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一幅北宋的《百子圖》中蘊藏著市民的生活百態,其中計程車兵們頭戴一種盔簷突起,並且僅有四瓣的頭盔,這種頭盔也被叫做飛碟盔,這也是飛碟盔最原始的形態。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而在有年代的影視劇或是某些需要佩戴頭盔的角色中,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所佩戴的頭盔雖然形狀略有不同,但這也是因為後來的演變過程,

實質上出現的頭盔基本都是飛碟盔。

曾經風靡一時的飛碟盔雖然在清朝一度被禁止使用,但它早已成為我們漢民族特有的一種民族象徵

,這是毫無疑問的。

01

飛碟盔的重要性

起初為了保護戰士重要的頭部在戰爭中不受傷害,早在商朝時期頭盔就已經興起,而

飛碟盔的出現則是在隋唐時期。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這時候的飛碟盔還不叫飛碟盔,而是被稱作四瓣盔,並且四瓣盔出現在大量的壁畫中,這種頭盔由於是鋼鐵所制又與斗笠相似也

被叫做“鐵斗笠”,也可以直接稱作鐵笠

四瓣盔是由四塊金屬瓣狀盔片連線而成,為了鞏固與不影響佩戴者視線將盔簷設定成前突形象。後來

為了舒適度將頭盔的內側墊上皮革之類相對較軟的材質

一開始為了固定比較沉重的盔片,採用的是用扎繩捆緊,而偏向北方的遊牧人也有一種類似的方笠,則不是用扎繩而是更加硬質的硝皮或可編織的藤條。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這種製作的頭盔板式的外觀有點像笠,裡頭卻是頭盔,就是不知道是兩者都戴著還是本身的製品就是如此。

《唐同典》中曾記載,

“六分支甲,八分支頭牟......”

頭牟正是頭盔的意思,所以

這時候計程車兵們上戰場時已經大部分頭盔不離身

唐朝時期計程車兵主要還是佩戴扎盔或是鉚接盔

,相對而言唐朝的飛碟盔並不出眾。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細心觀察會發現這時候的頭盔大多數都是偏向於實用性,並沒有在頭盔上新增多餘的裝飾或彩繪,

主要是戰爭的頻繁發生所導致

02

飛碟盔的發展

四瓣盔在蒙古的軍隊漸漸興起,他們發現這種頭盔十分實用,不僅能夠為士兵遮風擋雨,

也能對肩膀跟前後腦勺起到保護作用。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不過蒙古族使用的鐵笠又略有改進,此時的鐵笠已經有了飛碟盔的雛形,融合中西方的特點,並且

為了使鐵笠更加具備防護的作用,在盔簷下方還添加了金屬盔甲

新設計的鐵笠已經不再只具有四瓣的盔片,而是分為四、六或十二瓣,也有著整體跟分體的區別,並且增加了結構護圈使得更加牢固。

後來隨著蒙古人的征戰沙場,這種鐵笠傳入了中原,同時也是一種特有的時尚標誌。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金朝著名的鐵浮圖頭頂戴的也是飛碟盔

,“

被兩重鐵兜牟,周匝皆綴長簷。”

這段對於鐵浮圖的描寫側重於對飛碟盔的刻畫。

而在《金史》的記載中也曾出現“鐵笠”一詞,更加說明這種頭盔應當就是飛碟盔。

後來的飛碟盔逐漸趨向於圓形盔簷,盔簷角不再有明顯的突起

,宋朝的《北寨宴射圖》裡邊的頭盔真是如此,其樣式也更趨向於熟知的飛碟盔形。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元朝時期的鐵笠形似半球狀

,盔簷圓而沒有稜角,整體都採用金屬製造,整個頭盔顯得有些厚重,可以知道的是此時冶煉金屬的技術已經偏向於成熟且通用。

這種飛碟盔不

僅可以起到防護作用

,也可以摩擦至光滑來當做可攜帶的鏡子,甚至

可以作為調劑軍隊生活的樂器來使用

後來蒙古成立的蒙古帝國隨著氣候的惡劣以及帝國的瓦解,由他們興起的飛碟盔流落各地。朱元璋推翻元朝後建立起明朝,

明朝傾向於復興南宋時期的著裝樣式與盔甲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其他的軍用裝備款式已經過舊不再適用,而宋朝的頭盔則是唯一能夠復刻的,不僅

包括飛碟盔、扎盔還有原先蒙古軍隊改用的款式都進行復用

但即使款式眾多,鐵笠仍在廣泛地佩戴,且這時候的鐵笠已經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與元朝不同的是明朝將鐵笠稱作“大帽”,並且不再僅冶煉金屬製造而是在表面上了漆。

這樣的飛碟盔也不會過於容易生鏽,同時也能起到一個矇蔽敵人或為軍方的作用。

03

興與衰都曾是象徵

明朝時期的飛碟盔不僅實用,在視覺上也顯得十分美觀並且呈現出十分靚麗的光澤感

,出土的相關頭盔數量也眾多,有混鑄和分件碟盔兩種款式。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其中分件碟盔也與蒙古興起時期的分體盔類似,不同的是在盔簷處均鑲嵌金色的簷邊,不僅更加耐用也在上面刻畫了一些金色畫像,顯然更加大氣豪華。

為了彰顯明朝的實力與經濟,也有一些國家在頭盔上大做文章而後獻上,

此時的飛碟盔比起實用更傾向於觀賞,工藝方面也相對有更多種選擇

明朝另一種適用士兵的則大多數混鑄式,這種主要在舒適度上取巧,同樣採用內部墊上方巾等柔軟的材質,外觀也抹上一層漆來起到防生鏽的作用,也更加耐用跟耐儲存。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對於士兵來說實用性遠遠大過於好看的程度,所以相對地在這方面並沒有在外觀上採用多精妙的彩繪。

後來的飛碟盔被大量計程車兵所使用,同樣包括想要謀反的推翻者

,這些人大量地私自制造且備用,一次被發現後,統治者都十分驚恐飛碟盤竟然被人私藏這麼多。

戰爭再次觸發,經歷了多次戰爭後,

飛碟盔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是一種極為不穩定的象徵。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一旦飛碟盔存在對統治者來說就是地位不保,並且

很有可能再次被有私心的人私自制造,所以清朝一度下令禁絕,不再允許任何人制造飛碟盔。

同時對後來的統治者來說,他們都希望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盛世,而不是被不斷推翻的存在,因此選擇不沿用先朝的飛碟盔是一種新氣象。

但實際上

飛碟盔貫穿中國自古以來的朝代更迭與文化變遷,那也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在如今的時代中也早就不被禁止,但同時科技的迅速發展也不再適用。

一度曾被清朝禁絕,在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飛碟盔,曾是漢民族的象徵

飛碟盔在影視劇的通殺是為了漢文化的一種保護與興起

,透過不斷地出現讓我們銘記曾經有那麼一種頭盔是士兵們保家衛國的證明與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