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淵閣在哪裡,有何變遷?這裡不僅藏書豐富,且質量極高!

明代文淵閣在哪裡,有何變遷?這裡不僅藏書豐富,且質量極高!

明代紫禁城東南部示意圖,明代中後期,內閣多指文淵閣。

近日,位於燕山腳下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閣開館展覽,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也相繼建成,四館分別選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嶺圭峰山、杭州良渚、廣州鳳凰山,它們用於存放中華民族文化瑰寶,讓文化典籍“藏之名山、傳之後世”。

國家版本館總館及分館的命名,讓很多人想起了清代的“四庫七閣”:清代為收藏《四庫全書》分別建設了北京紫禁城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和杭州西湖聖因寺文瀾閣,故稱四庫七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的開館展覽中,還設有“淵溯津瀾——《四庫全書》文瀚合璧”古籍庫展,首次同臺展示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四閣真本和模擬影印版本。

說起“四庫七閣”,尤以文淵閣最為重要。它位於紫禁城內,是乾隆年間建起的一座藏書樓,用以存放《四庫全書》。事實上,往前追溯,在明代的紫禁城裡,同樣有文淵閣,而且它也是藏書所在。明代文淵閣在哪裡,它有著怎樣的變遷?

明成祖為了遷都北京,開展了大規模的皇城建設,當時的北京城,“凡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壯麗過之”。永樂十九年(1421),建成北京文淵閣,位於午門之內,面對皇城。據《宣廟御製文淵閣銘序》載:“太宗皇帝肇基於北京,開閣於東廡之南,為屋若干楹,高亢明爽,清嚴邃密,仍榜曰文淵。”

早於北京文淵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設的南京文淵閣。南京文淵閣是宮中藏書場所,也是翰林官員辦公的內署。據《宣廟御製文淵閣銘序》載:“我太祖始創宮殿於南京,即於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置大學士數員,而凡翰林之臣皆集焉。”

清內閣中書沈叔埏(1736-1803)《文淵閣表記》也記載:“文淵閣在洪武時,在奉天門之東,成祖北遷,營閣於左順門東南,仍位於宮城巽隅,遵舊制也”。由此可見,文淵閣在北京宮中的位置與南京宮中的相同,均在左順門外的東南角。

明代北京皇宮裡的文淵閣建成後是什麼樣子呢?明英宗時翰林院修撰彭時(1416-1475)在《彭文憲公筆記》中有記載:“文淵閣在午門內之東、文華殿南,面磚城,凡十間,皆覆以黃瓦,西五間中揭‘文淵閣’三大字牌匾,匾下置紅櫃,藏三朝《實錄》副本。盡前楹設凳東西坐。餘五間皆後列書匱,隔前楹為退休所。”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退休所”是指內閣人員退朝之後的休息場所。

嘉靖年間,明廷又對文淵閣進行了擴建。明代崇禎年間的刑科給事中孫承澤(1593-1676)在《春明夢餘錄》中記載:“初制規模甚狹。嘉靖十六年(1537)命工相度,以閣中一間奉孔子四配像,旁四間各相間隔,開戶於南,以為閣臣辦事之所。閣東誥敕房,裝為小樓,以貯書籍。閣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篷三間,以處各官書辦,而閣制始備。”

明崇禎時翰林院編修黃景舫(1596-1662)《館閣舊事》也記載:“文淵閣在皇極門東廡盡處,文華殿之前,十庫之後,正面皇城,凡十間,皆覆以黃瓦,西五間中扁‘文淵閣’三字,閣上藏實錄圖書,前楹設凳。”

上述記載說明了文淵閣的大概情況:它位於左順門外東南角,面對皇城磚牆黃瓦;文淵閣共十間房,西五間中間的一間上懸牌匾“文淵閣”;左右分別有制敕房,西邊為閣臣擬票場所,東邊專藏典籍。

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還將南京文淵閣藏書每種取一部共百櫃運到北京。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皇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剩餘藏書悉化為灰燼,南京文淵閣毀於一旦,幸運的是當時運走的珍貴書籍得以儲存。

當時由南京運來的百櫃書籍並未即刻入文淵閣,寄存於左順門北廊。由於故宮的宮殿建設非常浩大,再加上後來火災損毀宮殿後斷斷續續進行維修,一直到正統年間,規制始備,所以從南京運來的文淵閣藏書只能臨時借地存放。

正統六年(1441)六月,明內閣首輔楊士奇(1365-1444)等所著《文淵閣書目·題本》載:“查照本朝御製及古今經史子集之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回來,一向於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近奉聖旨,移貯文淵閣東閣。”也就是說,直至正統六年這批南京來的書籍才移貯文淵閣東閣收藏。

明初,南京文淵閣也是翰林官員辦公的內署。永樂遷都後,當時北京沒有設翰林院署,所以,翰林院官員也是到文淵閣辦公。正統七年(1442),明廷將修復宮殿剩餘的材料建造了翰林院,翰林院這才與文淵閣分離。此後,文淵閣成了內閣成員大學士入直(即官員入宮值班供職)所在,這裡也成為禁地和秘閣,一般人難以進入。到天順年間,明廷“命工部修整文淵閣門窗,增置門牆”。從此,文淵閣成為一個獨立的小院。

生活於明末清初的黃景舫,在《館閣舊事》中記載:“文淵閣為禁中深嚴之地,門榜聖旨,閒雜莫敢窺者。跟隨班從,至閣門止,惟一二書寫僕得從入,各給牌為驗。”也就是說明代中後期,內閣與文淵閣合二為一,內閣也多指文淵閣。孫承澤在《春明夢餘錄》中也這樣記載:“凡入內閣曰直文淵閣”。

崇禎年間,明廷對文淵閣進行了區域性的改造。黃景肪《館閣舊事》載:“房舊只四間,開窗南向,如用五六員,則二員於房後黑間坐,晝燃燭。”這個記載是說,當時內閣在文淵閣內辦公,場所狹窄且幽暗,白天也需要燃蠟燭照明。

明代文秉(1609-1669)編撰的《烈皇小識》載:“(文淵閣)東閣五間,夾為前後十間,前中一間供先聖位,為諸輔臣分本公敘之所。閣輔第四員以下則居後房,雖白晝亦秉燭票擬。薛韓城(薛國觀)當國,特鑿一牗,復開門,構數椽以延日色。”文秉的記載也說了當時內閣的辦公條件並不是特別好,為了解決白天照明的問題,當時入閣主政的東閣大學士薛國觀不得不再開一窗,並打開了一道門。

當然,文淵閣的藏書功能在明代發揮得淋漓盡致。文淵閣除收藏經史子集四部書外,還有明朝實錄、寶訓等。據《文淵閣書目》記載,全部藏書總計約5500種,43200餘冊。藏書不僅數量豐富,而且質量極高,珍貴的宋版書居大半。

遺憾的是,明代文淵閣及所藏圖書在明末毀於戰火。明崇禎翰林院編修吳偉業(1609-1672)的《吳梅村全集》有一首詩,對此頗有感慨:“金元圖籍到如今,半自宣和出禁林。封記中山王印在,一般烽火竟銷沉。”詩的後面有他自己的註解:“甲申後,質慎庫圖書百萬卷,皆宣和所藏,金自汴梁輦入燕者,曆元及明初無恙,徐中山下大都時,封記尚在,今皆失散不存。”他是感慨金元時期流傳下來的圖書百萬卷最後都散失無存。

明末藏書家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也載:“內閣秘府所藏書,……至李自成入都,付之一炬,良可嘆也!”他的記載正道出了一段史實:當李自成退出北京時,命人縱火焚燒了皇宮,文淵閣未能倖免,大批的珍貴書籍就這樣消失了。

由於戰火,明代文淵閣被毀,它在左順門東南角的具體位置如今已不怎麼確切。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在文華殿後選址重建文淵閣,主要用於儲藏《四庫全書》。重建後的文淵閣也保持至今。

(原標題:明代紫禁城文淵閣變遷)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