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一下,明代宦官專權的特點

第一、宦官機構龐雜

明朝由於宦官人數眾多,有時多達十餘萬,所以管理宦官的機構十分龐大。僅從宦官二十四衙門的情況,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所謂的二十四衙門是對十二監、四司、八局的總稱。其中十二監指的是司禮、御用、內宮、御馬、司設、尚寶、神宮、尚膳、尚衣、印緩、直殿監以及都知;四司指的是惜薪、寶鈔司、鐘鼓以及混堂;八局指的是兵仗、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面、司苑、浣衣以及銀座。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明一代,特別是明朝中期以後,宦官自成體系,儼然中央政府,把手伸向四面八方,像螞蟻一般爬滿從中央到地位各個重要權力機構的大小山頭。

第二、廠衛特務機構統治

明朝的特務機構主要有“廠”“衛”兩種,宦官利用廠衛實行特務統治。“廠”即東廠、西廠以及內行廠,“衛”即錦衣衛·。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為了鞏固皇權,防範臣民造反,就利用特務人員偵察、監視京師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之事。並於公元1382年正式設立錦衣衛這一特務機關掌管侍衛、緝捕、刑獄等事。

簡述一下,明代宦官專權的特點

錦衣衛表面尚是京城上直衛親屬軍指揮使司的二十六衛之一,實際上使皇帝的貼身衛隊,由皇帝直接指揮,只對皇帝一人負責。錦衣衛有專門的法庭和監獄,有權承辦皇帝 下令查辦的案件,人稱詔獄。

錦衣衛是御用的特務機構,但兵不是宦官機構,而是由未淨身的正常人擔任,後來東西廠設立以後,錦衣衛逐漸由宦官把持,變成宦官掌握的機構。

後來,明成祖由於對錦衣衛信任不佳,把他們看成外官,所以於永樂十八年設東廠於東安門北,以內監掌之。東廠的職掌與錦衣衛相同,其屬官、隸役均由錦衣衛官卒中選任,再收羅一些地痞流氓之輩為其打探事情。主持東廠的是掌印太監一員,也被稱作“提督東廠”。

明成祖再設立了東廠以後,錦衣衛的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錦衣衛向皇帝報到的時候要具疏上奏,東廠則可以口頭直達。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這樣廠權高於衛權,宦官又直接控制廠權,致使廠和衛都處於宦官的統領之下,所以有了廠衛並稱。

簡述一下,明代宦官專權的特點

公元1477年,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明憲宗又增設了西廠。西廠所偵察的範圍,不僅只限於京師,各地王府邊鎮,以及南北河道重要地區,甚至連百姓平常的吵嘴打架等瑣碎之事都會被偵察細密以致入獄。偵察範圍如此之廣,使得西廠的特務需要量要比東廠多一倍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廠的權勢逐漸力壓東廠之上。

後來,被明武宗寵信的宦官劉瑾,在掌司禮監的時候又設定了內行廠。這個內行廠由劉瑾親自指揮,比東廠和西廠還要更加殘酷兇狠,甚至連東西廠也在其偵察範圍之內。內行廠就是典型的特務之特務的機關。最後,由於劉瑾的專權進犯了皇權,明武宗以謀反罪殺了他,內行廠才隨著消失。

第三、宦官監軍統兵

明朝宦官專權有別於前朝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透過直接擔任軍事指揮官來控制軍官,由宦官監軍統兵始於明成祖時期。永樂三年,明成祖任命太監鄭和和王景弘等人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這可以說是宦官統兵征戰的第一次。

正統年間,王振掌握有很大的軍權,在瓦刺軍進犯北部邊境的時候,他勸明英宗親征,結果由於貽誤戰機,軍隊被瓦刺軍圍攻,結果全軍覆沒,就連英宗也被俘虜了。但可惜的是,英宗的教訓並沒能讓明朝之後的統治者見到宦官掌軍的弊端,反而愈演愈烈。到了明憲宗時期,有太監劉恆、劉祥、傅恭等人為監軍。

簡述一下,明代宦官專權的特點

軍權歷來被統治者們視為重中之重,像明朝這樣軍權被宦官把持,實為怪象,也足見宦官專權之厲害。

第四、宦官的命運嚴重以來君主

明朝宦官專權的現象雖然很嚴重,但並沒有像東漢末年以及唐朝中晚期一樣,能夠把皇帝的廢立、生死操縱於手的程度。明朝的宦官如同寄生蟲一般,只要他們的寄主皇帝一死,或突然變臉發威,宦官本人的權勢也會頓時煙消雲散。這種情況是由於明朝廢除了丞相制度,軍權和政權由六部承擔,而只能皇帝一人提綱攜領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