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在位48年,只見過幾次大臣?國家的正常運營依靠啥?

萬曆在位48年,只見過幾次大臣?國家的正常運營依靠啥?

明清時期國家最高級別的政事處理和政務運作全靠它!

如果回到幾百年前的紫禁城,我們也許可以看到皇帝時而伏案沉思,時而用硃筆批閱奏章的情景,還可能看到天子在朝堂之上,與文武百官問答有序,共商國事的場面,在明清時期國家最高級別的政事處理和政務運作,主要體現為文書流轉和朝會論事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有緊密的關聯在一起。

明代及清代前期國家的重要任務是經由題本,奏本這兩類文書上呈,然後由內閣在皇帝的授意下撰擬處理意見。朝會論事也主要討論題奏本章。雍正朝之後軍機處出現了,這個機構用來輔助處理康熙年間開始大盛的另一類政務文書奏摺,從此朝會論事也開始圍繞奏摺進行。前一種討論題奏本章的朝會,在清代被稱作御門聽政,不定期舉行後。一種圍繞奏摺處理而進行的朝會出現在雍正,乾隆朝之後,主要包括皇帝接見軍機大臣,部院堂官輪班值日奏事,這種朝會幾乎每天進行。清代時期,伴隨君臣關係,文書制度的變化,這兩種活動的內容性質及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發生著重大改變。御門聽政在康熙年間已經大盛。在康熙朝起居注中有著詳細的記載,聽政的地點一般在乾清門由皇帝御門,如果皇帝住在圓明園,那麼朝會的地址一般在勤政殿稱御殿。屆時各部院官員依次奏事,主要商討各部軍國大事和題奏本章的處理。早期除特殊日子之外,御門或御殿幾乎每天進行,後來則減為三天,五天一次。

萬曆在位48年,只見過幾次大臣?國家的正常運營依靠啥?

明清早朝到底是什麼樣子?

是否向平日裡我們所看的影視劇中那樣,每天清晨皇帝到乾清宮或其他宮殿,由文武官員當面啟奏大事,共同商討對策呢?其實這種畫面與歷史真實是有很大距離的,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大清會典》,《清實錄》軍機處檔案以及其他證書筆記,探討清代御門聽政的發展及其衰微。解釋清代國家政治的運作方式,講述文書處理與御門聽證從興到衰的發展軌跡,進而澄清我們對於清代早朝的某些想象成分。

明清兩代的正式處理和政府運作,體現為文書流轉,朝會論事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而御門聽政這一朝會制度是與清代文書流轉密切相關的,清代的制度大多承襲了明代的舊例,御門聽政的制度也與前朝有著某些關聯。明代初期,為了便於君一起處理國事。早朝就已經產生了,後來,明代逐漸發展出以本章制度的流轉和處理為核心的政務制度,國家大事大多數由題本,奏本,上報的御前,然後經過皇帝授權後交給內閣投票,最後交給皇帝審批,從而變成國家的政令,釋出實施。

題本和奏本都是明清時期大臣上交給皇帝的文書,他們之間的事情的公私區分,如錢糧,兵丁,馬匹,地方債務的大小公事要用提本。而官員的私事,比如官員加級,降罰或謝恩的都要用奏本。在這種制度之下,國家的日常政務可以遵循內閣票擬,皇帝欽定的程式,早朝的獎懲變成了虛設。而僅剩下禮儀的軀殼,因此在明朝中後期,皇帝數十年不早朝,國家仍能照常運轉。

萬曆在位48年,只見過幾次大臣?國家的正常運營依靠啥?

清政府懶政終結者-多爾袞

萬曆在位48年,只見過幾次大臣?國家的正常運營依靠啥?

清朝入關之後,國家的政務仍然依賴題本,奏本的流轉而運作。順治帝親政之前這些政務由攝政王多爾袞指導辦理。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6月內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等借鑑明代舊例建議:凡內外文武官民調奏,令各部院復奏本章,內閣票擬,已經被批紅者,仍由內閣分下六科,抄發各部院。也就是說,不管大事小事都要經由內閣的審批,還建議以後用人行政要務,啟發內院擬票,奏請裁定。這句話的意思是選用人才最好也要得到內閣的投票決定,這些提議得到了多爾袞的肯定。不過多爾袞很快發現,如果凡事都要等到內閣投票後再決議,辦事的效率會大大降低。多爾袞又發下諭令,否定上述辦事程式,凡陳奏本章,照顧明利,疏覺遲誤,今後部院一切書章,可及速奏,候旨遵行。至於各衙門應屬某部者,有應奏事宜,及呈該部轉奏,至執首撫案總兵等官,凡有奏章與某部相涉者,亦必據聞該部,不陳及請旨定奪。所謂宿奏疏章,是指部院官員不經內院而直接遞送題奏,在攝政王面前奏事,由他當場裁決,或由大臣將奏章封好上遞,大學士讀本,攝政王當面作出決定。對於特殊的題奏本章,例如彈劾部臣,臣奏機密則可由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都察院和內院轉奏。這種相對來說高效,但有獨斷的奏事制度維持到順治帝親政後不久,順治九年,也就是1652年7月,保和殿大學士上奏,建議訂立順治皇帝親政後,新的早朝及本章的辦事程式,他聲稱請與駕臨正殿,朝見群臣從容進階,部院科道本章應面奏者面奏,以咫尺天涯,輕靈睿語。也就是說,他建議將朝會常規化,但僅限逢五之日舉行,將京城內的奏章分成面談和書面兩部分。由此可見,當時並沒有一定的朝會制度,也沒有在朝會時,面奏或書面題奏本章的慣例,那麼朝會制度是如何發展到康熙時期的御門聽政的呢?康熙皇帝又為何偏愛這種朝會制度?敬請關注內廷門戶乾清門御門聽政的興起。

萬曆在位48年,只見過幾次大臣?國家的正常運營依靠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