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國2:蜀漢5任前將軍,1位千古知名,有1人卻湮沒無聞

(“史話三國”系列,筆者致力於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再根據邏輯推理,梳理出最真實化的三國。由於各人讀史所得結論往往不同,邏輯推理更存主觀臆斷傾向,故而僅作一家之言。說得對的,各位雅納;說得不好的,大家一笑哂之而已......)

這裡說的蜀漢指廣義範圍內的蜀漢,即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蜀後主景耀六年(263年)十一月,合計45年時間。

按照兩漢官制,進爵封王(即國中之國)後,即可建立封國屬官,一般標誌為有權設尚書檯、侍中寺等行政機構,置六卿和位同九卿的名號將軍(前、右、左、後四將軍)。

蜀漢經歷了三任領導,分別是:劉備(219-223年)、諸葛亮(223-234年)和劉禪(234-263年),45年間一共敕封了5位前將軍。這5人,有名垂千古者,也有湮沒無聞者,下面筆者就為大家一一盤點:

第1任、名流千古的關公(219-220)

關羽(約160-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漢末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西蜀首任前將軍。

史話三國2:蜀漢5任前將軍,1位千古知名,有1人卻湮沒無聞

蜀漢第一任前將軍關羽(遊戲形象)

這位爺的履歷都不用筆者多介紹了:什麼“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戰長沙”、“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三國迷們對此如數家珍。雖然有“溫酒斬華雄”這樣的小說家不實之言,但該君人生履歷大致和這些故事相同。二爺出門一般不報姓名,但自稱“關某”即可,“赤面長鬚”倒也好認,天下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到了今天更是家喻戶曉的神明。拋開小說家言不說,關羽確實也是個公認的勇將,《三國志》正史記載唯一陣前斬將記錄(斬殺顏良)只有他。整個《三國志》或其他正史,關於“萬人敵”的讚譽也只有他與張飛二人而已,而且如此評價者不止一人一家(敵、我、友三方都如此評價),可見的確貨真價實。

“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載自《三國志-關羽傳》

“(諸葛亮):‘孟起(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載自《三國志-關羽傳》

“(陳壽評語):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載自《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郭嘉):‘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劉備)死用。’”—載自《三國志-郭嘉傳》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載自《三國志-程昱傳》

“(劉曄):‘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載自《三國志-劉曄傳》

“(溫恢):‘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載自《三國志-溫恢傳》

“(傅幹):‘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劉備)將。’”—載自《三國志-先主傳》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載自《三國志-周瑜傳》

“(呂蒙):‘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載自《三國志-呂蒙傳》

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劉備在成都自封為漢中王,策命關羽、張飛、馬超、黃忠4人為前、右、左、後四大將軍,並賦予關羽“假節鉞”之權(可以代君主任免屬地官吏)。是以,關二爺乃蜀漢首任前將軍。

只可惜,剛而自矜(陳壽評價)的關羽,終究以短取敗。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220年,漢代以十二月為歲首,故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已是公元220年),關羽在“襄樊會戰”中取得短暫勝利後,旋即失敗,自己和長子關平都被孫權斬首。一代名將,悲壯落幕。

第2任、並受遺命的李嚴(226-230)

李嚴(約184-234年)字正方,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宛城區)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重臣、將領。

李嚴本荊州南陽人,漢末之際入蜀,乃是“東州兵團”一員,起初只在劉璋手下做了些小官。

史話三國2:蜀漢5任前將軍,1位千古知名,有1人卻湮沒無聞

蜀漢第二任前將軍李嚴(遊戲形象)

漢建安十八年(213年),

益州牧劉璋

任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率領部下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

蜀章武二年(222年)六月,劉備伐吳敗回蜀中,由於李嚴在犍為太守任內政績出色,劉備徵召李嚴到永安宮(今重慶奉節縣),並任命他為尚書令。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重,臨終遺言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詔輔佐少主劉禪。劉備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與諸葛亮實則一文一武共同輔政,可見受重視程度。

建興元年(223)五月,後主劉禪繼位後,晉封李嚴為都鄉侯、加光祿勳,並授予假節之權。

建興四年(226年),坐鎮漢中的諸葛亮準備發兵伐魏,想調李嚴率軍來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大約是覺得同受遺命輔政,但現在待遇卻越來越大差距,李嚴甚至趁機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加上此前李嚴慫恿諸葛亮應受九錫、進爵稱王,被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貌合神離。諸葛亮認為“大事未定,莫若褒之”,想相忍為國,仍與李嚴並肩合作。於是,表奏劉禪升任李嚴為前將軍,這就是關羽之後的蜀漢第2任前將軍。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中,為了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定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道其意,上表升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

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嚴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人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信後答應退兵,李嚴卻反誣諸葛亮退兵是為誘敵之策,諸葛亮出示前後信函,才揭穿這個拙劣的謊言。於是,諸葛亮聯合其他大臣上書,後主劉禪廢李嚴為民,流放到梓潼郡。

建興十二年(234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於是發病而死。李嚴生前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考慮到除了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有魄力起用他,故此激憤發病而死。

作為蜀漢第二任前將軍,李嚴文武雙全,又是劉備遺言中的輔政大臣。本來,他與諸葛亮一文一武,諸葛亮在漢中對曹魏、李嚴在江州提防東吳,本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這個人私心利慾太重,加之對比諸葛亮的權勢來說心下太不平衡,以至於最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餘名俠先生就評價他稱:“完全是一個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

筆者以為,餘先生此言未免失之偏頗。我們都知道蜀漢政權有劉備元從(劉備起兵時的元從功勳隊伍,關羽、張飛為代表)、荊楚高俊(著籍荊州的豪族名士,諸葛亮、龐統為代表)、東州兵團(李嚴、吳懿為代表,後期馬超、姜維也算)和益州土著(益州本地的豪族渠帥,李恢、王平為代表)。劉備臨終,自己的元從功勳關羽、張飛等都已故去,趙雲、陳到功勞威信不夠,所以他從荊楚高俊和東州兵團中選擇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人作為輔政大臣。按說,同為輔政,兩人地位應該相若,然而諸葛亮封丞相(總攬朝政)、領益州牧(有行政權),還開府治事(有獨立辦事機構)。李嚴呢?做尚書令(實際的行政長官)卻不能入朝履職,做前將軍、都督中外軍事卻只能駐守江州(統率不過兩萬),升驃騎將軍不過是明升暗降做個壓糧官而已。相比之下,平衡和在?誠然,李嚴置國家利益不顧,先顧個人私利,是要受到批判。關於李嚴的評價,我認為他的同鄉陳震評價為“腹中有鱗甲”,可謂一針見血。直白點說,就是不好相處,和同事間關係一般。

“(陳震):‘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載自《三國志-李嚴傳》

但,諸葛亮“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做事風格,難道真的值得提倡嗎?諸葛亮不注重新一代人才的培養,導致自己死後,蔣琬、費禕、陳衹相繼,一代不如一代,值得深思!

第3任、湮沒無聞的袁綝(230-234)

袁綝(?-?)表字不詳,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史話三國2:蜀漢5任前將軍,1位千古知名,有1人卻湮沒無聞

蜀漢第三任前將軍袁綝(遊戲形象)

史料對袁綝的介紹非常少,筆者推測他大約是劉備任豫州刺史/牧期間(194-200年)投奔劉備麾下的。

建興八年(230年),蜀漢前將軍李嚴升任驃騎將軍,袁綝繼李嚴後成為蜀漢的前將軍(第三任前將軍)。

建興九年(231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同年六月,因糧草不繼,漢軍退回蜀中。八月,北伐大軍退還後,負責運送糧草的李嚴弄虛作假,欲逃脫責任。諸葛亮於是聯合大臣們上表後主劉禪請求罷黜李嚴,袁綝署名排在第三位,僅次於車騎將軍劉琰和徵西大將軍魏延。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逝世,袁綝升任徵西大將軍,前將軍之位則由鄧芝接任。

建興十五年(237年)後,關於袁綝的記載由於蜀漢史料缺失,無從得知更多,可能是當年即病故。

袁綝是蜀漢政權第三任前將軍,也是蜀漢甚至整個三國時代最沒有存在感的前將軍。他不僅遠遠比不上他的前兩任前將軍(關羽、李嚴),後兩任前將軍(鄧芝、胡濟)也比他有名氣得多。如果不是有限的史料,還證明他曾出任此職,估計都沒有人知道有這個人的存在過。

第4任、聯合東吳的鄧芝(234-243)

鄧芝(178-251年)字伯苗,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名將鄧禹之後,漢末三國時期蜀漢重臣、名將。

史話三國2:蜀漢5任前將軍,1位千古知名,有1人卻湮沒無聞

蜀漢第四任前將軍鄧芝(畫像)

鄧芝在東漢末年才入蜀定居,但無人瞭解起用他,也算得上是東州兵團一系的人物。在漢代,沒有名聲意味著一輩子庸庸碌碌,鄧芝得知巴西太守龐羲(洛陽人,隨劉焉入蜀,是劉焉的元從功勳,也算東州兵團早期代表人物)好結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入主益州時,鄧芝已經三十七歲了,只出任到郫城府邸閣督(守城門的頭目)這樣的小官。一日,劉備經過郫城,和鄧芝交談後,對其才能感到十分驚奇,擢升他為郫縣(今四川郫縣)令。後來,又升遷鄧芝為廣漢太守,任內清廉嚴謹、頗有治績,於是徵召入朝為尚書。

蜀章武三年(223年),劉備於永安宮病逝前,和孫權均已互相遣使請和,準備修好。隨著劉備逝世,丞相諸葛亮憂慮孫權知道這訊息後態度會有所改變,不知如何處理。於是在和鄧芝交談後,諸葛亮決定派他出使吳國。鄧芝出使吳國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孫權與曹魏斷絕關係、再度與蜀漢連和,並派大臣張溫回訪。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到漢中,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有讓他與大將趙雲佯攻郿城(今陝西郿縣),作為疑兵吸引魏將曹真率領的魏軍主力,與之相持。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鄧芝升任前軍師、前將軍、封陽武亭侯、領兗州刺史。不久,再督領江州(江州是蜀漢東部軍事重鎮,都督江州實際就是負責與東吳連橫),孫權多次與鄧芝互致問候,饋贈豐厚。

延熙六年(243年),鄧芝升任車騎將軍,後又被授予假節。

延熙十四年(251年),鄧芝逝世,享年74歲。

提起鄧芝,我們更多知道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出任過老將趙雲的副將,其餘所知不多。其實,此人大器晚成、文武雙全,是蜀漢中期難得的能臣、干將。

作為蜀漢第四任前將軍,鄧芝雖名聲遠不及關羽(甚至不及李嚴),但他為蜀漢再次連和東吳,作出卓越貢獻。又以前將軍身份坐鎮江州10年,升任車騎將軍後繼續坐鎮江州8年一直到逝世,18年蜀漢東部邊防一直固若金湯,為蜀漢政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5任、名不符實的胡濟(243-248)

胡濟(?-?)字偉度,南陽義陽(今湖北省棗陽市東南。史書記載他為義陽郡人,筆者認為皆因史學家都是事後才記載到籍貫所致。義陽郡於曹魏黃初年間(220-226年)才由曹丕設立,胡濟出生時只是個縣。故本文取其籍貫為南陽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史話三國2:蜀漢5任前將軍,1位千古知名,有1人卻湮沒無聞

蜀漢第五任前將軍胡濟(遊戲形象)

胡濟為人不避嫌疑、敢於直言,與丞相諸葛亮十分親密友好。最初,估計擔任丞相府主簿,多次向諸葛亮進諫,諸葛亮認為他是個能適時規勸自己過失的諍友。後來,胡濟出任行中參軍、昭武中郎將。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逝世,胡濟被升任為中典軍、受封成陽亭侯,後又升任為中監軍。

延熙六年(243年),鄧芝升任車騎將軍,胡濟接任前將軍。

延熙十一年(248年),蜀漢鎮北大將軍、漢中都督王平逝世。蜀漢朝廷任命胡濟繼王平為漢中都督,並授予節符、遙領兗州刺史。隨後不久,胡濟又升任為鎮西大將軍(鎮西將軍本是雜號將軍,不及前將軍,但鎮西大將軍已屬大將軍副職,故班次在前將軍之上)。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蜀漢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與時任鎮西大將軍的胡濟約好在上邽會合。然而,胡濟不知什麼原因,並沒有領軍赴約,使得姜維最終在段谷被曹魏大將鄧艾大敗。詭異的是,戰後胡濟居然被升任為右驃騎將軍(姜維卻效仿武侯故事,自貶為後將軍),令人咋舌。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載自《三國志-姜維傳》

景耀元年(258年),大將軍姜維改變漢中防禦策略。將過去在各圍戍內留重兵抵抗、禦敵漢中之外的做法,改為設想放敵軍入陽平關,漢軍退守漢、樂二城。然後,重兵把守重要關口,並置遊軍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以拉長敵人補給線並疲憊敵軍。等到,逼迫敵人撤退時,在敵軍退還當口一起出擊,以全殲來犯之敵。胡濟於是與監軍王含、護軍蔣斌加入到姜維漢中諸圍的部屬,分駐於漢壽、樂城與漢城(胡濟坐鎮漢壽為防禦主帥)。此後,關於胡濟的記載不詳,很可能不久就病逝了,因為魏滅蜀之戰(263年)已看不到胡濟的身影。

裴松之評價胡濟:“為亮主簿,有忠藎之效,故見褒述。”筆者認為,此論有些言過其實。作為蜀漢政權後期倚重的將領,通篇看不到胡濟有立軍功的記錄。

相反,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胡濟與諸葛亮為密友,與費禕、董允多次交遊,給讀者的感覺,這是個只知道和當權派搞好關係、投機鑽營的人物。作為蜀漢第五任也是最後一任前將軍,除袁綝外,胡濟遜色另三位(關羽、李嚴、鄧芝)遠亦!

總結:

前將軍,作為一個軍隊正式重號將軍,在漢末魏晉時代,是個非常高的軍職,歷來擔任者都是名將。比如魏之張遼、吳之朱桓、蜀之關羽,都是一時名將。

然而,也有湮沒無聞者,如蜀之袁綝。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浪花淘盡的,又何止是英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