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粽子無關的端午節

端午節要來了,市面上到處都是粽子的宣傳,連單位發的過節禮品也是粽子。在我們那個地方端午節並不吃粽子,或者說粽子是個備選項,不是節日傳統。我們那個小鎮,端午節前五天,我們就要趁著趕場的時候買下雞蛋和大蒜,在端午節至少頭一天就要到包子店預定包子,否則在端午當天去買必漲價。在五月初五的早上吃著煮雞蛋、煮大蒜和三香包子才算是端午的吃食標配。

我們那個地方雖然小,但是一個縣域內的氣候複雜多變,總體上是可分為兩種地域氣候:一邊像過悶溼的南亞生活,另一邊卻過乾熱河谷生活,總之方音也會有大的差異。這裡盛產白酒,小麥高粱自然很重要,出產的小麥自帶火性,充滿了麥子香味,和北方來的面很容易區分開來,不妨說說小麥(兒)粑。

很多人以為小麥粑是加入了麥麩呈現出全麥的顏色。實際上這是個謬誤,至少在我們那邊並不是這樣。小麥粑是一種底下有葉子的饅頭,麵糰發酵後,包裹在新鮮植物的葉片裡面蒸,葉子替這些粑粑上色上味,吃起來有種天然的香味,自然就與饅頭區分開了。有很多科普文都在說全國的粽子用了多少種不同植物的葉子。實際上小麥粑的葉子種類也是不少的,就我知道的有油桐葉、桑葉、芭蕉葉、山姜葉、四季豆葉。

我們那個小鎮端午節除了吃食,下午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俗稱遊百病,就是出去走一走回來洗一洗,祛除身上的病痛苦難。遊百病也不是隨便走的,也是有主要或者固定去處的。對於我家而言自然就是去穆家洞洞口走一走。我們那邊的地質地貌主要以喀斯特為主,喀斯特盛產溶洞,溶洞的數量奇多,著名的有平洞、串花洞、緊箍洞、穆家洞等,大多根據樣子取的,這些洞據說都有出口,並不是死衚衕,端午節鑽(穿)洞就成小孩們最重要的活動。

我們一家人從來沒有去穿過洞,鄰居老八爺年紀大了也不會去,正好也可以和我們同路去遊百病。去往穆家洞的道路雖然狹窄,但路兩邊的各種鄉土植物讓人忘記了路途的辛苦,路上幾乎沒有什麼喬木,高聳的觀音巖下面毛刺梨灌木叢生,金山莢蒾、馬桑、異葉鼠李、薔薇、來江藤等、映山紅過一戶人家有片小竹林,鄰居老八爺教我用一片竹葉做一條小舟,然後我們走到穆家洞下面的小河溝放下,竹葉舟就沿著水流進了溶洞,這條小舟代我去鑽了洞,遊了一趟。

每次過完端午節去學校,都會聽到我那些穿洞而出的同學們大肆炫耀。講他們在洞裡的探險經歷和奇觀,那些傳聞就像穿越到了古代文明,洞裡藏著十八羅漢、還有各種前人留下的痕跡。穿洞的人們必須要在很早的時候開始準備好火把,太胖的人容易卡在洞裡最好別去。總之每年的端午節我都會聽到一次探險故事,一場驚險刺激的故事,我的一個女同學第一次去就把鞋嚇落在了洞中,狼狽的被同行人救助了出來。掉鞋也不是件慘的事情,掉到溶洞的陰河裡才慘,那裡面有各種死屍甚至還有殺人的兇器。

不知道現在是否還像以前一樣,端午節的時候去溶洞探險,這是我年少時端午節的夢想,永遠也沒法實現了。這些地下溶洞系統再往前推兩億年前,這裡沒有人類,還是珊瑚叢生的海濱,想想也是多麼壯觀的場面。

與粽子無關的端午節

“端陽節,香囊配起,大蒜雞蛋吃起,

下午遊百病走起”

圖、文:無所事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