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你敢相信嗎?古人夏天不僅能用開水製冰,甚至還造出了“冰箱”,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遠超現代人的想象。

對於現代人來說擁有冰箱使我們在炎熱的夏季,可以透過享受清涼的飲品來降溫避暑,而沒有電的古代自然也就沒有電冰箱,但是讓人意外的卻是古人在夏季也使用冰塊降溫,而且還有冰箱,古代的冰箱叫作冰鑑。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1978年湖北就出土過2000多年前的青銅冰鑑,它是一個四方形的大盒子內部是中空的,四周還有夾層,在夾層中放上冰塊,中間放上各種瓜果蔬菜就可以實現冰箱的功能。

而夾層中的冰塊還可以透過縫隙將涼氣散發出來起到空調的作用,可見古人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懂得使用冰塊。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可是在炎熱的夏天這些冰塊從何而來呢?

古人的智慧遠超我們的想象,古代的冰塊主要有這幾種方式,第一是儲存,透過開挖冰窖,將冬天的冰塊儲存在溫度極低的冰窖當中等到夏天使用。其次如果想要及時獲取冰塊就需要用到造冰技術,而古人利用開水造冰的技術尤為神奇。

開水造冰在古代稱為“夏造冰”,在很多的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其中淮南王的《淮南完畢術》中就詳細記載了開水造冰的方法。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

意思就是說將沸騰的開水注入一個大甕之中,然後用非常細緻的絲織物將甕瓶的口封住,然後沉入深井中等待三天取出就可以得到冰了。

這種說法不禁讓人心生疑惑,滾燙的開水不是更不容易形成冰嗎,這究竟是確有科學道理,還是胡編亂造的謠言?對此有現代的科學家進行了研究。

古人開水造冰的方法現代人可以實驗成功,但卻無法大量復刻,開水造冰究竟有什麼獨特的原理呢?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針對古人記載的用開水造冰的方法,1983年一名叫洪震寰的物理學家進行了實驗,但是實驗失敗,並沒有得到

,而他猜測這種製冰方式是透過降低氣壓實現製冰的。透過科學研究發現氣壓越低,水結冰的凝固點就越高。

正常情況下水的凝固點是0攝氏度,如果將沸騰的熱水放入甕中,強烈的水蒸氣會將空氣擠出,而隨後用絲織物密閉放入深井中的大甕,由於受到冰涼的井水影響,其中的水蒸氣會迅速收縮形成低壓。但是每下降一點的大氣壓只能讓冰的凝固點上升0。008攝氏度,並不足以使水的凝固點上升到深井中的3至4度。而按照這種理論洪震寰先生也沒有成功用開水製成冰。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不過另外的科學家並沒有放棄,一位名叫李志超的科學家和學生透過氣體絕熱膨脹降溫的原理實現“夏造冰”,他們將實驗器皿中的水加熱至沸騰,然後迅速放入涼水中,器皿中的溫度迅速下降到二十多度,然後在瓶內溫度和室溫完全一致時透過小孔向瓶中放入空氣,使得氣體增大壓強減小,溫度降低最終得到了一些冰碴。但是這是在絕對嚴謹的實驗環境下,並不能完全模擬古人夏造冰的方式。

還有許多科學家提出其他的一些方式,儘管有的也能製出少量的冰,但是都無法復刻古人的開水造冰技藝。但不管怎麼說,古人用開水造冰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我們正常的想法一定是想著儘量用冷水更接近冰點,但是用熱水恰恰符合姆佩巴效應。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這個效應是一個坦尚尼亞學生在1963年發現的,同等條件下,溫度高的水反而要比溫度低的水更容易結冰,而我國古人早在兩千年前就洞察了這一現象。

古人透過熱水造冰的方式雖然目前無法複製,科學家對此的研究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古人另一種透過化學方式造冰的方法卻得到了公認,那就是

硝石造冰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硝在古代也是製作火藥的必備成分,而硝酸鉀的特性就是溶於水會產生化學反應吸收大量的熱量,如果使用適量的硝石可以使周圍的水迅速降溫形成結冰的狀態。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不過這樣製作出來的冰並不牢固,有點類似現在的冰沙,通常可以用來製作冰鎮的飲品,還可以用來製作類似於現在冰淇淋的冰酪。不過由於硝石的價格並不便宜,所以在古代能夠吃上這種冰的人都是非富即貴的。

而古代的開水製冰,將裝有沸騰熱水的甕瓶放入深井中製冰時是否也利用了硝石降溫的原理,但是記載中並沒有關於甕瓶放置硝石的描寫,不過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因為在二者的雙重作用之下,夏造冰可能更加容易實現。

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用開水造冰的?為何至今都無法複製?

但是無論是哪種方式造的冰,或者是冬天透過冰窖儲存的冰,在古代都是稀缺的產品,也只會供少數人使用,廣大的勞苦百姓還是要忍受夏日的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