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唐昭宗和崇禎帝是名聲比較好的末代皇帝(雖然唐昭宗之後還有他的兒子唐哀帝李柷,但是李柷完全是傀儡,一般都以唐昭宗作為唐朝末代帝)。兩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少年登基,兩個人都有重振朝綱的雄心壯志,可惜兩個人都太急躁,他們急於求成,彷彿給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劑猛藥,結果反而加速了政權的滅亡。

其實他們兩個人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相對來說,崇禎繼位時的條件比唐昭宗優越很多,如果崇禎不瞎折騰,是不至於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較無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禎卻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先說說兩人剛繼位時的內外環境。唐昭宗繼位時,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朝廷能控制的地盤不過是彈丸之地。而崇禎繼位時的條件好多了,國內只有魏忠賢專權,而全國所有地方還是效忠朝廷,外部雖然有崛起的後金(後來皇太極改國號清),但是那時的後金實力不強,後來皇太極甚至想嚮明朝稱臣議和。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兩人在剷除宦官方面都是雷厲風行,乾脆利落。唐昭宗先策反了宦官頭子楊復恭最勇猛的乾兒子楊守立,然後削奪其兵權,逼其謀反,最後派兵討伐楊復恭,將楊復恭殺死。

而崇禎除掉魏忠賢的過程更精彩。17歲崇禎皇帝登上帝位之後不久先拿魏忠賢的死黨崔呈秀開刀,逼崔呈秀辭職,在剪除魏忠賢的黨羽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逼魏忠賢退休,最後還下詔勒令魏忠賢自殺。

剷除宦官的過程輕而易舉,但是藩鎮和民變才是兩個王朝的心腹之患。唐昭宗在繼位沒多久,急於恢復中央威信,悍然出兵討伐當時的強藩鎮李克用。結果由宰相張浚帶領的一幫新兵蛋子,被李克用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唐昭宗辛辛苦苦積攢的數萬禁軍損失殆盡。從此擋在大唐王朝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被揭開,各地藩鎮看清中央的實力不過如此,越來越不把朝廷當回事,連李茂貞、王行瑜,韓建這些中小藩鎮也帶兵殺進京城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最終唐昭宗死於當時最大的軍閥朱溫之手。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唐昭宗接手的是他父親唐懿宗和他哥哥唐僖宗兩位昏君留下的爛攤子,大唐氣數已盡。特別是唐僖宗時爆發的黃巢起義對唐朝統治的打擊是致命的。在黃巢起義前,只有少數的大藩鎮不聽朝廷指揮,大部分的中小藩鎮還是效忠朝廷,但是經過黃巢起義衝擊後,大部分的藩鎮不再聽命於中央。

唐昭宗雖有奮發圖強的念頭,無奈手下沒有精兵強將。討伐四川節度使陳敬瑄時,唐昭宗用的是宰相韋昭度,他只是文人對軍事一竅不通,結果朝廷在大好形勢下打了幾年沒能把四川打下來,最後不得不撤軍,讓王建乘機佔領了四川,摘取了勝利果實。

唐昭宗有個特點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越挫越勇。之後,他又組織了討伐李克用的戰爭,李克用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藩鎮,手下都是身經百戰的將士,唐昭宗又是派出文人宰相張浚來指揮軍隊,並且他的軍隊都是剛招募來沒有實戰經驗的新兵蛋子。結果唐昭宗在這次戰爭中賠光老本,手裡僅有的軍隊被李克用打沒了,從此唐昭宗成了各路藩鎮爭先操控的傀儡。

相比之下,崇禎繼位時的局面要強多了,在除掉魏忠賢后,崇禎收回所有權力,全國都在他的掌控中,當時的後金雖然數次擊敗明軍,但是其實力還很弱小,對明朝威脅不大,後來的李自成起義,明朝有好幾次都有剿滅的希望,由於各種原因最終都失敗了,大明最終亡於流寇。

崇禎帝的手下人才濟濟,有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盧升象、曹文詔、洪承疇、吳三桂等等,這套明星陣容足以讓唐昭宗垂涎三尺。但是崇禎偏偏在擁有如此多精兵猛將的情況下丟了江山,只能說他是昏君。孫承宗被逼退休,袁崇煥被殺了,孫傳庭被關進監獄,盧升象因為反對崇禎議和而受到排擠,浴血奮戰戰死沙場後,崇禎拒不對其家屬撫卹。崇禎的多疑猜忌和無情,使他即使擁有眾多的精兵良將也避免不了亡國的悲劇。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崇禎帝的另一個致命弱點是死要面子,不負領導責任。崇禎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決定和滿清議和。這本來是避免兩線作戰的良策。但是由於負責議和的陳新甲的書童誤將議和的公文當成普通的公文傳送出去,議和之事所有人都知道了。朝廷一片譁然,紛紛要求嚴懲陳新甲,拒絕議和。死要面子的崇禎不願揹負罵名,於是順水推舟殺了陳新甲交差。殺陳新甲事件使所有大臣認清了崇禎推卸責任的嘴臉,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從此以後大臣們也學精了,崇禎再有什麼大事和大臣們商量,大臣都把皮球踢回給崇禎。

其中就有關乎明朝命運的遷都事件。崇禎考慮到李自成勢力太大,想遷都到南京,他一再徵詢內閣首輔陳演和魏藻德的意見,陳演堅決反對南遷,魏藻德始終裝糊塗不表態。最後遷都之事不了了之。

大明在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時還有一次免於滅亡的機會。李自成並無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他打到北京城下時,向崇禎提出割西北一帶,讓他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銀百萬兩,他馬上就退兵。直到這個時候,崇禎仍然再三徵詢首輔魏藻德的意見,希望魏藻德承擔割地責任。而大臣們經過陳新甲事件,早就看透了崇禎推卸責任的品行,所有的大臣都不願意做替死鬼。結果李自成比較優厚的談判條件被崇禎拒絕了,大明免於滅亡的最後機會就這樣白白喪失。

兩個命途相似的亡國之君,唐昭宗與崇禎,誰是最悲情的末代皇帝?

因此,唐昭宗是最悲情的亡國之君。他繼位時,唐朝的形勢類似於東周,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各地的藩鎮完全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唐昭宗本身也是大好青年,有志向,有理想,也有幹勁,可惜沒有遇到好時代,他空有重振朝綱的壯志卻沒有相應的條件,他的救國舉措反而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崇禎則是被美化了的末代皇帝。因為明朝的歷史是由清朝編撰,而明朝亡於流寇,清朝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入關的。所以崇禎被漂白了。其實崇禎接手大明時局勢並不壞,只是由於他的猜忌、刻薄和不願負領導責任,導致眾叛親離,把大明推向了深淵。

作者:

雨夜讀史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