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師大教授致信溫儒敏,“直言”教材越改越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現在學生們使用的語文教材是部編本教材,顧名思義就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這個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就是溫儒敏教授。

陝師大教授致信溫儒敏,“直言”教材越改越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溫儒敏教授現任山東大學的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所所長。致力於語文教育事業,也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語文教育專家。他參與我們語文教材的編著實至名歸。

我是小學語文老師,曾參加過幾次關於新教材培訓會議。對於部編版的小學階段的語文編排還是很清楚的。

陝師大教授致信溫儒敏,“直言”教材越改越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部編教材小學階段加大了識字量,因為編者們認為孩子們的閱讀的黃金期是在9到12歲,所以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是加大識字量,為以後的閱讀黃金期打好基礎。

部編教材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突出誦讀,

“新教材主要是以讀書為要,專治不讀書”,“拿考試倒逼著孩子讀書”。

在這個理念指導下,各階層的語文教研員們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出題的時候挖空心思的出一些閱讀短文分析的題。尤其是小學階段的題型,居然和中考的模式一樣,也有閱讀短文的題。一共也認識不了多少字的小學生,卻分析什麼短文,小學生一做到這樣的題就會發愁。

小學階段高年級的語文老師更是覺得摸不到頭腦,因為100分的試卷,根本就沒有多少課本上的題,全是課外閱讀。整篇課外的文章,在那裡分析,就是這樣的題,居然還有標準答案。把一些靈活的知識都給學“死”了。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讀,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不知道你給的標準答案又是誰的感受呢?

陝師大教授致信溫儒敏,“直言”教材越改越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語文的四大基本功就是“

聽、說、讀、寫

”,能聽懂別人說的話,能把自己的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能讀懂別人的作品,也能把自己的一些感悟有條理地寫下來。那麼這個學生就具有不錯的語文能力了。

你看看近20年培養出來的學生們,他們是一群連個小作文都寫不好的孩子們,他們一寫作文就發愁,不是胡寫就是網上抄一個作文應付,其實他們不會寫作文。

原因就是老師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認真地和孩子談談作文到底該怎麼寫,孩子們既沒有生活素材,也讀課外書甚少,所以他們寫不出來文章,就算是寫出來,也是擠牙膏般擠出來的。也沒有任何的可讀性。因為他們寫的文章沒有靈魂,他們自己其實也是“空心”人。

孩子們的理解能力根本還沒有達到那麼高,各級的教研室就用這種“

考試

”的手段去“

倒逼

”著孩子們閱讀。

溫儒敏曾提到“

大語文

”時代,“

未來的語文將成為中高考的殺器,高考要實現15%考生做不完試卷”。

當然溫儒敏也曾對這句話進行過解釋,他的意思是“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必須適當地拉開分距,還要考閱讀速度,有15%的學生做不完題是正常的

”。其實這兩句話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陝師大教授致信溫儒敏,“直言”教材越改越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部編教材的一個設計裡面就是加大了經典文章的比例,現代的“時文”相對減少,傳統文化篇目增加,革命傳統教育篇目增加。古詩文增加,高中的古詩文由過去的14篇,直接增長到72篇。試問那些編書的大佬們,你們能把這72篇文言文都背誦出來嗎?那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背了又有何用呢?就算是要背誦,也得選點經典的古文吧。

現在高考語文試卷也由過去的7000字增長到了1000字。這些都是在強迫孩子們讀書,重視閱讀。

其實作為家長,大家都知道閱讀的好處,可是你看看現在孩子們根本就不閱讀。那麼大家想過孩子們不閱讀的原因了嗎?

有人說孩子們不閱讀是因為孩子們喜歡看手機玩遊戲,其實你這樣認為是錯的。現在的孩子們是有部分孩子喜歡玩遊戲,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讀書。

孩子們每天都忙於應付各種作業,哪裡還有精力去讀課外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閱讀是一種興趣,不能強迫,孩子們主動去閱讀,才會有效果。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才是最為主要的目的。

可是現在的閱讀和學習都帶有功利性。而孩們小,這種功利性根本就吸引不了孩子們,所以他們根本就不喜歡閱讀。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閱讀。

溫儒敏教授提出“

海量閱讀

”,孩子們目前因為學業的關係很難做到海量閱讀,還有就是把孩子們的閱讀的黃金期定為8到12歲,可是這個階段去讀一些經典的作品,他們也根本就體會不多其中的精妙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那對於一些經典的作品的理解才能夠更加的準確到位。

所以閱讀沒有什麼黃金期,什麼時候閱讀都是好的。現在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快樂地閱讀,而不是功利性閱讀,使孩子長大後都討厭閱讀,討厭為了閱讀而閱讀的那種體驗。

陝師大教授致信溫儒敏,“直言”教材越改越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程世和給溫儒敏寫過一封公開信,稱為“萬言書”,對於溫主編的語文教材編排提出自己的質疑。

他認為現在的語文教材越改越難,增加了孩子們的課業負擔,這個其實與教育部的減負的精神背道而馳的,中小學教育“以學生為本”,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估計各位主編們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小學生的能力、閱歷、認知水平,其實就是增加了孩子的學業負擔。

溫儒敏主編編書的理念肯定是好的,想叫孩子們多閱讀的思路也不錯,但是用提高難度來倒逼孩子們閱讀非但起不到好的作用,而且還叫一些孩子因為難度過高,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了,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至於是陝師大的教授說的對,還是溫儒敏主編的觀念對,我們也不能簡單的下一個結論,畢竟教育的問題本身就很複雜,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孩子,而孩子們的能力確實千差萬別的,也許這種方法對於這個孩子就非常好,但是對於那個孩子卻是災難。

所以書是死的,老師們怎麼把死的東西靈活運用,叫孩子們樂於接受,這就是老師的能力吧。

大家怎麼看待現在孩子們語文學習呢?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