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生活中,與負能量有關的人或事,總是被大眾拒於千里之外。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帶有“正能量”標籤的一切都是健康、積極向上的,而“負能量”的人或事,總會讓人,不知不覺,處於消極狀態。

然而“正”真的好過“負”嗎?

英國大眾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在《正能量》一書中指出,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使自己開心的正能量。

但是,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的情緒都是正面的。例如,當下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喪”文化,就是對“正能量”的赤裸裸的對抗,那真正的“正能量”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其實,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負能量”的對立面,而是來源於我們和“負能量”相處過程中,所得到的支援,我們應該正視“負能量”的力量,那些只接受正能量的人其實是很可怕的。

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研究了三萬美國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和身心健康水平,這一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帶給了她意想不到的收穫。

例如,因為在我們固有的認知裡呢,壓力是可怕的負能量之一,好像每個人都會勸誡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而事實上,壓力其實並不可怕。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凱利·麥格尼格爾認為,那些對負能量避之不及的人,經常會有失眠、內分泌失調的症狀,他們總是認為,壓力會誘發癌症或心臟病,這反而導致他們的死亡風險增加了43%。也就是說,他們對於壓力的恐懼反而危害了他們的健康。

這並不是一個個例。在後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修·諾克,決定繼續研究這個神奇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他直接採用生理監測的方法,得出了準確而直觀的結果:當壓力來臨,每個人的心臟都會加快跳動,但是心血管的變化,卻呈現兩極分化。

那些恐懼壓力,並試圖擺脫壓力的人,在心跳加速的同時,心血管,也迅速地在收縮,長期如此的話,心血管就很容易出現問題;而那些樂觀看待壓力、接受壓力的人,心血管依舊是正常的,他們感受到的是健康的活力。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活中,如果總想著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會選擇性地忽視,或者逃避身邊的痛苦,從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偏執。其實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就像是陽光和陰影一樣互相依賴,互相滲透。

從現在開始,請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如果你想擁有真正的快樂,那麼你就不能逃避痛苦。有時候,正視並接納“負能量”,暫時遠離“正能量”也是讓自己獲得快樂的方式。

為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彭尼貝克,曾發起過一個“書寫痛苦計劃” 。他選擇了五十位,心理健康的普通大學生,進行研究。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首先,他將學生們分成兩組,一組專門書寫,有關痛苦的日記,另一組則就寫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實驗進行了四天後,James暫停了實驗,半年後他又重新召回了這群大學生開始驗證自己的想法。

五十個大學生回來後,首先是檢查身體健康狀況。醫生髮現,那組書寫痛苦的學生的細胞免疫系統功能比另一組學生更加強大。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直面你的痛苦,將它們細緻地書寫重現,也許過程令人痛苦不堪,但是很快地你會發現,穿越了痛苦的自己就像浴火重生一樣,再次獲得新生,相比之下,另一組記錄普通日常生活的人則沒有那麼強大。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負能量,能增加人的共情能力:當你感到悲傷,你會更感同身受地,理解別人的悲傷,看到別人的憤怒時,你會發自內心地同情TA的困惑和無助,蔑視、否定負能量存在的人。不能和別人的情感,形成共鳴,總是透過想象和灌輸的方式和別人溝通:比如“起碼你還…

別不開心了,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正能量癌患者心中有著一道界限,他人和自己情感以自我防禦的鐵壁銅牆,他們冷漠地排斥,並且貶低別人的非正向情感,和他人的溝通和交流存在巨大障礙。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我們遠離身邊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一個真正身心健康的人,應該是有勇氣敢於直面任何“能量”的人。人生不只有甜,還有酸、苦、辣。

正是這世間的百般滋味,才組成了每個人不同的精彩人生。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你會發現,直面“負能量”,會是更加正確的生活方式。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