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爾: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滿清的推崇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

在華人文化圈中,關羽可謂是公認的萬能神。無論是在全球的哪個角落,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兄弟結義要拜關公,升官發財要拜關公,祛病消災也要拜關公,甚至求姻緣也可以拜關公。似乎在這人世之間,就沒有關老爺管不了的事情。

在各種三國題材的文學、戲劇、影視,乃至遊戲作品中,關羽也都是極為重要的角色。就連關羽的扮演者,也同樣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力。不久前,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扮演者陸樹銘因病去世,許多影迷弔唁哀悼,在網路上引起了一波回憶三國、崇敬關公的熱潮。

作為影視作品,老版《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人物塑造可謂成功,陸樹銘精彩的表演讓不止一代中國人感受到了關雲長的偉岸。但無論怎樣,三國裡的關羽畢竟是人。從作為人的關羽,到作為神的武聖關帝,這其中的變化從何而來?關羽是如何從凡間走向神壇,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寄託呢?本文將就這些問題,略談一二。

保爾: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滿清的推崇

陸樹銘扮演的關羽,深入人心。

五百年後才被祭祀

閱讀《三國志·關羽傳》會看到,蜀漢後主劉禪給關羽的追諡為“壯繆侯”。諡號關乎人物的評價,“壯繆”這個諡則有著褒貶參半的意味。壯表彰了關羽的赫赫戰功,而繆在諡法解的意思是:“名與實爽”、“傷人蔽賢”、“蔽仁傷善”,無論哪個顯然都不是褒義。不難看出,在關羽去世之後,人們並沒有立刻將他捧上神壇。

清代史學家趙翼注意到了關羽“身後待遇”的變化,他發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都沒有建立過祭祀關羽的官方廟宇,這與後來遍佈天下,並且屢屢得到皇帝垂青的關帝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追溯歷史,關羽第一次出現在官方的祭祀系統中,可能始於唐代中期。

唐肅宗上元元年,深陷於安史之亂的唐王朝寄託於神明的助力,封姜太公為武成王,並仿照孔廟七十二弟子從祀,選取歷代名將六十四人從祀姜太公。正是在這輪選拔中,“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入選其列,終於在遇難五百四十年後,享受到了國家祭祀。

唐朝君臣之所以相中關羽,最主要的是因為關羽的勇氣與忠誠。在內亂的漩渦中,唐王朝急需關羽這樣忠義無雙的將領。不過,此時的關羽畢竟只是陪祀,而且位置也並不高。在唐代的武廟制度中,關羽不僅低於張良等名臣,也不如漢初的諸多將領,處於六十四名將中的最末一等。

在北宋初年的調整中,關羽因為“身死敵手”的緣故,一度被挪出了武廟,失去了官方祭祀。幸好,宋仁宗慶曆年間再度調整武廟,又把關羽請了回來。在唐、宋之間,荊楚等地雖然有一些關羽祠廟,但都是民間或地方官員修建的,既不在國家正統的祭祀體系中,也得不到來自官方的支援。在官方認定的榜單中,關羽的地位依然不高,不僅遠在諸葛亮之下,甚至還不如項羽。

顯然,在去世之後,關羽並沒有立刻得到官方的認可,也沒能走通“上層路線”。真正將關羽的形象抬升、烘托,一步步推向神壇的力量,來自於流傳在民間的宗教。

保爾: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滿清的推崇

80後小夥祁紅寧在修飾麵塑作品《關公》。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宗教助力,關公成神

自關羽遇難之後,荊楚等地就將他奉為神明。但長期以來,關羽只是一個流傳範圍有限、影響力不大,甚至形象也不佳的地方神。在唐宋之際,將關羽的形象重新包裝,並且推向大眾的,是影響力遠高於民間宗教的佛、道二教。

佛教神話利用關羽,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後期。傳言關羽的陰魂被玉泉山老僧點化,從此常在玉泉寺顯靈。久而久之,僧眾開始把關羽和“神意”聯絡在一起,出現了諸如關羽護法沙門、冥建佛寺的說法。儘管“關羽起玉泉”的說法是無稽之談,佛教經典文獻亦未曾載入,但由於玉泉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之一,關羽成為玉泉寺的護法神與建立者,具有極為重要的宗教意義。

到了北宋,玉泉寺在修繕擴建時留下了《重建關廟碑記》。在這篇記文中,關羽不僅建寺,而且是在與智者大師鬥法失敗後心甘情願建的寺,甚至還歸心佛門,永護佛法。到了南宋,關羽和佛教的關係就更誇張了,在僧人撰寫的《佛祖統紀》中,關羽乾脆就拜倒在智者大師座下,“洗心易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成為了僧人。

這種在後人看來可謂荒誕的說詞,在唐宋之際不僅廣為傳播,而且還影響到了元朝。蒙古統治者對宗教普遍持開放態度,關羽和佛教的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元世祖正式封關羽為伽藍神,宮中做佛事還真的會抬出關羽的神像。

佛教的僧侶們傍上了關老爺,道士們也不甘落後。宋代的道士們抓住了一件涉及關羽的傳說:解州平妖,由此大做文章,在道教系統裡神化關羽。

此事最早見於宋代史話《大宋宣和遺事》。起初關羽的戲份還不算太大,但經過道士們的改編與渲染,情節就發生了變化。在道教文獻中,宋真宗大中相符年間,軒轅降神於皇宮,以趙宋始祖的身份表揚真宗治國有方。大宋皇帝為了感恩始祖軒轅降臨,令天下各地修建聖祖軒轅寶殿。

此事引起了蚩尤的不滿,他枯竭解州鹽池為難宋朝。為了擊敗蚩尤,龍虎山道士張天師出山降妖。在與蚩尤的戰鬥中,關羽率領五嶽四瀆名山的陰兵與蚩尤大戰,終於擊敗了蚩尤。這段故事後來也被戲曲採用,成為各種《關雲長大破蚩尤》的藍本。

在這個故事裡,道教不僅用上了關羽作為猛將的“專業技能”,而且還以其戰功,順理成章地讓關羽步入仙班序列。比如在後來的道教文書《歷代仙鑑》中,關羽就妥妥的入了仙傳。當然,道教也從中得到了好處,特別是經過道教徒的演繹之後,張天師的地位變得特別重要,是他保舉原本只是玉泉山土地神的關羽出戰,並且在大戰中指引各路神仙,最終取得勝利。道士們也利用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傳經說咒,擴大了道家的影響。

在宗教的助力下,關羽在官方的地位也得到了決定性的提升。進入北宋末年,關羽接連得到了三次加封,於宋徽宗時升格為“王”,被編入了宋朝的《正祠錄》,成為關鍵祭祀系統中的神明。有研究者認為,宋徽宗尊崇關羽與他本人崇通道教有密切關聯。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這可能只是因素之一。

一方面,所謂宋徽宗尊關羽為“崇寧真君”的說法,史書並無確鑿記載,很可能只是道士們的說詞。另一方面,宋徽宗確實追封關羽為王,但在北宋末、南宋初,被追封為王的前代先賢並不在少數,張飛就也在宋高宗那裡得到了“忠顯王”的追封。

但無論如何,在佛教、道教,以及民間宗教的渲染與烘托下,關羽在宋元時代走出了“地方神”的小圈子,進入國家體系中,成為了有封號、有地位、有祭祀的“官方神”。

保爾: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滿清的推崇

2013年5月25日,中國國家京劇院在日本東京藝術劇場演出《趙雲與關羽》。

從步入神壇到無所不能

宋元時代的關羽雖然得到了封王、成神的待遇,但進入明代之後,其地位還沒有那麼穩定。明太祖整理祭祀,雖然將關羽列入祀典,但也廢除了前朝加的封號,只使用“漢前將軍壽亭侯”的本稱。在洪武年間的國家祭祀體系中,關羽處於“群祀”的地位,位次與等級都不算高。但從明代中葉開始,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

正德四年,明武宗賜南京關廟“忠武”廟額,成為皇帝賜關廟名的開始。嘉靖年間重新議定禮儀,關羽的祭祀等級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萬曆年間潘季馴整修水利,在至關重要的高家堰工程中,覺得關雲長屢屢顯靈庇護。於是,潘季馴、于慎行等官員奏請明神宗加封關羽“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至此,關羽完成了由凡間的侯到神間的帝的重大轉變。

萬曆四十二年,明朝再度加封關羽,從此有了“關聖帝君”的名號,後人熟知的“關帝”亦由此而來。從此以後,關羽取代了姜太公,成為武廟祭祀的主神。

萬曆年間,關羽為何被如此器重?歷來有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說法見於晚明重要史料《萬曆野獲編》,稱關羽屢加封號源於明神宗在夢中得到啟示,由於打通了最高層,關羽的地位扶搖直上,成為與文聖孔子並列的武聖。

託夢之說過於玄幻,但在明末,關羽確實對皇帝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丹午筆記》記載,明末宮中經“召仙”,崇禎皇帝因為焦頭爛額的戰事,特別希望能夠召來忠勇無雙的關羽。但怎麼召都不來,最後得到一句話:“漢壽亭侯受明深厚,不忍下降”,原來是關老爺也覺得明朝沒有救了,不忍心下來摻和。

關公不願意幫明朝指點戰事,但崇禎並未死心,依然在宮裡搞儀式,請關公降乩,指點迷津。關公給崇禎的判詞是:“妖麼甚多,不可為”。當時內閣首輔周延儒也在場,此公不知輕重,竟然多嘴問關公:“誰為妖麼?”,結果而到了回覆:“汝即是也。”

鑑於這段記載的針對性太強,不能不讓人與明末黨爭產生聯想。但也能看出,關公已是明朝皇帝認可的重要神明。

保爾: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滿清的推崇

《關公》特種郵票《千里單騎》

進入清代,雖然統治民族發生了改變,但關公的地位非但沒有受影響,反而被提升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後金入關之前就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乃至當作兵法使用,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關羽的崇拜。清朝初年,滿洲稱關羽為“關瑪法”,“瑪法”即“祖”的意思,可見崇拜之深。

在清朝的開國故事中,關羽不止一次庇佑過努爾哈赤。傳言努爾哈赤在遼東總兵李成梁手下時,李發現其有帝王之象,欲除之而後快。努爾哈赤奪路而逃,正當走投無路之時,得到關羽顯靈指示,終於逃出生天。後來努爾哈赤吞併女真各部,一次在黑龍江邊遭遇大雪,軍無糧草、士氣低落。關鍵時刻又是關羽顯靈,鼓舞士氣,終於取得大勝。正因如此,早在入關之前,清朝就對關羽尊崇有加,在盛京建關帝廟,皇太極欽賜“義高千古”匾額。

順治元年清軍入關,隨即承襲明制,祭祀關帝。後來在所謂的關羽故居發現了記載關氏父族三代的碑刻,儘管這方碑刻極有偽造的嫌疑,但向來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清朝君臣竟然沒有深究,於雍正三年給關公三代追封。乾隆年間,精於文史的高宗皇帝還注意到了關羽的礙眼諡號,親自下達指示,把“壯繆”改成了“壯穆”。

由於清朝皇帝不斷給關羽加封名號,到了嘉慶二十五年,單行已難以寫全,於是將關帝廟字樣改為雙行書寫。由此釋放的“字元空間”又給了後代皇帝以發揮的空間。比如道光年間,清廷給關羽加“威顯”二字。太平天國北伐時,河南省城未被攻克,以此再為關羽加“保民”。

此後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清朝不斷增加關羽的封號,到了光緒五年,因為保佑年豐收成有功,又新增“宣德”,關羽的封號達到了二十六字之多,可謂無以復加。也正是在不斷加封的過程中,關羽不再只是一員武將,也不只是武神,已然具備了諸如庇護百姓、風調雨順、年豐歲登等各種各樣的功能。

保爾:關羽地位被拔高,離不開滿清的推崇

大陸關帝金身啟程赴臺巡遊,新華網資料圖

與越來越長的封號相對應,清朝官方對關羽的祭祀也越來越隆重。早先“關聖大帝”雖然名號響亮,但祭典事實上與一般的神靈並無太大差異。在尊崇關羽的過程中,清朝不斷提升祭祀等級,到咸豐年間達到了最高峰,關羽從此享有與歷代帝王、文昌帝君同等的地位,為神明中的最高等。

就目的而言,清朝統治者無限抬高關羽的地位,既是求關羽保護王朝統治,也是宣傳綱常教化,利用關帝神靈在民間的影響力動員民眾,讓他們將追隨關帝與效忠清朝結合起來。經過輪番強化,關帝信仰的精髓最終與儒家三綱五常、忠孝仁義等思想實現契合,成為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公的地位也被逐步抬高,成為今日華人世界都共同尊崇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