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原來秦始皇也是基建狂魔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古代王朝一直有修路的習慣,早在商朝全國道路便已初具規模,秦統一後,正式建成了連線全國的道路交通網,將以前各諸侯國的主幹道路連線起來,並統一道路標準和車軌寬度,實施“車同軌”制度,此後歷代沿襲。

要想富先修路,原來秦始皇也是基建狂魔

圖片來自《忘川風華錄》

四通八達“秦馳道”

馳道是秦朝交通最具時代特色的成就。馳道的修建自公元前22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秦朝滅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政令通達、資訊傳遞和民間交往,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下令修建了由咸陽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簡單來說,“秦馳道”是以咸陽為中心向外綿延的一張龐大的交通網。

要想富先修路,原來秦始皇也是基建狂魔

馳道是供車馬行駛的寬闊道路,路中央設有“御道”專供皇帝通行。各條馳道都以咸陽為中心,伸向四方。秦始皇五次出巡,都是沿馳道往返於全國各地的。

秦朝修建的馳道主要有:

一、東南馳道。從咸陽沿渭河東行,經芷陽(今臨潼斜口西)、麗邑(今臨潼新豐西)、鄭縣(今華縣)、寧秦(今華陰東),過黃巷坂、桃林塞,至函谷關,向東經崤坂,到達洛陽。

二、回中道。從咸陽西行,沿涇水,過今陝西淳化縣向北至今甘肅寧縣、合水、慶陽,然後向西南方面折至今渭源、隴西、天水,再向東北翻過隴山,沿洮河經今隴縣、千陽、鳳翔,向東回到咸陽。因途中建有回中宮而得名。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就是沿著回中道行進的。

三、藍武道。從咸陽出發,向東南至宛城(今河南南陽)和荊襄地區,遠達嶺南。因途經藍田穀和武關,所以稱“藍武道”或“武關道”。

四、臨晉道。由咸陽向東北,經高陵、櫟陽故都,過沮水、洛水,經臨晉,東抵黃河,渡蒲津,過蒲坂,至河東郡(今山西夏縣北)、上黨郡。

五、西南馳道。由咸陽到西南的巴蜀地區,修建有子午道、褒斜道、陳倉道。交通要道上均設有縣,如杜縣、戶縣、眉縣、陳倉縣等。

秦馳道的修建規格非常高,秦馳道的驗收標準就是又寬又平又高。秦馳道寬度多達五十步近七十米,中間部分是專供皇帝出遊車駕行走的御道,不論是皇親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是不能夠上去的,兩側的道路則可供軍隊和百姓使用。為了保證道路不會被風沙掩蓋,每隔一段距離便栽種一棵樹。秦馳道的道路非常平整,路基都要高出兩側,都是專門運來的黃土,靠人力一點點地夯實,還在道路兩側使用金屬或者木板進行固定,防止路基垮塌,這種修建標準不就是我們如今的國道標準嗎,所以稱秦始皇一句“基建狂魔”不過分吧。

要想富先修路,原來秦始皇也是基建狂魔

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

在秦馳道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秦直道。

《史記》載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這條道路以雲陽(今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為起點,穿越子午嶺主脈,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全程700餘公里。因這條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秦代的九原郡是長城腳下的秦軍駐紮之地,秦直道便是為抵禦匈奴,支援長城駐軍,向邊關輸送援軍、糧草等物資的一條大動脈,是一條專門的軍事用道,其修建規格也是秦馳道中最高的。

秦代之後,漢朝雖然沒有維持其他馳道的運轉,但是秦直道卻一直都在使用,漢武帝時期,漢軍大將北擊匈奴,軍隊北上、運輸糧草等都是透過這條直道進行的。

雖然今天“秦直道”的許多路段早已廢棄,秦直道的價值早已在歷史長河之中被淹沒,依然不能否認“秦直道”的了不起。

要想富先修路,原來秦始皇也是基建狂魔

圖片來自《忘川風華錄》

所以說始皇帝“嬴政”,除了有“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千古一帝”的霸氣,有世界第八大奇蹟長城,還是一個修路愛好者,千年前基建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