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軍令狀在古代和現代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但說法基本一致:“某某願立軍令狀,如果不如何就如何如何。”

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張著名的軍令狀,那就是關羽去華容道之前,跟諸葛亮簽約:“如果我放了曹操,願依軍法!”

馬謖去街亭之前,說的話更大、更狠:

“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關羽立的軍令狀成了一張廢紙,馬謖那張軍令狀執行起來也打了個五折,諸葛亮哭著承諾:

“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

諸葛亮在大家“求情”後放了關羽,卻大哭著殺了馬謖,如此“雙標”,我們從《三國志·卷三十五》中的五個字就能找到原因:軍令狀就是一張廢紙,敗將的生與死,不由諸葛亮一言而定。

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為了爭取到去街亭建功的機會,馬謖賭上了身家性命,諸葛亮給了個友情價,只要了馬謖的腦袋:

“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王法大不過人情,馬謖認為自己和諸葛亮情同父子,諸葛亮認為自己和馬謖恩若兄弟,關羽和劉備似乎也是這種關係:小說中是義結金蘭,史料說是恩若父子(兄弟)。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又同樣是任務失敗,關羽毫髮無傷,馬謖身首異處,看起來都是諸葛亮在做最後決定,但是我們細看史料和小說,就會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兒:殺不殺關羽和馬謖,都不是諸葛亮說得算的。

諸葛亮為何不殺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寫得很明白:留下曹操,對劉備是有利的,關羽其實是掉坑裡了。

關羽也是精通兵法熟讀春秋的一員儒將,從華容道回來就琢磨過味了:大哥和軍師不厚道!

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關羽和諸葛亮一開始約定的是願意受軍法處置,但軍法處置有很多種,打軍棍、降級、開除軍籍、流放、斬首,都是執行軍法,但是關羽直接氣哼哼地道出一句“關某特來請死”。

關羽這話說得很明白:我已經替你們背了黑鍋,在孫權周瑜那裡你們也有了交代,要麼殺了我,要麼此事一風吹。降級打板子?侮辱我是不行的!

即使是僅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在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眼裡,曹操也是死不得的:周瑜網開一面不肯窮追,還不是想給劉備拉仇恨?

借劉備之手殺掉曹操,再借曹操兄弟部下之手除掉劉備,實在不行就自己親自動手,周瑜打得一手好算盤!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彎彎繞當然瞞不過諸葛亮:想玩兒連環借刀殺人計?須放著山人不死!

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當然,關羽華容道義釋曹阿瞞,那只是演義小說的渲染,正史中象徵性地追了曹操一程的是劉備——與其說是追,還不如說是送:

“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曹操走遠了,劉備才在華容道放了一把火,這把大火連曹操的尾巴都沒燒到,卻會成為周瑜的攔路虎,他就是想追,也跨不過劉備替曹操燒出的“大火隔離帶”。

即使關羽確實在華容道放了曹操而正史沒有記載,諸葛亮也殺不了關羽,因為在赤壁之戰結束前,諸葛亮在劉備陣營沒有任何職務,直到戰役勝利,劉備論功行賞,諸葛亮和龐統才同時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而關羽則晉升為蕩寇將軍、襄陽太守。

在打贏赤壁之戰、奪取南四郡之前,劉備是宜城亭侯、左將軍領豫州牧,關羽是漢壽亭侯、偏將軍,他倆可以平起平坐,而諸葛亮卻要叫他們一聲“君侯”。

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在正史中,當時沒有任何職銜的諸葛亮殺不了關羽,在小說中,劉備也不可能讓諸葛亮殺關羽,但是馬謖就不同了——劉備一向不是很待見馬謖。

諸葛亮殺馬謖,《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說法基本一致:眾將都出面求情,而且說話都比較有道理,但是諸葛亮堅決不聽,一定要殺了馬謖以給大家一個交代。

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打一次敗仗就殺一個主將,那麼往後再打仗,還有誰敢主動請纓?

馬謖是很有能力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就是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略。

馬謖是個好參謀,諸葛亮還想讓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將帥,所以在初出祁山時做出了不太明智的抉擇: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懿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問題就出在這裡:有沒有軍令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大家都反對馬謖當先鋒,但是諸葛亮力排眾議委任馬謖,打贏了還好說,打輸了,就必須有人出來承擔責任。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和小說就會知道,諸葛亮初出祁山,趙雲因為資格老聲望高,可以帶領少數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夠分量的大將,一個是屬於劉備老班底的鎮北將軍、都亭侯、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升任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魏延,另一個是益州本土派領軍人物、國舅、討逆將軍、護軍、關中都督(後升任車騎將軍)吳懿。

督前部和前部督可能只是不同的叫法,魏延當先鋒應該是眾望所歸,吳懿似乎也能勝任,但是諸葛亮違背“馬謖不可重用”的遺詔,以參軍馬謖為主將,以劉備欽封的牙門將、裨將軍王平為副將,以文制武,似乎已經犯了兵家大忌——雖然宋朝以前文武不分家,但還是各有側重,馬謖被任命為前軍主將前,除了參軍,只當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基本屬於民政官員,跟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擴差不多。

諸葛亮為何饒關羽殺馬謖?史書用五個字給出答案:軍令狀就是廢紙

《三國志》中極簡單的五個字,道破了諸葛亮殺馬謖的真實原因:

“戮謖以謝眾”!

殺馬謖,不是因為街亭失利,而是要用馬謖的首級向趙雲、魏延、吳懿以及各方勢力道歉。

諸葛亮初出祁山,原本形勢一片大好:曹真主力已經被趙雲吸引到箕谷,在街亭的只有張郃的偏師(司馬懿當時正在荊州操練水軍準備打孫權,空城計純屬虛構),只要馬謖堅守一段時間,等待諸葛亮主力趕到,就可以開啟進取中原的通道,曹真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馬謖被張郃迅速擊潰,諸葛亮無奈撤軍,曹真窺破趙雲虛實,於是諸葛亮一招失措,兩路潰敗,滿盤皆輸。

如果是大家一致推舉馬謖為前鋒,即使敗了,也會撈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這樣的事情,在東吳和曹魏都不是沒有先例,于禁七軍三萬人覆沒,曹操也只是安慰而沒處罰。

說來說去,諸葛亮在蜀漢集團還不是說啥是啥,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果不給各方勢力一個交代,往後的仗就沒法兒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