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了新的註釋。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初中語文教材有一篇課文《三顧茅廬》,選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改編而成。

課文記敘的是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復興漢室的情節,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哪裡?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有人會說,諸葛亮自己已經說答案了呀,《出師表》開頭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那諸葛亮的躬耕地應該是河南南陽啊。

可是,並非如此簡單,這個問題從東晉至今一直爭論不休。

怨只怨東晉有一個叫習鑿齒的學者,他首先提出異議,認為諸葛亮躬耕地不是河南南陽,而是湖北襄陽。

他在《漢晉春秋》中這樣寫道“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意思是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這裡恰恰是如今的湖北隆中。

他這一家之言不打緊,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爭吵千年的話題。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南陽人一聽不幹了,言之鑿鑿地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就是在南陽臥龍崗上。因為南陽臥龍崗古時候也叫“隆中”,有碑文為證。

在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裡,位於大拜殿左側牆壁上赫然有一塊石碑,是明朝嘉靖十八年駙馬都尉鄔景奉旨代祭祀諸葛亮留下的,題目是《祭諸葛武侯文》。

部分碑文如下:

“嘉靖乙亥三月八日,大明皇帝遣駙馬都尉鄔景和,諭祭於漢武侯諸葛亮曰:養高隆中,非三顧不起,戮力王室,待二表乃行。”

據此,南陽人認為,“隆中”指的是一種地形,是高高隆起的崗地,就是南陽臥龍崗。

還有明朝葉桂章《助修武侯祠宇記》可以印證:

“崗在南陽郡城西南十里許,……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

何況還有諸葛亮《出師表》親口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湖北人也有說法,認為“隆中”屬漢水北的南陽郡管轄,漢代南陽郡與南郡以漢水為分界,自然而然漢水以南的隆中屬南郡。所以,諸葛亮躬耕地就在湖北襄陽。

這個話題吵了上千年,既有學術界的討論,又有民間的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得是面紅耳赤、不依不饒。

為啥爭得這麼兇,原來名人效應自古就有,諸葛亮是名人,他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將他神化,魯迅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即羅貫中寫諸葛亮的智謀多,近似於妖怪一樣。後來人們一直認為諸葛孔明就是“智聖”。

這樣一個名人自然要爭一番的。有人說,真理是越辨越明,可是諸葛亮躬耕地越辯越糊塗,至今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裡躬耕。

讓南陽人不舒服的是,過去中學生教材《出師表》裡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註解是,“南陽”在“現在襄陽一帶”。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於是乎,南陽、襄陽都分別引經據典求證,還請歷史學家為各自撐腰,南陽人說躬耕地在南陽,襄陽人說在襄陽。浪費了幾多口水!

如今新版教材對“隆中”有了一個新的註釋:

“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陽,諸葛亮曾經隱居於此。一說在今河南南陽。”

我認為,這個註釋,既沒有完全否定南陽隆中,也沒有完全肯定襄陽隆中,沒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保留了兩個值得推敲的課題。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這是啟發式教學嗎?

有人說,這是“和稀泥”,我倒是認為這個註釋是值得肯定的,是啟發式教學,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到書的海洋中探索未知的答案。

最後還是引用當年南陽太守寫的一副對聯做結語吧: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