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胡說——蒙恬列傳

歷史不胡說——蒙恬列傳

蒙恬列傳,更像是蒙家秦國發展史。作為

“引進人才”,少年蒙驁從最東方的齊國千里迢迢來到秦國,在這裡釋放了光和熱。齊國是一個有意思的國度。自己的人才,卻不會用。孫武,成名於吳國;孫臏,第一選擇也是魏國,被龐涓設套挖掉了髕骨,不得已才回到齊國;稷下學宮,培養了那麼多的謀士,最終大部分還是到了別的地方,有的甚至在滅亡齊國的道路上起到了關鍵作用。蒙驁,看經歷似乎也是在齊國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所以來到了秦國。人才政策還是很重要的。

作為蒙家在秦國的第一代,蒙驁戰功卓著,肯定給王室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代蒙武,雖然功勞比不上蒙驁,至少在家族增分項上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取得了跟隨王翦進攻楚國的重任,並俘虜了楚王。三代蒙恬,趕上了秦國統一之戰的末尾,參與了對齊進攻。統一後,獨自領兵三十萬在邊陲,修建長城,抵禦遊牧民族。三十萬軍隊,在外十年,這種皇帝對外臣的信任,恐怕五千年曆史上很少見。弟弟蒙毅在內輔佐,常伴始皇左右,內外結合,應該說這種搭配是一個家族穩固的象徵。而且,始皇長子扶蘇一直擔任蒙恬督軍,蒙恬與他的關係必定與眾不同。有當朝皇帝的重視、

“儲君”的感情,未來發展一片坦途。然而一切在秦始皇外巡路上死亡後戛然而止。

歷史不胡說——蒙恬列傳

史書上一直以扶蘇為秦朝的最佳接班人,始皇帝的

“預定”繼承人。但從史書中的點滴來看,這似乎是一個“謊言”。一個“王儲”竟然在朝中沒有一個穩定的朝臣支援團體。作為唯一可能支援扶蘇登基的蒙家,蒙毅也在始皇帝彌留之際派到外地祈福祈壽,當然有的人會以這是鐵桿心腹乾的事,但求取長生不老藥數十年的秦始皇難道最後還沒有幡然醒悟?祈福祈壽,在皇位預定的關鍵時刻,如果始皇帝確實對扶蘇有意,恐怕是不會把扶蘇支開的。而且,一路之上帶著的王子只有胡亥,這種歷練的意圖顯而易見。作為胡亥老師的趙高,在始皇帝面前,吹風的話應該是沒有少說的,胡亥的皇位繼承是順理成章的。

作為造反者,一直想為自己的造反事業找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於是扶蘇也就搬出來了。蒙恬、蒙毅長久跟隨始皇帝,如果始皇帝有選擇扶蘇作為接班人的意向,在使者傳召扶蘇自殺的時候,難道會像史記中寫的那樣聽之任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