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公元前203年,楚漢鴻溝劃定

項羽領兵東歸,打算休養生息

張良、陳平獻計劉邦

項羽勢弱,切莫養虎為患

趁他病,要他命啊哥哥

劉邦聽從,於是聯絡各地諸侯王共同追擊

相傳,次年,垓下之戰

項羽被漢軍圍困

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

(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

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

渙散了楚軍士氣,後世稱為“四面楚歌”

隨即,楚軍大敗,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

一代梟雄,就以如此悲涼的方式謝幕了人生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場流傳千古的世紀之戰

立下奇功的,竟是我們眼中

集浪漫與文藝於一身的風箏君

這真算得上是C位出道了

想不到,兩千多年前的風箏

對古人來講,竟是如此犀利角色

雖只是傳說

卻也坐實了風箏在中華文明中的重量級!

宋室風箏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宋天亨 | 宋室風箏第五代傳承人

宋長虹 | 宋室風箏第六代傳承人

Made in 開封

1

任何創新的橫空出世

都必然具備了明確的實際目的

春秋戰國,風箏被高能古人所創造

可不是為了玩玩而已

終極使命只有一個,因戰而生

通訊、偵探、裝載火藥完成轟炸

簡直就是那個時代

天眼系統&空中打擊的高科技綜合體

這高冷的身份,直到唐宋時期

才逐漸轉變為娛樂親民的大眾玩具。

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宋室風箏”作品任何東西,一旦具備了商業屬性

其發展便會驚人的迅速

盛唐賦予風箏廣泛的群眾基礎

使其達到商品1。0的娛樂普及

大宋則從藝術和創新的角度

完成了2。0版本的產品升級

曾經冷冰冰的戰爭武器,搖身一變

成了承載中華文明印記的娛樂代表

這樣的大尺度跨界,難怪有人說:

不要怪風箏過於浪漫

是天空給了它做夢的權力!

如此說來,誰擅長製作風箏

那他一定算得上懂得製造浪漫的高手

東京汴梁,古都開封

就有這麼個宋姓老人

靠著祖輩五代傳下來竹扎紙糊的一門傳統手藝

在這座城裡,打下了一塊含金量十足的硬招牌

“宋室風箏”

選料、劈竹、刮篾

烘烤、扎制、糊畫

每一道環節,都是純手工的誠意滿滿

在這樣一個高度科技自動化的時代

固執保留著只依靠雙手的傳統制作工藝

讓人不禁對每一架形態各異、製作精美的

“宋室風箏”,都充滿了好奇!

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宋室風箏”作品

2

“開封是一個慢節奏的生活狀態

慢節奏適合人們專注投入

去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作品。”

宋長虹 | 宋室風箏第六代傳承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句話用在此處尤為適合

作為宋室風箏第五代傳承人

宋天亨老爺子從很小就繼承了家裡的手藝

如果僅此而已

恐怕也沒了“宋室風箏”如今給人的浪漫感動。

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雖然文化水平不高

可他卻獨具天賦

繁雜的手藝一點就透,觸類旁通

更有超乎常人對自然的熱愛

他沉浸在對自然屆各生命形態的反覆觀察研究

蝴蝶、蜜蜂、老鷹、金魚

蜻蜓、鸚鵡、蝙蝠、天牛

他深入洞悉身邊一切自然小夥伴的身體結構

再逐一結合風箏飛行原理,設計改良

研究仿生原理

琢磨空氣對流對風箏架構比例影響

苦練繪畫功底

根據生物形態進行畫面創作藝術升級

為了將竹篾烘烤出最完美的骨架造型

長期用煤油燈的宋老爺子

眼睛被燻的險些失明

雙手拇指指甲也被幾度烤化

但什麼也無法阻止這倔強老頭用繩命在戰鬥!

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宋室風箏”作品巧奪天工、栩栩如生的微型金魚風箏

嚮往純真愛情、寓意美好生活的雙頭鸚鵡

不管怎樣美妙新奇的造型

只要“宋室”出品,必能扶搖直上“九萬里”

硬核的技術乾貨,才是製造浪漫的秘密武器!

廉頗老矣,好在第六代接班人已盡得真傳

深知父親肩負的不僅是“宋室”品牌技藝延續

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浪漫和美好的集體回憶

及承載中華文明千百年發展的智慧見證

宋長虹毅然辭掉工作,接過父親的大旗

全身心投入“宋室風箏”傳統文化和技藝的普及

到中小學開設傳統手工藝文化體驗課

參與合作社會活動推廣非遺文化傳承

短短一年多,影響了一萬多人。

宋室風箏:硬核技術宅,喚醒萬千文青浪漫的童年回憶

與父親不同

長虹小姐姐要把父親一個人的艱苦手藝

變成了一群人的快樂體驗

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句話

也是自己心之所向努力的前方:

要讓更多的人

在親身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美

在動手製作的環境裡,體會手工的樂趣

“宋室風箏”6。0版,她不再是一個人戰鬥!

【風箏推動的科技發明】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

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

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

有一塊說明牌上也醒目地寫著:

“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1749年,美國天文學家威爾遜

研製成世界上第一臺空中試驗儀

他用6只風箏吊起天文儀器

第一次測到了大氣溫度

並取得了重要理論資料,推動天文學發展。

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

在雷電交加時,把掛了鐵鑰匙的風箏送上天

引來雷電,證明了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

避雷針也由此發明。

1804年,英國的喬治格雷爵士

用兩隻風箏作機翼,研製出一架5英尺的滑翔機。

1893年,英國人勞倫斯

為美國氣象局設計了一種可裝在箱中可拆卸的風箏

以便將儀器帶到高空測量風速、溫度和高度

推動了氣象事業發展。

1894年,英國科學家

設計了一隻供戰場觀察的軍用風箏

其作用猶如當今的衛星電視轉播。

1899年,美國的萊特兄弟

製作了一個雙身風箏,透過觀察其在空中翻滾動作

和藉助空氣浮力由下降轉向上升的現象

從而發明了機翼

……

本文文字、圖片均由『最城市THECITY』原創,轉載須經該微信公眾號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