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要“痛恨於桓、靈”

大家好,我是老楊,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三國的前置劇情人物,

桓、靈

二帝。

出師表有云:“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

於桓、靈也。

”可見,當時的有志之士在討論時局之時,

桓、靈

二人是亂世的根源,是怎麼也繞不開的。呢麼,我們先來看看他們都有哪些個“騷操作”。

漢桓帝劉志(132年-168年),東漢第

11

位皇帝,在位21年。本初元年(146年),漢質帝駕崩,劉志

本是

蠡吾侯劉翼之子

被大將軍梁冀

一通操作才

位。

隨後,

梁太后臨朝聽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權

,這就是東漢外戚干政的標準流程了

劉備為何要“痛恨於桓、靈”

延熹二年(159年),

心又不甘的劉志,

依靠宦官單超等

設計誅殺

梁冀,並

一眾

黨羽。中常侍單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

等皆封

為列侯。

雖然外戚被幹掉了,但是

朝政

卻又落到了

宦官

的手中,典型的“外”消“內”長,皇權依然旁落

同時,由於權宦的

黨同伐異,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滿

,世家士人一向看不起這些“不完整”之人,矛盾一觸即發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李膺等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

黨錮之禍

”,更有甚者,

由於貪腐之風盛行,

朝廷

遂公開賣官鬻爵,政治癒加腐敗。

漢靈帝劉宏(約156年-189年),東漢第12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劉宏不單單繼承了他老爹的皇位,更是把禍國殃民的程度提上了一個臺階,在位的大部分時期裡,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他又設定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延續了前朝的賣官鬻爵政策。在位晚期,爆發了黃巾起義,全國半數以上地區都陷入持續動亂之中。

劉備為何要“痛恨於桓、靈”

經過這兩位的倒行逆施,使得社會矛盾持續尖銳。其中,

賣官鬻爵堵塞了人才的入仕之路,有才能的人紛紛退隱山林。正直且有才華的人選擇避世,而趨炎附勢、不學無術之徒則身居廟堂,對社會風氣乃至政策的實施都是及其不利的。更有甚者,築起來的階級壁壘會使得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終會有爆發的一天。當時就有歌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其對社會的危害可見一斑。

兩次的

黨錮之禍

,宦官與外戚輪流專權,當權的一方對另一方的傾軋,手段之恐怖也是顯而易見的。加上

桓、靈

二帝的極度昏庸,宦官仗勢欺人、違法亂紀則是家常便飯。權利的鬥爭中,有許多被捕的都是社會名人,民間所認同的“賢士”都不能倖免,普通百姓只能是更為悽慘。

再者就是土地兼併,往往在朝代的末年都會存在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失去資料的小農,生計無所依,則必定加入反抗的行列。雖說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下是避免不了土地兼併的,但是由於

桓、靈

昏庸,縱容宦官實施的恐怖統治,只顧眼前的享樂,拒絕了改良和緩和的機會,實屬人禍之大者。

可以說,東漢末年的禍根種下後,中華大地便迎來了長達500年苦難歲月。雖然三國時代的人與故事為我們津津樂道,之後的晉朝也達成了短暫統一,但是

桓、靈

二帝的罪過也是無可忘記的。簡直就是禍在當代,遺臭萬年,誰不會心生怨恨呢。

劉備為何要“痛恨於桓、靈”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