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邊民歌頌英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邊民,是指邊境地區的百姓。《唐詩三百字》中收錄了這首《哥舒歌》,作者署名為“西鄙人”。西鄙人,是一個群體,代表唐代西北邊境百姓。換而言之,這首詩來自民間,作者無法考證。詩名中的“哥舒”是指唐朝猛將哥舒翰,他鎮守西北,抵禦外敵,立下汗馬功勞。

唐朝邊民歌頌英雄,《哥舒歌》

哥舒翰原本在河西節度使手下任職,在天寶八年的一次戰役中,奪取了吐蕃的軍事重地石堡城。朝廷賞賜他高貴的身份地位,位同三公。石堡城之戰,是他人生的轉折點,此後在官場上平步青雲。為了慶祝唐軍獲勝,在西北地區流傳著一首民謠,“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

”。很明顯,這首《哥舒歌》就是在民謠的基礎上加工而成。

唐朝邊民歌頌英雄,《哥舒歌》

天上北斗七星高掛,哥舒翰手持寶刀,守護大唐邊境。古人認為,天上的星辰可以代表人間的帝王將相。《甘石星經》記載,“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這句話的意思是,神話傳說中的天帝,把北斗七星當成戰車,巡視四方。在詩中,特意提到北斗星,暗指哥舒翰是天神下凡,勇猛無比。北斗七星中的“天樞星”,在民間傳說中被稱為“貪狼星”、“殺星”,強調哥舒翰孔武有力,英勇果敢。

唐朝邊民歌頌英雄,《哥舒歌》

邊關將領身先士卒,才有了“夜帶刀”的說法,同樣是誇讚哥舒翰的話。為什麼要誇他,這首詩的後兩句給出答案。有哥舒翰鎮守邊境,吐蕃人放牧的時候不敢靠近,他們甚至也不敢跨過臨洮。

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戰爭延續上百年,唐高宗、武則天主政時期,吐蕃人佔領了邊境地區大片土地,唐軍將領屢次討伐,都以失敗告終。唐玄宗主政時期,吐蕃發生內亂,李隆基派哥舒翰等人出征,收復失地守住了疆土。哥舒翰的英雄事蹟,在大唐到處流傳。人們讚美他的功績,肯定他的軍事能力。

唐朝邊民歌頌英雄,《哥舒歌》

遺憾的是,幾年之後,哥舒翰進京養病,安史之亂爆發,吐蕃人長驅直入,一路攻打到長安。少了有能力的將領,大唐陷入內亂之中。一直到唐宣宗主政時期,唐朝大軍才報仇雪恥。

這首《哥舒歌》帶有民歌特點,通俗易懂,感情真摯。明朗的風格,讓人直觀瞭解到猛將哥舒翰的風采。

拓展閱讀

夢醒時分,難忘相思情,張泌《寄人》

為守護大唐邊塞計程車兵寫詩,柳中庸《徵怨》

朋友要隱居,他贈詩一首,裴迪《送崔九》

春天裡,想家了,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