

想知道當年香港代購都買些啥,請關注下期節目更新。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