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三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亂世,它因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流行,被現代人所熟知。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三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亂世局面,被認為是符合“天下大勢”的結果。而西晉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從亂世中恢復,人口和經濟狀況逐漸好轉,社會逐漸繁榮,也創造了“太康之治”的局面。然而西晉卻沒有出現一個盛世,自司馬炎去世後便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戰這種,只過了短短的五十一年便丟掉了了江山社稷。總結西晉滅亡的原因,歷史學者們眾說紛紜。在我看來,司馬炎治國時開歷史倒車,才是西晉滅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司馬炎一統三國,讓混戰的華夏大地重歸於統一,這個功績在歷史上不可磨滅。然而西晉的興盛又他開創,滅亡也是由他開始,使得這種統一隻成為短暫的“曇花一現”。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在延續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後,他又重拾了周朝的分封制,這些都為西晉成為短命王朝奠定基礎。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和豪強把持朝政,於是出現了近百年的亂世局面。曹操和曹丕統一北方後,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的國家體系,以此來聚集豪強的資源,用於和劉備、孫權爭奪天下。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制度在讓曹魏集團逐漸強盛之時,也成為曹魏滅亡的原因之一。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將國家的官宦世家和豪族以九品進行排名和劃分等級,並以名次和等級標準賦予其管理國家資源的權力。在這種體系之下,朝政、土地、人口等國家資源被豪族世家所控制,於是形成了門閥政治制度。然而這個制度能在短時間內集中國家資源對抗外敵,卻有著很大的缺陷。

由於國家資源按照品級分配給不同的門閥世家,而他們對自己的品級評定多有不滿,於是就出現了資源爭奪的情況。而國家對於這些門閥世家管理過於寬鬆,賦予的朝政和軍政權力過大,使得爭鬥從私下層面發展到了朝廷中,公權私用的情況比比皆是。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這種政治鬥爭實際上就是在挖國家的牆角,結果是一部分門閥世家權勢無限制擴大,一部分門閥世家在鬥爭中消亡。而力量膨脹的門閥世家自然在朝中佔了統治地位,逐漸的開始把持朝政權力,成為獨斷朝廷的權臣,甚至向皇權發起挑戰。司馬懿作為九品中正制的參與者之一,他也是這個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合理的利用了這個制度的缺陷,司馬家族父子三人才逐漸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最終由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西晉。然而西晉建立後,這個制度並沒有被停止,而是擴大化了,使門閥世家對國家的威脅越來越嚴重。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所有的國家制度都圍繞門閥世家的利益展開,使得這些家族成為這些制度的受益者。比如司馬炎搞了

戶調式制度,

佔田制

戶調製

品官佔田蔭客制

。這個制度的本意是吸納各地在三國戰亂時代隱藏到山林的人口,以及屯田制取消後沒有土地的百姓,使他們能夠按規定分配土地,進行耕作和恢復農業生產。這個制度在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讓西晉的註冊人口大量增長,而且也讓農業生產快速恢復,社會逐漸繁榮。但是由於

品官佔田蔭客制

的存在,使得這個制度的成果大部分被門閥世家所竊取。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品官佔田蔭客制

是針對於門閥世家的特權制度,制度規定門閥世家按照九品中正制的定級可以佔有最大的土地數量,並且擁有最大的佃戶和私家人口數量。這個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抑制門閥世家無休止地佔地,造成土地兼併,危害到國家的根基。但是制度還規定,對門閥世家下的土地的稅收進行一定的見面,對於依附於門閥世家的佃戶和私家人口免除稅收和徭役。於是門閥世家利用這個制度的漏洞挖國家根基,利用他們在朝中的大權互相勾結,大量的隱藏田畝和私家人口數量,使得土地兼併越發嚴重,人口和稅收也大量流失。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除了經濟上之外,在國家選材上也被門閥世家所壟斷。當時國家對門閥世家進行平定,確定其品級,並按品級吸納門閥世家的人才,以滿足朝廷治國的需要。最早是曹丕時代的陳群提出建議,在各個郡設中正的職位,用來考評各家推薦的人才。考評專案除了家室之外,還有品行和才幹兩項。

然而到了西晉,中正的職位被門閥世家所掌控,於是考評中品行和才幹被忽略,家室門第成為主要依據。因此朝廷關鍵職位被門閥世家子弟所佔據,出現了所謂的“

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如果說門閥的強大和門閥政治的出現是溫水煮青蛙,那西晉推行分封制就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也是對中央集權制度的最大破壞。對於門閥政治的危害,司馬炎並非一無可知,也採取了很多行動來抑制門閥士族,推行分封制就是他採取的辦法之一。他總結漢末三國亂世的經驗,認為地方上軍權過大,而皇族軍權過小,是國家陷入亂世的原因。所以他以分封制來強化皇族軍權,收回地方各郡的兵權,取消都督制度,希望以此來穩定統治根基。然而這其實是開歷史的倒車,回到了周朝的老路上,比漢末劉焉提出的“廢史立牧”危害更大。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很多人認為西晉推出的分封制是恢復漢朝分封諸侯王的制度,實際上西晉的分封制更像周朝,司馬家諸王的權勢遠在劉氏諸王之上。劉邦分封劉氏諸王,也給漢朝的開國元勳賜予封地,允許他們擁有封國。但是這些勳貴對封國並沒有直接管轄權,只是享有封國的收益,以及在政治上具備建議的權力。封國管理的官員還是由朝廷指派,直接向朝廷負責,並不直接接受諸侯王和諸侯的命令。而對於諸侯王和諸侯的從屬數量,護衛軍隊人數,裝備訓練情況等,都需要向朝廷報備,由朝廷派將領帶兵,接受朝廷監督。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然而西晉對分封諸王的寬鬆管理,卻完全走上了周朝的道路。當時司馬炎分封自司馬懿開始的各家分支的司馬氏子弟,將他們分封為王,以郡為國,而這些宗室之地就成了郡國國王。西晉的郡國與漢朝的諸侯國不同,更像是周朝的諸侯國。郡國的國王們擁有自己的軍隊、稅收、政務等各方方面的權力,而郡國內的官員和將領也是由國王們自己任命。然後司馬炎將各郡原有的郡兵收回,取消都督制度。一部分郡兵由朝廷派人掌控,作為國家的正規軍。另一部分著分配到各大郡國,強化了各郡國的軍隊實力。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後來淮南相劉頌上書,認為郡國軍隊太少無法管理廣大地域,要求增加郡國軍隊。於是郡國軍隊成為西晉地方武裝的核心力量,而原有的各郡軍隊則被裁汰殆盡,只有北方邊境防禦外族的郡縣還留有少了軍隊。可如此搞的結果是事與願違,司馬炎的這個改革委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

由於商品計程車族門閥壟斷了朝廷的職位,使得中下品的門閥家族在朝廷中不受重用,甚至根本沒法去首都洛陽為官。所以中下品家族乾脆和各郡國的國王們勾結起來,為各個郡國提供資源,為郡國的地方官府提供人才,於是地方郡國形成了一個可以與朝廷對抗的政治集團。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有了地方上中下品門閥士族的支援,又有朝廷賦予的寬鬆權力,各大郡國的司馬氏諸王們的野心便膨脹了。他們之間為了搶地盤,爭奪人口資源,開始明爭暗鬥,這就逐漸出現了春秋戰國時的影子。實際上秦始皇和劉邦堅持中央集權,就是為了避免重現春秋戰國的局面,可司馬炎這麼一來完全是開歷史倒車,給西晉挖坑。他在的時候西晉政治相對穩定,朝廷和軍隊的權威還在,地方的諸王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可他一去世,接班的司馬衷是個糊塗蛋,皇后賈南風又是攪屎棍,這便為“八王之亂”創造了良機。

司馬炎統一三國,兩項制度卻開歷史倒車,為西晉亡國埋下隱患

“八王之亂”打了整整十六年,把司馬炎一統三國和太康之治的國力消耗個乾乾淨淨,也給北疆各大少數民族創造了漁翁得利的機會。於是匈奴劉淵、羯族石勒等紛紛南下中原,五胡亂華的黑暗歲月開始了。而這一切的根源,便是司馬炎留下的門閥制度和分封制度。

很多人將西晉的滅亡歸咎於司馬衷的糊塗,認為司馬炎選了傻子繼承皇帝,實際上這只是表面原因。即便司馬衷是智力正常的皇帝,面對門閥世家和諸王集團勾結的亂局,也沒辦法處理,西晉滅亡是早晚的事情。這是春秋戰國就決定了的歷史規律,司馬炎逆潮流而動,西晉自然被歷史規律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