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時隔半個世紀,她為什麼還念念不忘山村裡的那位劉大姑

這個感人的故事是濟南知青楊秀娟大姐的親身經歷,時隔半個世紀,楊大姐為什麼還念念不忘那位一輩子生活在山村的劉大姑?今天咱就請楊秀娟大姐為大家講述她下鄉插隊的那段知青往事,講述她和劉大姑的感人故事。

1969年元宵節過後,十七歲的初中畢業生楊秀娟和一幫要好的同學,一起來到了臨沂縣劉家莊大隊,他們十名濟南知青被分派在劉家莊大隊第一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五名男知青臨時住在了隊部院子裡的一間倉庫裡,楊秀娟她們五名女知青暫時借住在了劉大姑家。

知青往事:時隔半個世紀,她為什麼還念念不忘山村裡的那位劉大姑

圖片來源網路

劉大姑自己生活,當年四十多歲,她是劉家莊大隊唯一一位沒有出嫁的女人,也是劉家莊大隊唯一的女幹部。家裡來了省城的知青,劉大姑特別高興,她把西間屋裡的東西都倒騰出來,讓楊秀娟她們五名女知青住在了西間屋裡。

魯南山區的正月天氣乍暖還寒,當時還處於農閒階段。等知青們把行李都搬進屋裡,一隊的劉培明隊長把十名知青都召集到一起,簡單介紹了一隊的自然情況,他笑著對知青們說:“趁著農忙還沒開始,大家先學會做飯,要想做一名合格社員,生活上一定要學會自理。”劉隊長說完,又對大家說:“你們先委屈一下,等秋後農忙結束了,我就想辦法給你們蓋新房。”

因為一隊隊部離劉大姑家不遠,劉大姑主動提出來,也讓五名男知青到她家來和女知青一起吃飯,她說她家那兩間東屋(東廂房)挺寬敞,灶上換口大鍋能熬糊糊能蒸乾糧就行。就這樣,劉大姑家不光成了女知青們吃住的地方,也成了男知青們吃飯的地方。

知青們初來乍到,不太適應農村的生活習慣,更不會做飯,劉大姑就主動承擔起了給知青們做飯的任務。隊長說一天給劉大姑記五分工,劉大姑卻笑著說:“現在地裡也沒啥農活,我閒著也是閒著,幫幫孩子們是應該的,我不要對裡的工分。再說了,我就一個人,分的口糧我年年都吃不完,年年還分紅利,我已經是咱隊裡的冒尖戶了。”

以後的日子裡,劉大姑就成了知青們的義務炊事員,她不光要負責十名知青的一日三餐,還要負責教知青們學習做飯。

來到劉家莊第五天的凌晨(大約三點多鐘),熟睡中的楊秀娟被院子裡傳來的聲音驚醒了,那聲音很怪,像嗚嗚的風聲,又像什麼東西摩擦的聲音,一直持續不斷,還伴隨著有節奏的腳步聲。

其他知青知青也都聽到了這種怪異的聲音,大家都用被子矇住了頭。楊秀娟天生膽大,她披上衣服來到窗前,窗戶上糊著一層紙,根本看不見院子裡的情況。楊秀娟乾脆開啟房門,來到了院子裡。原來,是劉大姑一個人在推磨,她說要給知青們攤煎餅吃。

回到屋裡,楊秀娟穿好衣服,摸起梳子攏了一下頭髮,就到院子裡幫著劉大姑推磨去了。其他知青雖然都不想起床,可劉大姑早就在院子裡推磨了,她們也不好意思再矇頭大睡,也都趕緊穿衣起床,也都到院子裡來幫忙。

劉大姑看知青們都起來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怕驚醒你們,頭天晚上就把石磨刷洗乾淨了,也把泡好的兩水桶高粱和棒子(玉米)都放在了院子裡,結果還是把你們驚醒了。這樣吧,兩人留在這裡推磨,兩個人跟我到廚屋(東廂房)裡來學習攤煎餅吧。”

那天吃早飯的時候,劉大姑就攤好了兩大摞煎餅,又熬了大半鍋玉米糊糊,男知青們吃著熱乎乎的煎餅,一個勁說煎餅比窩窩頭好吃。可他們並不知道。為了能改善一下知青們的伙食,讓大家換換口味,劉大姑可是半夜就起來推磨了。

那次攤煎餅,劉大姑手把手教楊秀娟她們學習攤煎餅,可大家學了半天也沒攤成一張像樣的煎餅,她們都說攤煎餅難度很大也很麻煩,頭一天要用水浸泡高粱和玉米,還要把浸泡好的高粱和玉米推成磨糊,才能攤煎餅。攤煎餅的學問更大,煎餅鏊子燒太熱了不行,燒不熱也不行,只有掌握好了火口,才能攤出好吃的煎餅。第一次學習攤煎餅,楊秀娟她們都覺得攤煎餅的難度也太大了,她們都說學習攤煎餅比學騎腳踏車都難。

過了陰曆的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春耕備播生產開始了,劉家莊大隊的耕地基本都在山坡上,路也不好走,往地裡送糞主要是靠獨輪車(膠輪車)或肩挑,架子車(地排車)很難派上用場。

推獨輪車也是一門學問,楊秀娟她們跟著劉隊長學了半天,還是不會掌握平衡,推著獨輪車走不了多遠就會歪倒。劉隊長看知青們一時半會也學不會推車,只好讓知青們用土筐往地裡挑糞。知青們往地裡挑四五趟糞,還趕不上社員們推的一車糞多。

知青們挑了一天糞,肩膀就壓腫了,腳底板也磨出了水泡。第二天一早大家都聽到了劉大姑拉風箱做飯的聲音,可知青們誰也沒起來幫忙,她們實在是累壞了,感覺身體都要散架了,有心想起來和劉大姑一起做飯,可她們真的是爬不起來了。

第二天收工回來,劉大姑做好晚飯,等知青們都吃完飯回到屋裡休息去了,劉大姑洗刷完碗筷,找出自己那條舊棉褲,用她自己的舊棉褲為五名女知青一人做了一個棉墊肩。有了這個棉墊肩,在挑糞的時候,楊秀娟說感覺好了很多,扁擔不硌肩膀了,肩膀也不那麼疼了。

之後的日子裡,一天三頓飯都是劉大姑做,劉大姑還安慰知青們說:“你們是在城裡長大的,剛參加生產勞動會不適應的,習慣習慣就好了。你們不說推獨輪車比學腳踏車還難嗎,我來教你們學推獨輪車,保證都讓你們學會。”

劉大姑要幫著知青們做飯,還要和知青們一起下地幹農活,她一天能往地裡推六趟糞,知青們一天才能挑五趟。看看劉大姑一箇中年婦女就像鐵人一樣,楊秀娟她們都自愧不如。

幾天後,在劉大姑的耐心指點下,五名女知青首先學會了推獨輪車,她們雖然沒有劉大姑推的糞多,但最起碼能一口氣把兩半簍(綁在獨輪車上裝糞土的荊條簍)糞土推到地裡,再也不會在半路上歪車了(側翻)。到了麥收的時候,十名濟南知青都學會了推獨輪車,他們都說是跟劉大姑學會的推車。

知青往事:時隔半個世紀,她為什麼還念念不忘山村裡的那位劉大姑

圖片來源網路

轉眼就到了秋後,劉隊長說話算話,他帶領社員們在劉大姑家衚衕南頭的一片荒場上給知青們蓋了三間土坯房子,兩間房子裡搭建了土炕,中間那間房子裡壘砌了灶臺,一隊的知青點就這樣建成了。

楊秀娟她們搬家那天,劉大姑拉住楊秀娟的手說:“我真捨不得你們搬走,你們走了,這個院子裡又剩下我一個人了……”看著劉大姑那期待的眼神,楊秀娟猶豫了一下說:“大姑,我白天到知青點和大家一起吃飯,晚上我到你家來住。”

那一刻,楊秀娟看到了劉大姑眼睛裡滾動的淚水。

一晃就到了1973年年末,劉家莊大隊得到了兩個招工名額,是去縣招待所工作。楊秀娟一直在等待著濟南的招工名額,她不想留在縣城,就主動把縣招待所的招工名額讓給了其他知青。那年楊秀娟沒有回濟南過春節,她想留下來陪劉大姑過一個快樂的春節。

臘月二十三那天,劉隊長突然來到了劉大姑家,他小聲對劉大姑說:“姐,我大哥說想讓你做個媒,你給我大哥家的允生介紹一下楊秀娟唄,允生說他看上楊秀娟了。”“培明,這個媒我不能做,老話說做媒要先稱稱蘿蔔再掂掂姜,咱家允生個頭太矮,也沒上過學,他配不上人家秀娟。再說了,秀娟跟我說過,她很想回濟南,你沒看見縣裡招工她都沒去嗎。”劉大姑說話的聲音雖然不大,躲在裡屋的楊秀娟還是聽了個清清楚楚。

其實,楊秀娟早就覺察到劉允生對她的關愛了,她心裡也明白,劉隊長一直在想方設法撮合自己和劉允生在一起。前幾天她去公社磨面,劉隊長非要劉允生幫楊秀娟去推獨輪車,去公社磨坊的公路很平坦,就半袋子高粱和半袋子玉米,楊秀娟一個人完全可以,劉隊長這樣做,意圖也就很明顯了。

劉允生雖然是個淳樸善良的小夥子,可楊秀娟根本沒有在農村戀愛結婚的打算,再加上她不喜歡劉允生,這不是強人所難嗎。幸虧劉大姑替自己解脫了這個難題,要不然,她真不知道該怎麼跟劉隊長說這事。來劉家莊插隊落戶的這幾年,劉隊長確實對她很關心也很照顧,楊秀娟從心裡感激劉隊長,她也不想讓劉隊長尷尬。

那天晚飯後,楊秀娟對劉大姑說了好多感激的話,她說要不是劉大姑替自己拒絕這門親事,她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無意中,楊秀娟問了一句:“大姑,你為啥沒找物件啊?”

看劉大姑的表情暗淡了,楊秀娟後悔了,後悔不該這樣問劉大姑。劉大姑沒有責怪楊秀娟,沉默了一下,劉大姑講述了她的情感往事。

那是1943年的秋天,十六歲的劉春英(劉大姑)經媒婆介紹,和本村一個叫王德才的小夥子定下了終身大事。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劉春英也經常給部隊上做軍鞋送軍糧,她還去前線抬過傷員呢。

1947年5月,前線戰事吃緊,王德才往前線送乾糧時,被部隊上的一位首長看中了,他就參軍入伍給那位首長當了勤務兵。王德才入伍後就隨著大部隊南下了,再也沒了音訊。

解放後,到了1951年春天才得到了王德才的訊息,他早就在淮海戰役中壯烈犧牲了,政府給他家頒發了烈士證書,發放了撫卹金。因為當時劉春英只是王德才的未婚妻,他倆沒有結婚登記,劉春英算不上烈士家屬,她也沒有享受到烈士家屬的待遇。

後來王德才的母親去世了,王德才的父親讓媒婆傳話給劉春英,意思是德才犧牲了,讓劉春英再找個婆家吧,耽誤了春英這麼長時間,他們老王家覺得對不住劉春英,還把王德才的撫卹金給劉春英家送來了一半。

劉春英(劉大姑)沒要老王家送來的撫卹金,她也沒再找婆家,她說這輩子就愛王德才一個人,她已把王德才裝進了自己的心中,別人再也不能進到她心裡了。前兩年劉春英的父母都去世了,劉春英最親近的人就是她的兩個堂哥(劉培明哥倆)和她大娘了(劉培明的母親)。因為劉春英一直沒有嫁人,村裡的年輕人都喊她大姑,漸漸地,劉大姑也就代替了劉春英的名字,很少再有人喊她劉春英了。

聽了劉大姑的講述,楊秀娟流淚了,劉大姑也流淚了,劉大姑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一輩子,只要把自己喜歡的男人裝進心裡,這個人一輩子都會住在她心裡,再也出不來了……

1975年秋天,楊秀娟等來了濟南的招工名額,是劉大姑替楊秀娟爭取到的招工名額,她是大隊委員,她說她是第一次動用了自己大隊委員的權利。因為名額不多,還沒離開劉家莊的濟南知青都期盼著能早一天回到濟南,回濟南的招工名額也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離開劉家莊大隊的前一天,劉大姑跑到公社集市上割來了一斤豬肉,給楊秀娟包了餃子,煮了雞蛋,還為楊秀娟攤了不少煎餅。分別的時候,劉大姑拉著楊秀娟的手說:“你走了我會想你的,我沒有幾個親人,也沒有孩子,在我心裡,你是我最親的人,以後你要是能回來看看我,我也就知足了……”

回到濟南後,楊秀娟經常給劉大姑寫信,也給劉大姑郵寄濟南的特產。楊秀娟結婚後,還帶著她丈夫專程到劉家莊看望了劉大姑。之後的日子裡,楊秀娟一直和劉大姑保持著密切聯絡。

今年的八月末,楊秀娟還去了一趟劉家莊看望了劉大姑,九十多歲的劉大姑耳不聾眼不花,能種菜園子,還能到三里路遠的集市上趕集。楊秀娟每次去劉家莊,劉大姑都會親手給楊秀娟攤煎餅,以前是高粱和玉米麵的煎餅,現在是麥子面和小米麵的煎餅,每次都讓楊秀娟揹著半袋子煎餅回濟南。

村裡人問劉大姑:“劉大姑,你多大歲數了?”“我歲數不大,才八十九歲。我得好好活著,政府月月給我發錢,我得活到一百歲。”劉大姑好幾年前就說自己八十九歲,這都好幾年了,她還是說自己八十九歲。村幹部多年前就勸說劉大姑去養老院養老,她說啥也不去,還說現在能竄能蹦的,等歲數大了不能動了,再去養老院。

知青往事:時隔半個世紀,她為什麼還念念不忘山村裡的那位劉大姑

圖片來源網路

講述完自己和劉大姑的生活故事,楊秀娟大姐說,她和劉大姑像母女更像姐妹,劉大姑當年對她的關心和照顧她永遠不會忘記,她和劉大姑的情誼也會永遠保持。劉大姑是一個對愛矢志不渝的人,她也是一個堅強樂觀有愛心的人,村裡誰家遇到啥困難,劉大姑都會伸出援手,能幫多少幫多少,她說政府月月給她發錢,她根本花不完,大家有困難就得幫一把,要不然要錢幹什麼。楊大姐說她最欽佩劉大姑的這種品德,劉大姑的堅強樂觀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對她的影響也很大,她也希望大家都能像劉大姑一樣,誰有困難就幫一把,樂樂呵呵過好每一天。

是啊,人人都應向劉大姑那樣,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樂樂呵呵過好每一天。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