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讀書我們還能做什麼?

11月即將結束,看了看今年的書單:

總計讀了35本書,加上後面的12月,預計今年不會超過40本。

身邊的人都知道,我是個愛讀書的人。

不過,只有我知道,過去我愛看小說,那不叫讀書——

無論是世界名著還是網路文學,我們都在享受情緒的滿足。

今年,我最早開始看的兩本書分別是:

講TCL的《萬物生生》和奧威爾寫的《動物農場》。

那時,孩子剛出生,我在病房裡僅有碎片式的睡眠——

每兩個小時會被嬰兒的哭聲叫醒,於是,我想還不如干脆讀會兒書。

然而,正是這睡眠不足與煩躁不安的短短几天,我的讀書習慣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出院後,在月子中心,我讀了《全中國最窮的小夥子發財日記》《炒股的智慧》《富人的28個理財習慣》;

出月子中心後,我開始了投資書籍的重新翻看與閱讀,包括:

《巴菲特之道》《拿工薪,30幾歲你也能賺到600w》《向格雷厄姆學思考,向巴菲特學投資》《巴菲特的投資組合》《窮查理寶典》等等。

除了讀書我們還能做什麼?

當我享受我一年的書單開始超過過去三年的最長書單,甚至開始超過過去三年之和時,物件問我:

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我愣在原地。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我依稀記得大學時好像也有類似的發問,當時,我們宿舍的老大上臺說:

讀書不是沒用,只是你還沒有用到。

——那是我信服的話。

只是現在看來,這反而更像一句雞湯文,甚至某著名矮個導演引用的“存在即合理”。

不不不,我的讀書就是為了有用,即功利。

我要透過讀書重新搭建我的投資體系,我要透過讀書找尋創業的想法和思路,我要透過讀書重新構建我在社會隨波逐流後已經有不小偏差的三觀,我要透過讀書更多、更廣、更深地瞭解這個世界……

這種有用未必是帶來金錢。

而且,相對於讀書,如果不讀書,我又能怎麼辦呢?

過去,沒有孩子時,我大機率會把時間浪費在王者榮耀或者抖音上——

為了一次勝負或者情緒的快感耗費了幾個小時的時間。

而今,我覺得哪怕是把時間投在不是讀書的專案上,只要讓我覺得比那些網際網路的空虛有用就足夠了。

同時,我認為真正的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一直有個觀念,就是:

一段時間只看同一型別的書+尋找共性的東西。

於是,我做了一張投資共性的規則表格——

除了讀書我們還能做什麼?

從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個別觀點存在偏差,但只要數量夠多,我能找到共性的東西為我所用。

這種大資料的使用,如同曾國藩的“打呆仗”。

無他,唯努力使然。

往期精彩回顧

PAST HIGHLIGHTS

《存款有100萬時,你內心什麼感覺?》

《放棄收益200%的AMD,只為豪賭一場蔚來的未來!》

《清倉收益400%的蔚來,買入???》

《揭秘:年化收益率20%以上的投資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