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淺談|他是個悲劇,少了他依舊大團圓的社會更是個悲劇

熟悉魯迅先生的人大概都讀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傑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我在中學時代的課本上讀過這篇小說,老師也幫我們分析過阿Q這個人物的形象,說得最多的不過是他自尊自大、自輕自賤、欺軟怕硬,更是獨創一種“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

阿Q無疑是一個悲劇形象,他虛偽,窮得娶不上老婆,卻制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獨不崇奉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又譏笑未莊人的“不見世面”;他可恨,欺負弱小、調戲小尼姑;但是,他更可憐。當一部作品人物出來的時候,可能我們更要思考的是,這個人物為什麼會這樣?

阿Q又為什麼會這樣呢?“精神勝利法”從何而來?

我們看到,《阿Q正傳》中有一段內容講述的是他頭皮上,有幾處不知於何時的癩瘡疤,而未莊的人是這樣的:

誰知道阿Q採用怒目主義之後,未莊的閒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一見面,他們便假作吃驚的說:噲,亮起來了。”

阿Q照例的發了怒,他怒目而視了。

“原來有保險燈在這裡!”他們並不怕。

最後阿Q被槍斃了,未莊人的反應是這樣的:

至於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於沒有追贓,他全家都號啕了。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號啕了。從這一天以來,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

至於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而這一章的標題——“大團圓”,無疑是極為諷刺的存在。這是何等冷漠的社會!阿Q是一個深受陳腐觀念侵蝕的農民,他愚昧麻木而不自知。最後投身革命,也是抱著狹隘的復仇主義思想,幻想著革命後可以奴役曾與他一樣生活在底層的小D、王胡們,這種革命觀,是陳腐傳統觀念和小生產者狹隘保守意識合成的產物。

我覺得魯迅先生對於阿Q,絕不僅僅是一種批判,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的悲劇,有一大半可以說是時代造成的。可悲的是,當時社會中肯定還存在很多很多個阿Q,他們是底層的百姓,受人欺侮最終選擇欺侮比他們更弱小的人,無力控訴社會黑暗最終只能選擇“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的文筆是辛辣的,他將當時的社會一層一層地剖開,將其黑暗暴露無遺,即使在今天,也能讓我為那個社會感到恐懼害怕,深深為舊社會中麻木愚昧的人而悲哀。也許,這就是偉大文學的力量所在,能穿過時間與時代,直擊人心。

筆者淺談|他是個悲劇,少了他依舊大團圓的社會更是個悲劇

圖片來源網路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