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漢朝劉邦之所以能夠最終戰勝項羽多的天下,與他手下三個著名的謀士不無關係。一個是韓信一個是張良,還有一個就是蕭何,但是這三個人最後的結果各不相同。

權利到達頂點之後都會有不安全感,總是覺得很多事情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利地位,劉邦也不例外,而且尤其是上了年紀之後更是前怕狼後怕虎。劉邦坐上皇帝時候就已經年過半百了,手下的謀臣成就了他,也因為如此他對手下的謀臣都不放心。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大家都知道韓信最後被劉邦殺害,可是作為同樣是謀臣的張良為什麼不阻止劉邦呢?

其實這個問題這麼問起來有點莫名其妙,我們都是以現在的觀點,覺得韓信跟張良同為劉邦手下大將,關係應該不錯,所以才會覺得張良應該出言相勸劉邦,但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們就不難發現,事實跟我們想想的並不一樣。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在當時,張良是劉邦忠實的擁躉,他一直很崇拜劉邦,並且跟隨劉邦的時間要比韓信還要早,早在鴻門宴的時候,就曾經給劉邦出謀劃策,幫助劉邦順利渡過了最為困難的時候,而韓信跟隨劉邦時間則比張良晚的多,韓信跟張良兩個人本來就沒有什麼交集,所以後來呂后跟劉邦要殺韓信,張良於情於理都沒有幫助韓信的必要,他沒有從中添油加醋已經是與人為善了,而且真正能對張良謀士地位造成威脅的也並不是韓信,而是蕭何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可以說張良跟韓信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之所以大家現在覺得韓信應該被救,大部分是因為劉邦的天下可以說一大部分是韓信給打下來的,也就是說這韓信很有功高震主的味道,而且我們從歷史史料中不難看出功高震主,這韓信還不知道收斂,多次對於劉邦的命令視而不見,可想而知,就是劉邦再大度等天下穩定下了,這種大臣自然也會被除掉。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另外我們前邊說了劉邦當時年紀大了,天下剛定,又是初代皇帝,所以這時候最沒有安全感。總是覺得誰做點什麼事情都是窺視自己的皇位江山,所以這劉邦其實誰也不信,他沒有殺張良,並不是因為信任張良,而是張良所作所為沒有讓劉邦覺得他是威脅。

很好的例子就是樊噲,他是劉邦的小舅子,按理說是正宗的皇親國戚,但是劉邦處理起來絲毫沒有一點手軟,說到底一切事情都為皇權服務,所有威脅到皇權的人跟事情,都要被掃除,不管你跟劉邦是什麼關係,哪怕是劉邦的老婆孩子都不行。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再一個,話說回來韓信也確實該死,韓信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大將奇才,但是那也僅僅是在治理軍隊,出兵打仗方面。他在宮廷政治鬥爭中就顯得很稚嫩,他雖然有赫赫戰功,手下也是有著全部的兵權,但是這種是在你準備謀反的前提下可以拿來做籌碼,要麼一輩子不要交出兵權,要麼就不要得罪劉邦,就這兩種選。

而韓信顯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曾經劉邦跟項羽在對戰的關鍵時期,劉邦命令韓信出兵,韓信卻充耳不聞,為的只是借這個機會加一點給自己增加官爵的籌碼,這種做法在現在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在當時劉邦必須重用你,但是後來劉邦到底記恨不記恨他已經再明顯不過了。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還有一個就是歷朝歷代都會有的問題,就是隻需將軍平亂世,不許將軍見太平。不管是什麼朝代,這種現在再正常不過,因為這些人一塊打下的天下,按理說天下應該一塊來坐,而實際上天下這塊大蛋糕沒有一個人願意跟別人分享,哪怕是一塊打天下的兄弟也不行

張良對於這個道理知道的特別通透,所以張良在天下初定就已經提議歸隱,做一個不在朝堂之上的閒臣,離開核心權力中心,君子無罪懷璧其罪。而韓信顯然不知道這個道理,不僅沒有離開權利核心,甚至還覺得劉邦虧待了他,最後甚至還有起兵謀反的打算,而這時候兵權早就到了劉邦的手裡,韓信哪來的人謀反呢?

韓信被害前,為何張良不替韓信求情?有個致命原因根本不能幫

不得不說韓信是自己一手的好牌自己活生生的打成了爛牌,最終哪怕是張良這種謀士有能力救他,相信也不會出手的,畢竟沒人喜歡給自己惹麻煩,一旦讓劉邦認為他和韓信穿一條褲子,那麼張良也必死無疑,不是不能幫,而是根本不敢去幫助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