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12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兆斌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河濟之間(3)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黃河的向南改道,以及燕、趙、齊三國在戰國時代對河濟平原北部的瓜分,使得

古河濟平原的地緣完整性遭遇了破壞

。在西漢首創十三刺史部概念時,幽、冀、青三州在古河濟平原的存在,基本就是對戰國格局的繼承。

在代表燕國地緣政治遺產的幽州,得到了滄州及其以東部分。

漢朝據此設立了勃海國

;在代表趙國地緣政治遺產的冀州,

漢朝在禹貢故道與漢志河之間,設立了安平國、河間國兩個行政區

;漢志河之南、泰山之北,則與代表齊國地緣政治遺產的青州融為一體。

在山水之間建制了:平原郡、濟南國及樂安國三個行政區。

及至東漢時期,所做的調整主要是將勃海國歸入冀州,以讓幽州迴歸到其燕山之南的地理定位。

今天山東、河北兩省在泰山以北地區的分界線,仍大致遵循著這一分割原則。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上述調整,相當於把西漢地理背景下的河間地區及河濟平原東半部,徹底從兗州概念中剝離出去。

那麼,到底在哪裡才是兗州呢?

如果從現在的行政區劃來說,它的西部在河南境內。包括濮陽、開封兩地市的轄區,以及新鄉地區的東部(延津、封丘、長垣三縣);中東部則在山東境內,主要覆蓋泰安、萊蕪、濟寧三地(歸屬濟寧所轄的曲阜、泗水為豫州板塊)。

上述對照只是一個粗略對應,具體有哪些縣市在東漢後期是被歸入兗州板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結合附圖去識別(本系列的附圖時間點為公元140年)。在這裡,我們更關注的是大的板塊劃分原則。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依地勢來看兗州板塊同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野澤以東的丘陵地帶;二是大野澤以西的華北平原地帶。

上述設定使得擺脫“河濟之間”束縛的兗州,最終演變成了一個不與邊地相接的內地板塊。要知道,在十三刺史部的設計中,只有與之東面相接的“司隸”板塊,以及三國相爭的焦點板塊“荊州”享有這樣的設計。從內部相爭的角度來說,這種區位意味著此類板塊不可避免的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

東漢兗州地理行政圖(橫屏觀看)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如果說荊州板塊是爭奪長江流域控制權的關鍵先生,那麼司隸與兗州板塊則是北方地的樞紐板塊。

將它們連線在一起,你會發現兩大板塊所覆蓋的是一條橫貫中央之國中軸線。

洛陽-鄭州-開封這些擁有古都光環的城市,都位於這兩個州部之中。

所謂“入主中原”一說,在地緣政治上的象徵就是控制這條中軸線。這也是為什麼,荀彧認定為兗州為“天下之要地”,並希望曹操加以重視。

把視線拉回到兗州的地理面上來。儘管擺脫了“河濟之間”的設定,但濟水仍然是兗州板塊設定的重要依據。其在山東丘陵部分的轄區,很大程度是靠濟水最大的支流——汶水來延伸的。這條濟水最大支流在西出山東丘陵之後,在大野澤的北部注入濟水。

在大野澤以西的濟水河道,被黃河切斷之後,

汶水曾經與濟水下游組合在一起,成為一條完全依附於山東丘陵而存在的河流——大清河

。以至於在1855年,黃河侵奪大清河部分水道入海之前,很多世代生存於此之人只知有大清河,並不知道他們身邊的這條河流,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是一條能夠與黃河、長江、淮河齊名的重要河流。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當下還能夠被稱之為“大清河”的河段,只剩下濟水下游那段長約百公里的河道。

水系歸屬屢遭變遷的古汶水,

最終在泰山西南部匯入一個被認定為古大野澤遺存的湖泊——東平湖之後(目前歸屬山東省東平縣),再向北注入黃河。

東平縣及東平湖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最起碼在三國時代乃至後來的北宋時期,梁山之北的東平湖還不是這個上古大湖的一部分。

它的形成是因為後來屢次向南決口的黃河,將大量泥沙帶入大野澤,並淤平其湖盆

。此後河水不得不轉而向地勢更為低窪的北部地區蓄積,形成了現在的東平湖。在這滄海桑田的變化中,

古汶水的河口亦發生了北移。

雖然說你可以從旅遊開發的角度,將這種變化理解為湖泊在向北移動,但一定要把大野澤或者梁山泊邊上發生的故事,安置在東平湖畔就不僅是一個牽強的問題了。

要是追根溯源的話,這件事情說到底還是要怪宋江,如果不是他執意被招安,並且被朝廷當槍使的去征伐另一股農民起義軍方臘,說不定北宋政權就會完成內部更迭。然後銳意進取的新政權,也許就能北上打敗金人,奪回幽雲十六州。那樣的話,也不會有準備偏安的南宋政權引黃河水南流阻滯金兵的事件發生。如果不開這樣一個惡劣先河,也沒有後面700多年黃河“奪淮入海”的歷史,更不會有當地政府做旅遊開發時,只能在梁山腳下圍就兩個小型人工湖思湖的窘境。所以,最後的問題歸於,為什麼宋江要喂張三這條白眼狼(不然也就沒有殺閻婆惜這一段,也就不會被逼上梁山了)。

好了好了,這段插科打混的題外話至此結束。這段玩笑除了用來加深大家對古大野澤的存廢史的印象以外,更多是是想說明一個道理:雖然我們都很喜歡由英雄人物們所串連起來的“歷史”或者演義,但歷史大勢是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放在大歷史和地緣視角看你會發現,很多英雄人物的成敗,僅僅是因為他在客觀上順了勢或者逆了勢

。而無論順還是逆,大部分身處其中之中其實是沒有意識到的。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的宏觀視角,能夠幫助我們從底層邏輯上理解曾經、現在乃至將要發生的一切。

回到正題上來。

既然兗州和濟水的生成,都與山東丘陵這個地理概念有關。那麼接下來就需要具體瞭解一下,這片重要山地的地理、地緣結構了。

整體來說,山東丘陵可以再細分為兩個獨立部分:一是位於山東中南部的“魯中南山地丘陵”;這部分丘陵整體呈現一個開口向西的半圓形,由北向南依次分佈著:泰山、魯山、沂山、蒙山等著名山地;二是位於廣義山東半島東部的膠東半島,被稱之為“膠東丘陵”的山地。蓬萊、威海、煙臺、青島等著名的山東濱海城市,都是膠東丘陵的產物。

先來解釋下什麼是廣義山東半島。通常情況下,一提到山東大家就會想到山東半島一詞。不過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

並非所有歸屬於山東的地區,都能夠被稱之為半島。

一定要這樣擴張山東半島概念的話,我們只能將之稱為廣義山東半島。

山東半島地形圖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至於地理上的山東半島,你可以先找到山東在渤海灣的海岸線北點,以及在黃海的海岸線南點,然後在二者之間拉一條直線。直線以東就是狹義層面,也就是地理層面的山東半島了。

其與膠東半島之間的差別,在於包含了山東丘陵東、西兩部分之間的“膠萊平原”地帶。

從地理層面的聯絡來看,腹地朝東的“魯中南山地丘陵”,阻擋了黃河向山東半島腹地滲透,其分水嶺本身也是一道地緣分割線;而“膠東丘陵”的作用則是阻止海洋侵蝕,以維持山東的半島特性。

地理屬性上的差異,使得山東在地緣結構上最起碼可以被分為兩部分。對映到中央之國內部地緣結構形成期的東周時期,就是齊國與魯國之間不同。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齊、魯之間的勢力分割線,並不是狹義山東半島的陸地邊界。在這個問題上, “魯中南山地丘陵”本身會更適合作為一條天然邊界。

齊.魯地緣關係圖(春秋)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基於上述特徵,“魯中南山地丘陵” 分水嶺以西的魯文化區,在地緣上與黃河流域及與之相接的中原地區關係緊密;以東的齊文化區則擁有更多的海洋氣質。

就二者在先秦的力量對比來說,能夠在春秋稱霸、戰國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齊國,無疑會更佔優勢。

越過山脈分水嶺的齊國,最終將兗州板塊中歸於山東的部分,蠶食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板塊中的河南部分則為另一個大國——魏國的擴張方向。原本在這個區域內享國已久的小國,比如以濮陽為中心的衛國;幾度嘗試稱霸中原的宋國,則成為了大國相爭的犧牲品。

在未能躋身七雄之列的戰國諸侯中,魯國算是支撐時間最久的。以周公旦當年的設計來說,在秦嶺山脈最東端的洛陽盆地,修建被稱之為“洛邑”的王城,再把自己的封地放置在山東丘陵最西端的臺地之上,可以在戰略上保障周人對中原腹地的控制。

從結果來看,這一設計似乎也的確幫助“周”這個朝代,能夠在名義上享有800年的國祚。然而魯國能夠留存到最後,倒不是說因為它有多強大,更不是因為地緣政治上的設計,而是因為

它作為周公旦的封地,是周禮的直接繼承者和最忠誠的維護者,並且讓魯國與在洛陽的周天子一樣,成為周朝存在的象徵

。這種捆綁意味著,除非你完全拿掉周天子這個虛設已久的神主牌位,否則嘗試吞併魯國將承擔非常大的外交風險(會被競爭對手以不義之名圍攻)。

在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戰國末期,周天子還是漸漸喪失了它存在的最後一點價值。

公元前256年,最後的周天子周郝王崩,宣告了周王朝的的終結。

7年之後,強大的秦國將天子後裔在洛陽的最後一點土地併入秦國。

同樣在這一年,魯國亦為北上爭霸的楚國所滅。

就魯國的地理定位來說,它的政治中心曲阜並非處於濟水流域,而是淮河支流屬性的泗水上游。這一地理定位,加之它長期存亡期間的特殊經歷,使得兩漢在以曲阜為中心分封劉氏魯國之後,沒有將之納入兗州板塊而是歸入了豫州。

也可以這樣說,除了當下包含曲阜、泗水、滕州四平邑三地的漢代封國“魯國”以外,其它“魯中南山地丘陵”腹地的土地,都被劃入了兗州。

魯國因文化而彰顯的特殊地緣地位,甚至在當代仍有痕跡顯露。你會發現,

山東的簡稱並不是曾經強大的“齊”而是“魯

。對於山東來說,能夠誕生出孔子這樣的古聖先賢魯國,要比實力強大的齊國更能引以為傲。

這件事告訴我們,在地緣競爭的問題上不能單純比較硬實力,文化軟實力的作用也是挺重要的。

現在,我們大致知道了兗州的位置和範圍了。這個與初始設定有較大變化的板塊,實際與世人所理解“中原”範圍有很大的重疊之處。

反觀原本被設定為“中州”的豫州板塊,則被向南擠壓成為了一個完全的淮河流域板塊。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當然,豫州板塊在漢代退出黃河流域,並不完全是兗州南侵造成的。原本也應該被納入豫州範圍的,洛陽-鄭州-開封這條中原軸線中的西半部(開封以西部分),因洛陽政治中心的地位被剝離出了豫州,歸入了中央直屬的司隸板塊。

不考慮司隸板塊的政治地位,單從地緣位置來說,兗州在區位上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前者,著實當得起“天下要衝”的名號。

無論是河北地區與江淮地區的溝通,還是黃土高原通往山東丘陵的通道,都必須經過兗州。

基於這樣一個戰略樞紐地位所產生的道路,戰國時期曾有一個被稱之為“午道”的專用名來概括。

之所以取“午”這個字,概因其字形有縱橫相交之意。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我們已經無從知曉2000多年前,這些道路在陸地上是具體如何修建的,但卻可以從水路的角度,去探究兗州的交通地位。

如果從水系角度定位中原的話,其天下之中的定位很大程度體現在,它的範圍包含有黃河、濟水、淮河三大水系。而這些特點,在兗州身上都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基於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能夠承載大宗貨物運輸的水路交通,在戰略上較之陸路交通要更為重要。

在糧食和人口是最基礎性戰略資源的自然經濟時代,水路交通的價值則主要體現在糧食運輸上。

可以這樣說,一座需要額外蓄養大量非農人口的城市,如果沒有通暢的水路幫助它從外部調動糧食,是沒有機會被選定為地區政治中心的。

然而上述三大水系雖然在中原地區,特別是兗州板塊毗鄰,卻並沒有相交。從為物流服務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那些透過水路轉運的人員和物資,將不得不在三大水系中進行水陸切換,以至於嚴重影響效率。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

幸運的是,這三大水系的距離都很近。像濟水與黃河的距離,在滎陽臺地一帶甚至近到只有一山之隔。更加讓人欣慰的是,從大禹治水時起,華夏先民已經初步掌握了水利技術,並體驗過了技術改善地緣結構的成果。

在這一大背景下,戰國時代控制兗州西部的魏國,開啟了一項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運河工程——鴻溝。

關於鴻溝及其相關工程,對三國時代乃至整個中央之國的影響,將是我們一節的解讀方向。

- END -

什麼是兗州?兗州地理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