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即使權傾朝野的大臣想造反有多難?此制度仍可借鑑

在明朝16帝276年曆史中,很多權臣死時被冠以“謀逆造反”罪,比如洪武時期(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永樂時期(朱棣)的錦衣衛頭子紀綱、天啟年間(朱由校)的九千歲魏忠賢等,哪一個不是當年權傾朝野的主兒。死後都以謀反罪被抄家滅門,但是照我看這些權臣結黨營私是有可能的,想造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不過是皇帝安置的罪名罷了。

明朝,即使權傾朝野的大臣想造反有多難?此制度仍可借鑑

01【特殊的軍事機構設定】

明初,朱元璋設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兩大平行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對軍隊有“統兵”權,說白了只有指揮權。同時設立前、後、左、右、中五位具有實戰能力的都督,且互不相屬,很多年頭甚至五位都督都不配齊。第一位左都督就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戰神李文忠,不久後被撤職。

而兵部對軍隊只有“調兵”權,兵部尚書一律由文官擔任。通俗說兵部尚書只有接到聖旨後配齊武器、糧草等後勤保障和人馬,然後移交五軍都督府某位都督,到此工作結束。神奇的是不掌兵的兵部對軍隊人員日常訓練、軍官的選授、考核和冊籍管理說了算。

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兵部尚書有于謙、胡宗憲、袁崇煥等,為了防止這些重臣的造反,明朝規定只有文人才能當兵部尚書,職業軍人功勞再大也不能擔此要職。

你以為五軍府和兵部互相掣肘就沒事了嗎?錯,還有最關鍵的一招就是聖旨和調兵火牌均掌握在內府太監手裡。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和調兵夥牌等信物,以上所述兩大部門所有軍事行動等同謀反。

02【一萬大軍的調動流程】

以上說了很多,讓我們看看在明朝初期調動一支僅僅1萬軍隊的繁雜流程:

皇帝和內閣重臣商議完畢,內府遵皇帝旨意出聖旨。

然後內府御馬監大太監拿聖旨和火牌等信物下達兵部。

兵部確認無誤後,按旨意配齊後勤物資和兵馬移交五軍都督府某一位都督。

五軍都督府查驗無誤後領兵作戰。

最後戰爭結束,以上三部門共同簽字驗收軍隊和戰果,最後各歸其位。

明朝,即使權傾朝野的大臣想造反有多難?此制度仍可借鑑

03【由內製外、兵府互制】

有明一朝,對於兵權總體是由內府掣肘外府(兵部和都督府),兵部與都督府互相牽制。

歷史上的胡惟庸造反、紀綱造反、魏忠賢謀反那純粹是皇帝為扳倒他們而羅織的的罪名。因為這些重臣根本沒有兵權又何談造反,以上三人被法辦的時候都是聖旨一到,頃刻失勢。在皇權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一次權臣造反,當屬英宗天順年間大權在握的司禮監頭子兼禁軍指揮使的曹吉祥謀反。1461年夏天,曹吉祥和侄子曹欽在京城率領1000多私人武裝謀反,一夜之後被全部鎮壓。從這裡也能看出,有兵權的曹吉祥也無法調動禁軍,只好動用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結果兵敗被凌遲。

綜上所述,明朝軍事行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人多部門,根本不是你作為丞相或錦衣衛頭子能左右的。永樂年間逐漸形成兵部一家獨大的局面,明朝中後期,尤其是“土木堡事件”後,兵部尚書于謙居功甚偉,兵部徹底做大,在皇帝的的支援下逐漸取代了五軍都督府。

04【仍可借鑑】

在現在公司中此制度仍可借鑑,比如好多公司生產(技術)部門或銷售部門尾大不掉,經常以辭職帶走團隊來威脅老闆或董事會。

這時老闆不妨採用明朝“由內製外、兵府互制”這一制度,財務部門可以當做“內府”,銷售部門當做“五軍都督府”,生產部門可以視作“兵部”。剩下的事自然迎刃而解!

注:隨手加個關注,以史為鑑方能進步。

明朝,即使權傾朝野的大臣想造反有多難?此制度仍可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