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善良輸給現實,良知便成了諷刺

假如善良輸給現實,良知便成了諷刺

當我第一次看到短影片裡提醒人們扶起摔倒的老人請拍影片取證(證明自己是好心幫扶,不是致使老人摔倒的真兇)時,

這讓我開始意識到,有些事情已經很難回頭了。

我對這個短影片的製作者,或者說類似短影片的製作者沒有絲毫的敵意,相反,我很感謝他們能夠教人如何在這個時代,既做真正的善事,又避免被扣上罪惡的帽子。

與此同時,這又讓我想到了另一個“話糙理不糙”的說法:壞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好人的生活卻只求個心安理得。

所以由此可見,善良的人必須小心翼翼的活著,但這樣如此憋屈的活法,

究竟是人的問題,還是“善良”的問題?

假如善良輸給現實,良知便成了諷刺

善良是沒有問題的,我相信這絕不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說法。

善良能有什麼問題呢?

善良,就是把人間的真情,善意,以及美好的願望,播撒眾生,讓每一個人感受這種善所帶來的溫暖,讓愛與無私這般那般……

打住,越說越心靈雞湯了,可一旦說起這善良的事情,總歸還是要跟溫暖的,暖心的東西沾邊。

不過,也許恰恰就是因為善良這個東西太直白了,把那些好的東西,不假思索,沒有猶豫的分享給所有人這個特點,所以才引起爭議,引發矛盾。

可要是這麼說,善良豈不是成了“XX”的導火索了嗎?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無需舉例,即便是隨處可見的人間亂象,也足以證明這個觀點的真實性和不可逆轉性。

有多少人因為行善而糟了惡報,明明自己做了好事,卻承擔了不該承擔的損失?

有多少人是懷抱著善意的方式對待別人,卻讓那些“以傷害別人謀取私利,卻說成是什麼社會潛規則”的傢伙們嘲弄一番之後,好人的尊嚴踩在腳下,然後用偏激的觀念去踐踏這個社會僅存的良知?

從什麼時候開始,人情冷漠是常態,遇人說話不走心,成了世故的表現?

從什麼時候開始,各人自掃門前雪,人情冷暖唯自知,成了成熟的代名詞?

別怪這世道複雜,也不該責備這人人自危的常態,終歸究低的講,誰也不想為了善良,而斷送了自己的未來。

回顧那些慘痛的,不該發生的,好人吃虧,吃大虧的社會新聞,我們不得不從其之中解讀出一種淡淡的悲傷,

誠然,我們願意抱著積極的願望,相信這個世界也許真的會越來越好,但是變好之前,我們仍舊需要一些自我保全的手段,來讓自己不至於一邊做對的事,一邊承擔錯的惡果:

看似“自私”,實則成了合情合理的自保。

假如善良輸給現實,良知便成了諷刺

規矩道義,為世俗鋪路;對錯是非,為生存沉默。

如果做好事也要區分對錯,做好事也要面臨風險,做好事也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那麼活著本身,

就是對世俗,對生存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