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農的領悟:國家如何富強?

一位老農的領悟:國家如何富強?

國家富強,一是錢多乃富,二是科技先進乃強。

錢能轉化為資本和科技,但不一定一定會轉化,這取決於管理體系。

一國富裕和強大,來自於三個積累,分別是:資本積累、科學技術積累、管理革新。

1,資本積累的來源

工農業剪刀差,從農業剩餘中提取,自然資源變現,對外賣出資源;廉價人力資源轉化,在重商主義和全球化時代,利用廉價勞力的比較競爭優勢積累剩餘;直接對外掠奪,比如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時代,直接掠奪黃金白銀等貨幣財富;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直接債務派生資本,信用貨幣走向債務貨幣,比如美元,利用債務生產貨幣,債務貨幣再透過信貸流入金融領域,實質上是,貨幣產出直接生成金融資本,而且是內生式貨幣存量的擴張。

2。科技積累

途徑有內生和外生,內生科技如科技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誕生地在英國,英國資本(實質上透過貿易和殖民掠奪的白銀黃金)與科技結合,於是有了產業資本。蒸汽機誕生不是偶然,科學發現是精神活動,並非僅僅是勞動實踐,一但思考自由,打爛精神枷鎖(如宗教),思想不再有緊箍咒,總有天才會發現科學。還有英國已經有了現代教育,瓦特正是在大學裡改進了蒸汽機。如果一國管理革新和思想解放不到位,精神活動受限,那麼科技活動就不會活躍。

科技外生很好理解,對外交流,引進技術,科技隨資本流動而流動,因為科技往往被資本佔有。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資本佔有全球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還附帶著新技術和新管理。工業革命技術的擴散,使更多西歐列強進入發達的工業社會。

3,管理革新

包括市場自由度與人的能動性、治理現代化等等方方面面。從流水線到人本主義的人性管理,對人的控制正趨向於自由解放,而不是管制,比乃大勢。

在貨幣化經濟的今天,徵銳不再是實物,而是貨幣。古代交租是糧食,後來是銀子,如今是紙幣。國富就是財政盈餘、糧食充足、工業品豐富,還有錢多,因為錢已是可兌換萬物的財富象徵,錢也是唬著人勞動的最有效工具。

事實上,資本運動的最初和最終形態是貨幣。辦工廠、開商店、開公司,你必須先有一筆錢。

一國經濟體如何生出更多的錢,而錢本身價值不貶值,錢本身的價值,是衡量實物價值的價格平衡,生成更多的錢而沒有通脹,那麼國家財富的量就增加了。

財富有質與量,量表現為錢多,質是科技先進和生產能力強大,有此兩樣才是強國。沙特很富,但沒有俄國力量強大。錢多不一定拳頭硬呀。古代哪個地主老財不找幾個看家護院的家丁,唯此才稱之為豪強。

國富的量,即錢的存量,錢的存量一定要與實物生產相適應,這就是著名的費雪工積式說明的道理。

但錢有存量,還有流量。猶如水池裡的水,在進進出出中有水位問題,還有水進出的量問題,這就是流量與存量關係。現實中,進來的水和流出的水並非相等。大明朝透過貿易賺來大量白銀,但白銀被藏了起來,大明即沒能用銀子支援科學發現,也沒有用銀子組織工業生產,而是繼續男耕女織的小農業。有人說,大明資本主義的萌芽被滿清入侵破壞,但後來滿清也繼續農業文明。在沒有管理革新、思想解放的社會環境下,士農工商,工匠與商人乃三教九流,教育讀書人乃為入仕。仕在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都是社會上層,很難誕生現代工業技術和與工業相適的科學。西方先有文藝復興、新教運動、人本主義等,才有了後來科技和現代教育。大明朝和前清有當時世界上最多白銀,但都沒能轉化為工業資本。

貨幣不能轉化為產業資本和工業生產,這一現象同樣出現在今天,就是今日美國脫實向虛。

存量貨幣必須轉化為資本形成生產供給,或者流入民眾形成消費能力,生產供給和消費正是市場的兩端,兩端均衡擴張,市場規模隨之擴張,計量的GDP就會膨脹。

資本要與科技結合,才有先進工業文明。

貨幣流量較大,則經濟活躍,生產能力增加迅速,體現為GDp增速,貨幣流量與GDp增速正相關。貨幣流量的閥門,就是現代貨幣政策中的準備金、利率等工具。

貨幣流量有大小,但也有渠道,錢流入誰手裡,是消費者民眾手裡,還是生產者手裡,這就是貨幣流量、存量、渠道的三者關係。三者轉化,就有了經濟興衰週期,貨幣週期決定金融週期,金融週期決定經濟週期。

一個不差錢的經濟體,錢不能支援科技創新,就是管理出了問題。貧富差距太大影響供需失衡,是錢的存量、流量、渠道的配合協調出現了問題。稅賦、工資、福利,都是錢的流動,也是收入分配問題。

現代貨幣金融理論,利率與準備金都是控制貨幣流量的大小與速度,而管理與治理水平是關乎貨幣存量轉化。大量不明之財不能光明正大的合法化,大明朝上層就是窯銀,現在很多民間還能挖出明清私藏的窯銀。貨幣不能公開大膽生產和消費,池子裡水很多,但沒有流走轉換,高儲蓄形成生產供給,但消費端缺錢,市場就會出現過剩危機。反之,錢給了民眾,但生產供給不足,錢都在金融體系裡投機搞錢生錢,如今天美國逆週期調節的發錢與印錢放水,消費充足但供給不足。

貨幣存量不能轉化為資本與科技形成先進產能,而渠道限制又不能流入民眾,日本二十年工資不增長,空有高儲蓄和放水大量債務貨幣,日本經濟仍然通縮,生產與消費雙通縮,這正是日本式的衰退表相。貨幣存量不能激發生產供給端或消費端,池子裡水很多,但沒有透過適當渠道流入生產與消費,經濟仍活力衰減。收入分配和直接稅、間接稅,就是調整錢流入流出的渠道,財政投資基建和轉移支付再平衡也是渠道,美國給民眾消費信貸使民眾陷入債務消費,這也是渠道。

錢最終流入誰手裡,決定著生產能力強了,還是消費能力強了,這才是經濟的核心問題。

你覺得老農講的有理,關注點個贊吧。

一位老農的領悟:國家如何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