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文化:良渚的玉器璧琮

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

旅行文化:良渚的玉器璧琮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考古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曆史。因1936年首次發現於良渚鎮而得名。渚,指水中的小塊陸地。良渚是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據考證,良渚一帶過去是一片河灘,後來才被改成良田。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發現,全縣近50個鄉幾乎都發現了原始文化遺物,遺址最集中、最豐富的是北湖、長命至安溪、良渚一帶。在僅三、四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集中了多達四、五處的古文化遺址,這種遺址連片成串的特點,說明當時已經形成了若干部落的聚住區。過去有人認為,浙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蠻荒之境。自從良渚文化發掘後,才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勤勞的祖先就在這一帶從事勞動和繁衍生育了。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石器有斧、鑿、鑄、鐮、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右犁的使用,表朋當時農業生產已從“刀耕火種”的鋤耕階段進入了犁耕階段。陶器有鼎、豆、壺、簋、盤、杯、鬹、盉、甕等,質地以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的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面,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空文飾,或施彩繪。玉器有鎖、瓊、璧、磺、圭、環、鐲、管、墜、珠、帶鉤及魚、龜等20多種,大多是透閃石和陽起石等軟土。玉器是良諸文化物質,精神財富的集中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禮儀用玉,另外還有佩戴用玉和鑲嵌穿綴用玉。良渚玉器長期有名,舊社會多為私人盜掘,經古董商輾轉流失不計其數,北京故宮和臺灣故宮收藏的某些良渚玉器,上面還有乾隆的御筆題詩。流落海外的良渚玉器,數量也相當可觀,其中以收藏在佛里爾藝術館的一批古玉最為著名。長期以來,良渚玉器一直是一個迷,直到良渚文化遺址發掘出大量用於墓葬的玉器後,人們才恍然大悟。

旅行文化:良渚的玉器璧琮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國家,玉製品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具有德瑞等人格化了的神聖含義。特別是經過周秦時代儒家的系統化、理論化,將晶瑩溫潤、堅韌耐久的玉器比附為“仁、義、智、勇、潔”的“五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把璧、瓊、圭、漳、磺、藐六種“禮天地四方”的玉器稱為六瑞王。好玉、重玉,這是華夏民族的古風,《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把玉器用於禮儀與喪葬,也是華夏民族的習俗。戰國出現的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漢代出現的玉衣都是玉斂葬習俗的進一步發展。尋根溯源,它們都與良渚文化中用玉器斂屍殉葬有淵源的關係。

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玉器,以璧、琮兩種器物最引人注目。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璧、琮是祭天地的重要禮器。璧是一種扁平餅狀中心有一圓孔的玉器,厚重、圓大、光素是璧的特徵。瓊的形狀為外方內圓,在造型上以方圓兩種幾何形體組合而成,中間有一個從兩端對鑽的圓孔,兩端凸出的圓口叫“射”,中間部分有四面,每一面中部有豎槽,一分二,整個琮體為四面八塊 (方)長方型凸面。東漢經學家鄭玄為《周禮》所記“蒼璧禮天”作注稱“璧圓象天;又為“黃琮禮地”作注稱“瓊八方象地”。關於圓璧象徵天和琮體四面八塊 (方)象徵地的“天圓地方”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於周代一千多年的良渚文化時期。

旅行文化:良渚的玉器璧琮

玉琮不僅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而且是禮儀用玉中雕琢工藝最精緻的一種。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無一例外地琢有繁簡不一的獸面神徽或獸面紋。圖案簡單的一種呈上下節,上節有兩個圓圈表示眼睛,下面一條短橫表示嘴,上面有兩條平行的長橫檔;下節則表示眼睛的圓圈外面有橢圓形凸面,兩個凸面相連線表示鼻子,下面也有一條短橫表示嘴。整個圖案以四稜為中線,集中表現在拐角上,形式嚴謹,講究對稱,顯示一種古樸神秘的美。

據考古學推證,這種圖案的上節表現的是人面 (神面),二條長橫表示羽冠,下節是獸面,上下節邊框表示人(神)的屈曲的上翅和下翅。把上下兩節合起來,即為一個人(神)騎在獸上的象徵性圖案。這種表示人(神)的圖案,是藉助動物魔力,把動物視為負責溝通天地的使者的圖案,反映了良渚文化先民的宗教信仰意識。圖案繁褥的玉琮,有的為頭戴帽子的神形紋,有的是怒目利齒、極其威武的神徽,還有的在眼瞼、鼻子、嘴上刻上細密勻稱的雲紋、弧線、橫豎短條直線組成的飾帶。這種線條,有的細如毫毛,通常情況下,用肉眼是難以看清楚的,堪稱早期微雕技術的傑作,從而使它更具有神秘迷人的力量。

考古學者把這些圖案稱為獸面紋或饕餮紋。這些奧秘莫測的紋飾,決不是隨意為之的。它和仰韶文化的魚紋、陶寺型別的龍紋一樣,或許就是良渚文化先民的圖騰崇拜,尤其是把這種圖騰紋飾鏤刻在具有特殊用途的玉琮上,意義絕非尋常。新石器時代連線著夏商周三代文明,這一時期正是華夏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僅從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與良渚文化的淵源關係來看,良渚文化對華夏文明的介入極為深刻,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玉琮這一典型器物的製作,表明當時琢玉的技藝達到了非常精美的高度。在硬度遠遠大於一般金屬與岩石的玉石上,進行切割、取料、琢磨、鏤孔、線刻、浮雕、拋光,沒有相當的琢玉經驗,是完全不可能的,玉琮的製作,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一批以琢玉為業的

工藝匠人。但這些精緻的玉器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至今仍是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謎。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良渚玉器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閃耀著光彩奪目的光芒。

旅行文化:良渚的玉器璧琮

如今,座落在良渚鎮荀山南麓的良渚文化博物館已建成開放。在佔地面積約15畝的博物館前,聳立著一支高14米、直徑2米的玉瓊立柱,作為該館的特殊標誌。博物館內設一個前廳和3個展廳。前廳分成3個層次,底部為石器、中部為玉器、上部為青銅器。第一展廳為“風情展廳”,詳細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生活情況,並展示了當時的農業、製陶業、紡織業及玉器的製作。第二展廳為“玉陶器展廳”,展示了良渚文化時期的各種玉器、黑陶及石器,並介紹良渚文化遺址的範圍及新的發現。第三展廳為一座復原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的模型。該館的陳列,為廣大觀眾全面瞭解良渚文化,這一象徵著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旅行文化:良渚的玉器璧琮

中國文化一本通

石曉娜

中國史

免費閱讀

城市故事:臨夏的茶事和風味小吃

旅行文化探秘:神秘天珠的前世今生

那些曾經登上廬山遊歷的文人墨客

遺存在秀麗山水之間的徽派建築

尋古探今:太平天國軼事的金田村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