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勸學詩:學習是人生大事

古代的勸學詩:學習是人生大事

古代的勸學詩

勸學 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註釋:

元:本來。

知道:懂得道理。

己運:自己運用。

翻譯:

只有擊打石頭,它才會產生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人也是這樣,只有透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運用,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全詩四句四十個字,寫出學習讀書的重要。說不學習知識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少年還會回來嗎?結句“青春須早為”,熱切地勉勵世人抓住一生最寶貴的時間,在“學”“運”上狠下功夫;“豈能長少年”用冷語對怠惰的人當頭棒喝。熱切也好,冷峻也好,都體現了詩人勸學的一片苦心。

勸學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註釋:

更:古時夜間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為兩小時。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

黑髮: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頭髮白了,這裡指老年。

方:才。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前兩句透過對學習環境描寫來表達年少讀書時應該勤奮,後兩句透過頭髮顏色變化來表達年長時讀書已晚。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

題弟侄書堂 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註釋:

居窮:處於窮困的境地,過著貧困簡樸的生活。

家山:家鄉。自己的家庭祖祖輩輩的居住地。

干戈:幹為防具,戈為武器,均為古代兵器,因此後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後來引申為指戰爭。

修:學習。

禮樂:禮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譯文

雖然處於貧困之中,學習道理卻不能有窮盡,儘管外面已經戰亂紛紛,可我們還是要與平時一樣認真修習。故鄉雖然身在戰爭之中,可是弟侄還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年輕時候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鬆自己的努力。

全詩前句諄諄教誨,年輕時不要怕經歷辛苦磨難,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事業打下基礎;後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說明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道理。

書院 劉過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註釋:

力學:努力學習。

爾:你。

但:只,只要。

會:一定。

歲稔:指年成豐熟。

譯文:

努力學習就像是用力氣去耕田,勤勞、懶惰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只要你的書讀了很多,終究會有像種莊稼年成豐收一樣熟讀、理解的那一天。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註釋:

覺:睡醒。

譯文:

青春的時光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

此詩的前兩句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們;後兩句是含蓄而形象地寫出光陰似箭、時不我待的感受。

勤學 汪洙

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註釋:

螢窗:晉人車胤以囊盛螢,用螢火照書夜讀。後因以“螢窗”形容勤學苦讀。亦借指讀書之所。

三冬:冬季的三個月。指孟冬(陰曆十月)、仲冬(陰曆十一月)、季冬(陰曆十二月)。也可以指三年。本文指三年,多年。

譯文:

學問是需要從勤奮努力中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讀盡萬卷詩書,學富五車。讀書多年,發憤努力,到如今學問就足夠有用了,那時候誰還能夠笑話你胸無點墨,肚中空空,沒有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