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方針是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朱升提出的,

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勢是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北面有元軍、南面有方國珍和陳友定,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危機四伏

。而且當時朱元璋還受制於小明王韓林兒,可以說發展前景十分不明朗。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找到朱升詢問對策,於是就有了這個戰略。

而朱元璋也如實地執行了朱升的這一戰略,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應天(南京)以後,將南京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開始修建堅固的城牆。另外又下令進行屯田,在短短數年的時間裡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朱元璋接受了,暫緩了稱王的打算。透過步步為營的方式,朱元璋得以逐漸壯大,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作為為數不多成功的起義政權,透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我們可以看到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所在——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編輯

失敗內因之:被忽視的大後方和未曾深耕的力量

歷史上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往往一呼百應,規模十分龐大,短時間就席捲全國。這些農民起義原本都具有天然的優勢,但最後能夠成功的往往十分稀少,從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到太平天國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整體上去看,他們失敗的原因又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第一個原因就是忽視對大後方的經營

,朱升對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其中“高築牆、廣積糧”就是要求朱元璋暫時放緩發展的勁頭,先停下來鞏固和經營自己的大後方或者說根據地。所謂“高築牆”是要求朱元璋將自己的根據地建設的固若金湯,即便前方戰事失利,也可以退而守,不至於四處逃竄,“廣積糧”就是要他儲備足夠的戰略物資,這是後續發力的重要儲備。

但審望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起義軍往往以星火燎原的趨勢在短時間內攻城掠地,主動權巨大,所以他們在第一階段往往非常順利。這並不難理解,朝廷統治腐朽,民怨沸騰,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喊一聲“反了”,於是大家紛紛附和,憑藉一腔熱血頓成燎原之勢,而朝廷的腐朽本身又導致它們起初無力抵抗。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但太順利的結果就是讓這些起義政權忽視了對大後方的經營

,他們每攻下一處城池,又繼續奔向下一個城池,彷彿要一口氣把朝廷推翻,譬如陳勝吳廣起義中他們一路西進,一度逼近咸陽。結果一旦戰事遇到挫折和失利,這些起義政權就一路敗退,基本上再也沒有反抗的能力,頓作鳥散。

如陳勝吳廣起義被章邯擊敗以後,頓時土崩瓦解,無力反抗,六國貴族更是見死不救,陳勝反而被自己的車伕殺害。再譬如來勢洶洶的黃巢起義,一度攻進長安,嚇得唐僖宗一眾君臣倉皇逃亡四川。然而,

由於對軍隊紀律的不重視,對攻打下來的城池建設不重視,對後勤物資的不重視

,在唐軍的反擊下,不過二年的時間就退出長安,最後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還在史書上鬧出以“人”充當糧食的記載。

一退再退的黃巢沒有根據地可守,最終在唐軍的反攻中黯然退出。再譬如輝煌無比的明末農民起義,作為成功推翻明朝的起義政權,李自成(前期軍隊紀律較嚴,進入北京城以後失控)和張獻忠這些起義軍身上也有相似的弊病,

極度渙散混亂的部隊紀律、流動作戰的方式、缺乏戰略物資和根據地作為支撐,基本上走到哪裡搶到哪裡

,即所謂“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都透露出強烈的無政府主義、無組織化的特點。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在這一點上,太平天國運動反倒做得較為恰當

,他們提出“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戰略,對攻打下來的領土都妥善經營,部隊紀律也較為嚴格,此外太平天國還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發行有自己的貨幣,還有自己的科舉制度,可以說較為完善的制度是太平天國能夠堅持14年的原因。

但反觀歷史上其它的起義政權,無不都是太平天國的反面例子,

他們不注重深耕自己的力量,不注重維護力量的永續性、組織化和系統化,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雖然起初他們往往都能取得很好的開始和勝利,以星火燎原的方式予以朝廷沉重的一擊。然而就像一家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野蠻生長,沒有目標,沒有戰略規劃,沒有核心的競爭力,當對手喘過氣來時,只要稍微組織一下有效的反擊,他們便一擊而潰,頓作鳥散。

這就是沒有將自己的力量精煉化、系統化,組織化的結果,他們的力量雖然龐大,但本質上是分散的,只要稍微遇到大的挫折便立馬化為烏有。因此,“高築牆、廣積糧”使朱元璋完成了自己的力量轉化,

他透過深耕自己的武裝力量,提高部隊紀律的方式,使自己轉變為一支系統的、組織化以及理論化(後來朱元璋在《喻中原檄》中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的口號)的武裝力量

,這為他以後奪取最高政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這些固然都是那些失敗的農民起義政權所不具備的條件——

失敗內因之:起義力量的腐化,不注重維護階級關係和籠絡人才

透過總結歷代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其中有一條非常醒目:

當這些農民起義建立政權以後,他們的領袖立馬就會陷入聲色犬馬,荒淫無度的生活中。

譬如劉邦入主咸陽以後,被巨大的財富和美麗的宮女們迷的流連忘返,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心態也發生變化,他開始變得傲慢自大,最終導致起義軍內部分裂,而陳勝也落得個

“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的孤家寡人的下場。

黃巢入主長安建立“大齊”政權以後,無法節制部隊,導致長安城內猶如人間地獄,給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苦難。

在詩人韋莊的敘事長詩《秦婦吟》中各種殘卷人寰的描寫比比皆是

,再如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也是無法節制自己的部隊,對上敲詐勒索明朝官員,對下縱兵劫掠百姓,最終在歷史上鬧出因拘禁陳圓圓導致吳三桂降清的傳聞,也導致自己進入北京城僅僅42天以後就被迫退出。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而與朱元璋同時期的方國珍、陳友諒和張士誠無不都有這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以後,在他的住所裡發現一張鑲嵌有各種寶石的七寶龍床,其製作極度奢侈誇張。陳友諒作為朱元璋後期最強勁的對手,本來是有機會擊敗朱元璋的,然而由於他自己的短視驕狂,喜好猜忌,殺死徐壽輝,最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友諒豪侈,嘗造鏤金床甚工,宮中器物類是。既亡,江西行省以床進。太祖嘆曰:“此與孟昶七寶溺器何異!”命有司毀之——《明史·陳友諒傳》

所以這裡又展現出這些失敗的農民政權的另一個特點:

不注重籠絡人才,不注重維護自己和士大夫階層的關係。

透過觀察這些起義政權失敗的原因,可以在他們身上發現一種“反智主義”的傾向,他們對士大夫階層懷有一種情緒上的仇恨,因為這些人過去都是統治的官僚階級。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然而想要奪取天下,難免還是需要依靠他們的力量,

而且這些官吏中並不全然都是貪官汙吏,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正直的官僚。

但這些起義政權無不對他們充滿蔑視和仇恨,而且起義領袖們本身狂妄自大,不善於籠絡人才,譬如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劉邦和項羽。

項羽在前期始終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論軍事力量他可以橫掃劉邦,但不注重對人才的運用,最終卻讓劉邦“群策天下智力”將他擊敗,劉邦自己本身能力並不出色,但是他手底下謀臣雲集,武將薈萃,這些都是劉邦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如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後對明朝官吏極盡勒索,四品以上的官員一概不用,導致李自成身邊無人可用,全是一些庸才,倘若他能擇人而用,擴充自己的謀臣隊伍,讓大家為自己出謀劃策,又怎麼會落得一個黯然失敗的結局呢?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又如陳友諒,此人“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設計殺害徐壽輝,導致其眾叛親離。即便在太平天國中也沒有能避免這一點,後期起義領袖們的相互猜忌,爭權奪利,在外部力量還沒有進行有效的打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自行從內部瓦解分裂,導致力量嚴重受到損害。

對權力、財富的過度迷戀瓦解了他們的鬥志和力量,相反之下,朱元璋的成功基礎就是經受住了這些物質的誘惑,當他意識到自己面臨危機的時候,他知道尋求人才謀士的幫助,也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當朱升向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時,他無不嚴格了執行了這些要求。

因此在他的手底下湧現了大量的謀士和出色的武將,這些都是以後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重要資本,在這一點上他和劉邦是極為相似的,相比之下像項羽這種自大,既不注重籠絡人才,又不善於聽取意見的領袖,其失敗有時候往往是必然的。

而那些最後勝出的勝利者,在他們的身上無不具有那些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自律性、組織性,這些都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也是歷代農民起義不具備的因素從而導致失敗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