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東漢的侍講制度

古代封建時期,江山基業的傳承人培養算得上是一個國家重中之重的大事。被皇帝看重的

皇子、儲君候選人以及已經登基的皇帝都

肩負著扛起江山社稷的重擔,所以要比尋常百姓家的孩子更要努力刻苦。相對應的,教育皇子的任務也必然會落到當朝首屈一指的大學士身上。

只有重視對於皇子的教育,國家的江山才得以代代有人,國祚綿長。侍講制度雖則說是提高的皇帝的職業水平卻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比如臣子左右皇帝的判斷從而干涉朝政或者是竊取皇帝的機密要務,與宮外暗通勾結,從而導致皇帝的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大打折扣。總之,侍講制度和關乎千秋大業的皇帝教育培養息息相關。

淺析東漢的侍講制度

一、

侍講制度的由來發展

侍講制度是為古代皇帝或儲君傳授學問、講解知識而設立的。古代的封建君主為了保證江山社稷傳承代代有人,便開始重視下一代傳承人的教育問題,專門設立幾位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授皇帝或儲君,這個部門發展到後世逐步形成一種歷朝歷代都要沿襲的、專屬於儲君或皇帝的侍講制度。

1。

東漢侍講制度的由來和職能

東漢的一切制度大多是承襲西漢,其中就包括侍講制度。起初,歷史上最早接受侍講制度的是西漢昭帝,他即位之時年紀尚小,無法親自參與決策國家大事。所以為了保證國家機關的正常運轉,就安排了幾位學富五車的老師,親自教授小皇帝國事的決策。

而後侍講制度便流傳下來,成為歷代儲君或皇帝所使用的制度。尤其是到了東漢時期,東漢的政治局面剛剛恢復穩定,國家一切百廢待興,因而亟待中興的東漢便開始更加註重對於儲君和君主的教育問題。

由此,侍講制度逐漸在東漢發展完善,成為皇帝或儲君執政的重要手段和輔助工具,在發展的過程中,侍講制度的職責和許可權也逐漸清晰化,在後世也成為一項較為重要的皇家教育制度。

淺析東漢的侍講制度

侍講制度所要達成的政治目的主要有三,

其一是擴大儒學的影響,侍講人員需要向皇帝或儲君講授當時被漢武帝立為正統的儒學典籍。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變成了治國的主要方略,朝廷選拔人才、皇帝頒佈律令、統治思想的意識形態,便始終圍繞著儒學進行。因而皇帝或儲君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這些有助於提升皇帝的學識水平和和政治能力,將來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

其二是約束、糾正皇帝或儲君的行為並及時為之解答疑難

,侍講制度讓侍講人員有了規勸皇帝或儲君那些錯誤的行為的職責,防止更大的過錯發生。

其三是為了協助皇帝更多的瞭解當時世間的思想風尚。

侍講制度規定,必須定期同當時一些學

術大牛或者要有政見的官員、學子來展開一場論辯和交流活動,在交流思想的過程中也協助皇帝把握當時人們的思想動向。這些都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平日裡很難接觸到的社會現實,要透過侍講制度來進行補充瞭解。

總之,東漢時期對皇帝教育的重視和對儒學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侍講制度的發展和演變,成為皇帝和儲君掌握天下權力的工具,並影響了後世的發展。

2。

少數民族對東漢侍講制度的繼承發揚

東漢位於中原,他們的政治制度和優越文明也一直成為後世少數民族學習和追捧的物件,侍講制度也是其中之一,在他們南下與漢民族融合交流的過程,都會情不自禁學習起漢民族的文化制度,也就是

“漢化”

。有道是上行下效,少數民族的皇室也樂衷於將侍講制度納入自己所要吸納的漢民族文化之中。

值得一提的

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

的北朝政權。

北朝政權的建立者都是蠻夷落後的草原異族,當他們統治先進的中原地區之後,迫切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以求能夠有效控制廣大漢族地區,所以他們不得已接受漢化,吸收東漢時期的侍講制度來培養自己的接班人。

這個時期

侍講制度也進一步發展,侍講

人員所教授的學生

太子

,而是涉及到諸多皇室成員,如

公主和其他的皇子

尤其是北朝的女

主,地位

貴重

,甚至

連皇太后和皇后也有

侍講。

北朝侍講制度對於君主提高知識素養,培養道德情操,制定施政方略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北朝的侍講職能和東漢時期相似。

其一,依然是傳授知識,講解學問,這是侍講的基本職責,內容也以儒家經典為主。

尤其是漢族王朝的故事,在北朝也經常被作為朝廷施政的參考,也成為侍講傳授的主要內容。

侍講還可以傳授治世的經驗,

如史料記載,胡太后詔侍中、太師、錄尚書事、高陽王元雍“朝夕侍講”。

尤其是元雍,三朝老臣,老成持重且城府極深,是北魏後期平衡政局的關鍵人物,他為皇后太后講授的顯然是豐富的政治見解和鬥爭經驗。

另外,北魏君主崇信佛教,因此佛家經典也是侍講講解的重要內容。

其二,顧問勸諫和學術討論。

北朝的侍講是御前顧問,隨時應對問詢,也像東漢時期那樣會經常參與學術討論,以供皇上判定、學習。

其三,

與東漢情況不同的是,

侍講人員要參加祭奠活動來幫助皇帝或者太子在行事過程中履行相應的職責。

淺析東漢的侍講制度

總之,這個時期的侍講人員已經可以得到太子或皇帝的庇護,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對漢民族文化和制度的渴望,對知識及知識精英的極大尊重,而這正是落後民族統治先進地區的必然之舉,同時也進一步發揚了侍講制度。

二、

東漢侍講制度的侷限

制度的設立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會成為輔助帝國扶搖直上的東風,有時往往會成為亂臣賊子有意利用、禍亂朝綱的利刃。由於侍講制度和皇帝或儲君息息相關,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若是被有心人利用,便會直接導致王朝的覆滅。

1。

東漢侍講制度的發展

不論怎樣,

皇帝

和儲君的

教育

情況

一直是

封建王朝統治傳承

較為重要的部分,也頗受統治者和當權者的重視。

但是隨著西漢的覆滅,後來的王朝也逐漸吸取了教訓,也對侍講人員進行了一定的防範。

特別在東漢時,

西漢末期王莽專政

的教訓已經刻入了東漢統治者的骨髓。當時王莽

為了進一步掌握朝政,

假借

為皇帝選舉老師

巧立名目,在帝師的人員安排上動手腳,以至於西漢走向覆滅。

所以東漢為了教育宗室子弟,改變“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宗祠,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的局面,專門為其設立了學校來防止外戚專權。

同時皇室的教育力度也隨之加大,成為一種主要的教育方式。東漢將侍講人員設立為終身教育制度,使得皇帝一生都可以得到良師指點和勸諫,也有效防止權臣干涉帝師的設立。

而且東漢時期,有較多數皇帝登基前沒有接受過比較完整的正統教育,所以侍講制度的職能隨之擴大、侍講內容隨之增多、侍講人員的壓力也隨之變大。帝師不僅一邊要盡心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一邊還要為皇帝補充落下的知識。

侍講制度處於

東漢時期的特殊情況,難度和重要性逐漸提高,

整個制度本身也趨向更完善的發展。侍講內容擴充套件到除了

講授傳統的儒家經典教義

,還要向君主或

君傳授一些修身養性的人生哲理。

如漢獻帝頗好文學,荀彧、孔融、董遇,“旦夕侍講,為天子所愛幸”。

饒是如此,由於封建王朝本身的侷限性,再好的制度也難逃被人心左右擺弄的棋子,不過東漢時期的侍講制度對於整個中華文明的教育史,還是提供了一個範本作用的。

2。

侍講制度的侷限

重視教育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處於封建時期,權力有時會凌駕於制度之上,使得制度成為滿足個人利益的棋子,尤其是被權臣、奸臣不妥當利用甚至是惡意利用後,便會對王朝造成負面影響。

而侍講制度在亂臣賊子控制朝政時,被其利用操縱,便成為一種巨大的隱患。特別是侍講人員的任命。

侍講人員在東漢時期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身處侍講職位的工作人員能否得到合理合規的監管,會成為左右一個王朝命運走向的重要因素。

常理來說,侍講人員大多都日日陪伴在皇帝或儲君身邊,自然會和儲君或皇帝建立一個親密的聯絡,有時候上位者們又會聽從他們的建議,一旦侍講人員心術不正,向皇帝進讒言引導皇帝,也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左右皇帝的決策。

尤其王朝末年政治管理鬆弛,一些頗有權勢的武將,趁機在皇帝身邊安插自己舉薦的侍講人員。

這些人會很大程度上成為這些意圖謀反奪權之人的推助手,從而蠱惑上位者將權柄下移,進而架空皇帝,成為王朝的禍亂者。更有甚者,會直接

“威脅”皇帝,讓本就不善文的臣子成為侍講人員,一邊更加方便地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這個時候的皇帝,會被權臣和侍講人員裡應外合,從而淪為傀儡任人擺佈。比如西漢後期王莽打著復興祖制的旗號,頻繁設立更換帝師;北魏宇文泰把持朝政時期,也是直接任命武將來做侍講,其反叛謀逆之心昭然若揭。

此外,這些侍講人員,不僅能架空皇帝,還會左右朝臣的選拔和任用。隨著侍講的地位和職責重大,他們的手越伸越長,以勸諫的名義向皇帝進言,影響皇帝的判斷和任命。

總之,影響力和權柄過大的部門,終究會成為一個帝國走向末路的幕後推手。不過這些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封建制度的不完善,過分強調人治而非法治,就勢必會導致個人的權柄加大而缺乏監督管理,陷入輪迴的怪圈。

三、

總結

侍講

萌芽於西漢,東漢時期

成為

制度

到了

南北朝

時期便有了正式的官稱。東漢時期的

侍講

不僅

當時君主或

儲君

的重要教育方式,也

對歷史演進發展起到

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教育的發展史上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為後來王朝君主的教育

起到典範

作用

,不過封建時期的侍講教育依然存在弊端,究其原因還是封建制度的侷限性所致。

參考文獻:

《淺析東漢的侍講制度》

《北朝侍講制度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