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審美具有意識形態性,所以裝飾審美也就具有了審美教育意義。埃及人用動植物圖案裝飾日常用品不僅僅涉及審美,還體現出裝飾者對動植物的敬畏與熱愛,從而對製作裝飾圖案產生濃烈的情趣。

在此動力的驅動下,他們構思出各式各樣的動植物裝飾品和裝飾圖案,以其美來感染他人,觀賞者受這些裝飾品和圖案的吸引,產生審美的愉悅。因為這些裝飾品以動植物為圖案,所以,每一次審美的愉悅都伴隨著對動植物珍愛感受的加強,最終化為現實生活中的生態意識。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植物是埃及墓室和神廟使用最多的裝飾物品

尼羅河畔,幾乎所有能叫得出名字的植物,早在法老時代即為人所知。其原因是植物是埃及墓室和神廟使用最多的裝飾物品。由於古埃及獨特的喪葬習俗以及乾燥的沙漠環境,使得那些墳墓中的裝飾得以長期儲存下來。

當人們開啟古埃及人的墳墓檢視木乃伊時,考古學者陸續發現木乃伊周圍有

200

多種植物。木乃伊的頭部擺放著月桂樹枝或某個品種的蓮花,手握長春花或怪柳的嫩枝,項上環繞著素馨或者薄荷,迷迭香、木杯草、玫瑰、沒藥和墨角蘭鋪灑於臥榻。

此外,墓室還要用著色的靛藍,用漂洗頭髮的散沫花來裝飾。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這樣如此熱愛和珍視植物

早在

6000

年前埃及人就熟知如此多的植物品種與屬性。在神廟裝飾中,人們發現大量以動植物裝飾的繪畫和浮雕。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在卡納克神廟的欄杆上,有在岩石的碑隙中綻放的高腳杯似的蓮花

有從尼羅河沼澤地裡探出尖尖腦袋的紙莎草

有在花草叢中穿梭覓食的精靈般的戴勝鳥和可愛的鶉鳥

有在毛莫屬植物下奔走嬉戲的鵬

也有在高雅的百合花下打噸的鵑。所有這些可愛的生物形象,都被工匠們刻畫在這個神聖的祈禱場所之中。

在所有壁畫中,出現最多的植物要數紙莎草。壁畫中,法老的臣民們將收割的紙莎草紮成捆,用來編草墊,捻繩子,結拖鞋,扎草船,甚至還用它蓋屋頂。紙莎草的根還可以食用。人們更多的時候是把紙莎草做成紙張,傳播文明。

走進卡納克,人們猶如打開了埃及人生活的歷史長卷,在這裡聆聽祭司吟誦經文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神靈的形象,潛移默化地受到宗教自然觀和泛生態意識的教育。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植物是埃及墓室和神廟使用最多的裝飾物品

任何一個到埃及旅遊的人,都會在大金字塔前與獅身人面像拍照合影。用大型動物雕塑裝飾法老的陵墓,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審美,而且成為皇室高貴的象徵。除了大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外。在古代埃及,其他法老的金字塔也經常有大型動物雕像裝飾陪伴,只是沒能保留到今天。

保留至今的還有著名的埃及女法老哈特舍普蘇特陵墓前的葬祭廟,在葬祭廟前長長的雨道兩側,排列著兩排大型的公羊雕塑,也被稱為斯芬克斯。除了王陵外部有大型的動物雕塑外,在法老墓室的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埃及人描繪的動物場景。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埃及人將棲息於尼羅河畔眾多的動物描繪在法老墓室的壁畫中,可見埃及人對動物的喜愛與崇拜。從法老墓室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尼羅河堤壩上漫步的獅子

泥濘的河水中打滾的河馬

神廟門前堤壩上曬太陽的尼羅鱷群。

這些愜意的繪畫再現了當年尼羅河畔動物們生活的場景。除了用動物雕塑裝飾王陵外,古埃及神廟前也經常使用大型動物雕塑作為裝飾,如著名的卡納克神廟前的兩排公羊雕塑,就給遊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埃及人對動物的敬畏與喜愛不只是葉公好龍式的,他們對動物的敬畏與喜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真心實意的。誠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個地方像埃及這樣,人們幾乎視所有的動物為神聖,也沒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像埃及這樣善待動物。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當時的埃及人修建了專門的動物神廟,敬奉它們

在生活中,埃及人不僅收養受傷的動物,而且拯救瀕臨死亡的動物。埃及人甚至可以剃下孩子的頭髮去換銀兩,以便為那些“神聖”的動物購買食物。如果一隻貓死了,全家人都會刮下眉毛,以示哀悼

同樣,狗死了,全家人則剃掉全身的毛髮。死去的動物被隆重地製作成木乃伊下葬,比如聖鵑,甚至擁有專門的墓地。

在動物墓地中,人們發現古埃及人曾經給死去的鱷魚和蛇的屍身上塗抹香料。如果有人殺死了神聖的動物,會以故意傷害神聖動物罪而被判死刑

如果是誤殺則要付出神廟祭司規定的罰金

如果有人殺死了朱鷺或鷹,則無論是故意還是誤殺,一律處以死刑。

由於埃及人

“對宗教的虔誠遠勝過其他民族”,古埃及的宗教戒律就是法律。實際上,這些規定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物保護法。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動物形象是大型公共建築必備的裝飾

埃及人為了加強生態意識,逐漸形成了以動植物裝飾家室和日常用品的習俗。崇尚大自然,使用動植物裝飾已經成為埃及民族的風情,融人了古埃及人的血液。埃及人不僅在房前庭院裡種植蔬菜,建造園林

而且在屋內裝飾上大量採用自然景色和純天然材料。埃及人以自然為美的理念,也體現在服飾上。

古埃及貴婦的頭飾上,常用動物的羽毛或植物的花朵做裝飾

他們的日常用品也常以動植物來裝飾,如圖坦卡蒙墓中出土的椅子,椅腿被雕刻成獅爪形狀,椅子扶手上雕有獅子頭。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開羅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古埃及勺子,是埃及哈托爾女神和鴨子構成的一個奇特造型,傳達出濃濃的生態和宗教文化氣息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埃及裝眼影的瓷瓶,被製成

紙莎草稈的形狀,瓶身有水紋波浪形紋飾,瓶蓋則是蓮花形。

這樣的裝飾頃刻間就可以把埃及人的思緒從繁華的倫敦引到風景如畫的尼羅河畔,勾起埃及人的思鄉之情,使受過宗教薰陶的埃及人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該瓷瓶不僅是藝術品,具有審美價值,而且透過審美愉悅給人以生態教育,潛移默化中使生態意識滲透到使用者的腦海之中。

以動植物圖案裝飾家室和日常用品成為埃及風情

古埃及人簡單消費的思想觀念,一方面來自當時埃及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來自埃及宗教神學的教化。埃及宗教是尼羅河生態環境的產物。尼羅河生態環境孕育出埃及的綠洲文化。這種文化要求人們和諧相處,簡單消費,緊密團結,一致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

法老時代,大自然沒有賜予埃及茂密的原始森林,他們無法依賴狩獵活動來維持生活。在降

雨量為零或近乎為零的沙漠地帶生存的埃及民族,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與智慧,盡其所能應對惡劣的生態環境。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透過宗教文化給民眾灌輸簡單消費思想

古代的埃及,幾乎沒有鄰居,它位於兩大海洋和三大沙漠之間,與它相伴的只有海洋和沙漠。在這樣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只有人人過簡樸的生活,才不會超過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否則,大家都將無法生存。可見,簡樸生活、簡單消費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前提。

埃及宗教雖然起源於世俗生活,但在死者身後的冥世和來世得以昇華。埃及宗教刻畫的來世雖然是現實世界的翻版,但在許多方面高於現世,因為在那裡人可以永生。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埃及人形成了重來世、輕現世的傳統。所以古埃及人的民風民俗,就像尼羅河水一般簡單而樸素。當然,這與他們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殘酷的生態環境賦予了他們現實主義精神。尼羅河綠洲狹小的空間迫使他們的居住地擁擠不堪,人們彼此依存,沒有任何人能夠獨善其身。這種生態環境孕育了埃及社會,人與人、人與神,以及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習俗。因此,和諧、秩序是古埃及宗教的核心內容之一。

埃及惡劣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生態促使埃及人只有抱團取暖才能求生,因為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應對自然威脅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陽光已將埃及人的矛盾蒸發殆盡,洪水迫使他們團結一致。

太陽和尼羅河是埃及人崇拜的兩位主要的神靈。因為崇拜太陽,埃及人形成了熱愛生命,崇尚節約的習俗

因為崇拜尼羅河,埃及人建立起了一個秩序井然、相互尊重、彼此依存的社會。在法老治理下的埃及,工作成為必須,敬神成為習慣,服從體現理性。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儘管在古埃及也有富人將勞動的重負轉嫁到窮人身上,自己不勞而獲,但這些肩負重擔的勞動者幾乎很少反抗,他們依然欣喜地工作著。因為按照埃及宗教神學,欺壓百姓、為非作歹,一生作惡多端的人死後,將受到冥神奧西里斯的審判,其靈魂要下地獄,不能到達永生的來世。

埃及人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反抗暴政的必要,他們相信這些不勞而獲者的亡靈將受到奧西里斯神的懲罰。他們的辛勞會使自己的靈魂順利透過冥神的審判,進人來世復活,得以永生,享受天堂的恩澤。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宗教教義使這個國家的民眾的辛勞變得神聖,

“拉”神的陽光溫暖著這個國家每個勞動者的心靈。宗教神學描繪的來世,對現世的人們充滿誘惑。由於埃及自然條件惡劣,埃及人身處逆境,他們對來世充滿憧憬。

因為現實殘酷,他們追求永生。所有的埃及神話、傳說最終都體現著一種思想,那就是與死亡抗爭。埃及宗教宣揚的現世短暫、來世永生的思想支配著所有埃及人。

簡單消費是埃及獨特的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客觀要求

在上述宗教思想的支配下,整個埃及社會奉行簡單消費、生活樸素的民風。在古代埃及,現世的民居,採用土坯來建築,而冥世亡靈居住的墓室則需要用石材來建造,因為他們認為,墓室是他們未來的家。

埃及宗教提倡現世生活簡單化。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埃及男子只有兩件衣服,而有的婦女甚至只有一件衣服。

古埃及是如何強化生態意識的?——裝飾審美

總之,埃及人踐行的是樸素簡單的生活方式,連法老也不例外。現在去埃及旅遊的觀光者,很少看到法老的皇宮,映人眼簾的不是巍峨的神廟就是高聳的金字塔。這說明法老時代建造的皇宮遠不及金字塔和神廟堅固。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

因為皇宮是現世法老的居所,而金字塔是法老來世的歸宿,自然要用堅固的石材來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