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宰相與丞相不同,丞相是更為具體的官職,而宰相則是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宰相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代,歷朝歷代的稱呼各有不同,權力大小也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其演變歷史還是有跡可循的,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吧。

先秦時期

根據史料記載,宰相這個稱呼可以追溯至商朝時期。商朝的伊伊就曾經為相,而西周時期的周公也曾任太宰,管仲也曾任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到了戰國時期,宰相主要指各諸侯國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最高官員,但稱呼各不相同。例如秦國的大庶長、大良造;楚國的令尹等。

此後,各國先後設立相邦一職,主管軍國大事,此時期的相邦便是宰相。

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推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此時的丞相便是宰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不過秦朝時期的丞相職位雖然最為尊崇,但權力相對於相邦已經有所減少,軍事權力劃分給了太尉,監察官員則由御史大夫負責。

漢朝時期

漢承秦制,延續了丞相這一職位,不過在漢初時期,卻同樣設立有相國這個職位,這時期的丞相只是作為相國的助手出現的。直到相國這個職位被廢除後,丞相才成為最高官員。因此,

漢初時期的相國、丞相可稱之為宰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而在漢武帝時期,官制開始發生變化,主要分了內廷和外廷兩部分,於內廷設尚書檯,此後政務中心逐漸轉為內廷。而到了漢成帝時期,又開始設立三公制,大司空(御史大夫)、大司馬(太尉)、丞相併稱三公,丞相權力再次被分割,且至此之後三公地位雖然較高,但實際上卻成為了宰輔。

因此,此時雖仍設有丞相一職,但實際上尚書令才是宰相。

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東漢初期,改大司馬為太尉,大司徒和大司空則去掉“大”字,稱司徒、司空。為了加強皇權,最高權力劃歸皇帝,以尚書檯輔佐,三公成為備員。但此後,由於東漢皇帝大多年幼,大權又轉而落入外戚、宦官手中,三公徹底成為空銜。

這一時期掌握軍權的太尉實際最為尊崇。

直到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開始重置丞相之位。

魏晉南北朝

1、三國時期。

此時期由於三國官制各有不同,因此宰相的稱呼也有所不同,魏國稱之為相國,蜀漢則為丞相,吳國最初也是丞相,後來則分置左右丞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2、西晉時期。

西晉開始設立尚書省、門下省,此時期的宰相權力徹底被分解,重要軍國大事由三司八座、門下三省共議。

此時期的三省長官都具有宰相地位,與三公都被稱為公輔大位、宰輔。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各國官制相對較為混亂,此時期的官職名稱也較多,最高行政長官多為權臣。

這時期可稱為宰相的官職五花八門,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將軍等。

隋朝時期

隋朝時期的三省製成為定製,

三省的最高長官,即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唐朝時期

唐朝初期仍然實行三省制,只是對其最高長官稱呼各有不同,門下省稱長官侍中,中書省稱中書令,尚書省則稱左右僕射(由於李世民曾任尚書令,因此不再設立)。因此,

這時期的三省最高長官仍然是宰相,但由於中書令、侍中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因此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參知政事也可被稱之為宰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高宗時,政事堂改設在中書省。玄宗時,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此後,政事堂發展成為了宰相的辦事機構,因而這時期的宰相一般由數人擔任(最多時為十幾人),

通常被加封為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其中有一人為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

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的宰相制度基本沿襲唐代,但又有所發展,基本情況是宰相的品級得到進一步提高,唐朝時期的宰相通常是正三品,但五代十國的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則被提升為了正二品。

大部分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或其他官員加封同平章事,這些都是宰相。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的宰相制度有些複雜,先後經歷了五次改變。

1、宋初時期:

為了加強皇權,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且三省六部長官基本稱為閒職,實際權力劃歸“中書門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以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但仍然沒有常職。

此時期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然是宰相,但有參知政事這個副相的牽制。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2、元豐改制

:宋神宗元豐年間推行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同時也取消掉了參知政事,設左右僕射,其中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這次改制後,左右僕射成為宰相(左為首,右為次),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則為副相。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3、政和改制

。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推行的改革,當時蔡京擔任宰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兼領門下侍郎;改右僕射為“少宰”,兼領中書侍郎。但在宋欽宗靖康年間,“太宰”和“少宰”又被廢除,重新改回了尚書左右僕射。

4、建炎複製

。建炎三年(1129年),正式以左僕射和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同時取消尚書左、右丞的官稱,使得官制大體上恢復了宋初的制度。

這次複製後,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則為副宰相。

5、乾道改制

。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再次改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照舊。除去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的虛稱。門下併入中書,稱中書門下。左右宰相主中書事,兼尚書省之長,六部直屬於宰相,尚書省之制已廢於無形,實際上這也是三省合一。

這次改制後,左右宰相成為全國最高行政長官

。但在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冑任平章軍國重事,獨擅朝政。這使得這一時期的“平章軍國重事”成為獨攬軍政大權的最高官職,而宰相則成為了副職,不過這種現象持續時間較短。

元朝時期

元朝時期以中書省為主要處理政務的機構,且主官中書令常常由太子兼領,此外則有左右丞相,再下面則有平章政事。因此,

元朝時期的左右丞相和參知政事均是宰相,但人數較多,最多時有十多人。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明朝時期

明朝初期同樣設定有中書省,設有左右丞相。但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下令撤銷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由皇帝親自處理政事,在此期間宰相制度一度被廢,皇帝之下六部成為平行機構。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

明成祖朱棣時期,由於皇帝要處理的政務實在太多,於是開始設立內閣大學士協助處理政務,此後內閣職權開始不斷加重,大學士成為了實際上的宰相,居首者被稱為首輔。

所以,明朝除了初期的丞相為宰相外,大部分時間內的宰相都是內閣大學士,首輔便是首宰,其他大學士則為次宰。

清朝時期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同樣設有內閣大學士。但在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此後內閣逐漸成為閒置,軍機大臣成為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長官。而在晚清時期,仿照日本製度設立有內閣總理大臣作為最高行政長官。

所以,除清初的內閣大學士和清末的內閣總理大臣外,清朝時期的宰相大部分時期為軍機大臣。

中國的宰相制度有著怎樣的演變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