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

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

看過水滸的都知道,宋江、林沖、武松都被黥面刺字充軍發配過,而且他們都對這樣的待遇深以為恥,這個情節的安排很大因素上影響了水滸英雄走向詔安的故事發展。但是這黥面刺字對於北宋軍隊來說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北宋把這種行為立成制度,成為了一項管理士兵的重要手段。這種制度而且是一種從下而上的管理制度,不管你是禁軍、廂軍,還是地方上的鄉兵,只要當兵全部的黥面刺字。

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

大家想象中的古代徵兵都比較殘暴,沒有什麼限制,是人都行,產生這樣的想法可能是與杜甫的“三吏三別”有關,但是在北宋初期徵兵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且徵兵和現在一樣實行嚴格的體檢制度,所以說能當上士兵也算是一種對自身優秀的表現。所以被黥面刺字也算是一種含淚的肯定。

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

在北宋,當了士兵後,軍事管理的第一個事項就是黥面刺字,這種黥面的制度延續了於唐末五代時期,對於統治者來說,這項制度有三個好處,第一是能防止逃兵的產生,第二時作為類似於番號的東西方便於管理識別,每個士兵臉上都有各自的部隊番號和識別碼,這樣不管生死都能找到出處,防止和《集結號》穀子地一樣找不到老部隊;第三就是上陣殺敵時候增加殺氣,就好像日本黑社會都是“左青龍、右白虎”,令人不寒而慄。

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

北宋的黥面刺字在刺字部分和身份上也有嚴格的限制。在身體部位上主要是集中在露出來的地方,如臉、手臂、手臂等。對於身份而言,刺字越多越明顯代表在軍隊中地位越高,北宋政府的正式軍隊禁軍、廂兵一般刺字都在臉上,而地方部隊如鄉兵、番兵刺字主要集中在手臂、手背、虎口等位置。滿臉盡刺字說明這個人在軍隊裡邊起碼是一名指揮使,北宋兵志就有“為指揮一百八十五”的黥面刺字規定。

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

對於統治者來說,黥面刺字好處頗多,但是對於普通士兵來說,黥面刺字意味著一時的痛苦、一輩子的辛酸。而且刺字以後改換他軍還得重新“改刺”,當了逃兵被抓回來,還得加刺“逃兵”二字為終身的恥辱。雖然如此,也有士兵把這當成了一種榮譽。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王彥就在臉上刺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大字,部下也紛紛效仿,成為了名震古今的八字軍,岳飛就曾經是這支部隊的一名小兵,深受八字軍影響。

宋朝真的把黥面刺字作為恥辱嗎?這其實是宋軍的標配也是一種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