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努力卻混得不好?別灰心,用不著懷疑人生

備受大眾矚目的世界盃預選賽又準備開始了,中國隊已經進入了12強,在李鐵的帶領下,能收穫到什麼樣的結果呢,會不會給球迷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你很努力卻混得不好?別灰心,用不著懷疑人生

在沒有開賽之前,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可以確定的,無非都是兩種結果:要麼就是出線了,然後球迷們都把李鐵捧上天,不論他如何帶團隊,都是英明的決策;要麼就是遺憾地出局,球迷們就李鐵踩到腳底,吐槽他所有的決策都是爛招。

在這之前,國足的主教練已經換過N輪了,每一個主教練“下課”的時候,都會被球迷們吐槽他“錯誤的決策”。不過問題來了,所有的足球教練都會不約而同地做出錯誤的決策嗎?我們往深層一點思考,

為什麼說他們決策錯誤?就是因為得到了糟糕的結果

1 “以結果為導向”這是病,得治!

有史以來,我們看一個人混得好不好,往往都會很關心他“到底做對了什麼”。同樣是出來創業,張三做到了上市,而李四還在生存的邊緣苦苦掙扎,那麼他們倆誰做了正確的決策呢?這還用說嗎,當然是張三的英明決策啊!

先不急著下結論,我們覆盤一下他們倆創業的過程,李四每天都起早貪黑,勤勤懇懇地打磨產品,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犯下大的錯誤;張三每天都睡到自然醒,然後才到店裡,跟同事們打打牙祭,這樣渾渾噩噩就度過了一天。不同的是,張三家裡有礦,他父親為了某些目的,就把他的這個公司搞上市。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能不能說勤勤懇懇打磨產品,這是錯誤的決策,而每天懶懶的躺平,就是一個正確的決策?但是,這是以結果為導向告訴你的答案啊。所以說,“以結果為導向”這是一種病,得治!

曾經有一個漫畫,作為給我們勵志的心靈雞湯:漫畫裡邊的人在挖井,但他每個井挖到一半,差一點點就可以挖到水了,但他放棄了,繼續在別的地方挖。就這麼折騰幾回,一滴水都沒有挖到,然後就抱怨說“這裡沒水……”然後,心靈雞湯的締造者,對此就有說不完的話了,比如“只要再堅持一點,就會看到希望了”。

你很努力卻混得不好?別灰心,用不著懷疑人生

按照這個思路,咱們來分析,如果這個人幸運地挖到了水,當然版本就不一樣了,會變成:“在不懈地堅持下,終於得到了回報,汗水沒有白流……”正因為他挖了這麼多口井,一滴水都沒挖到,所以我們就說他決策失誤,因為沒有堅持。

你確定他挖不到水,是因為做了“放棄”的決定嗎?

我們躬身入局,

把自己代入那個角色,真的確定這個地底下有水嗎?誰也無法確定!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設定一個止損點

,比如說10米,只要是挖井超過了10米,就放棄這個地方。要是10米以內挖到水,那當然是皆大歡喜。遺憾的是,在這個漫畫中,地下水的位置是在12米左右,那他

挖到10米沒有水,就只能說明是運氣不好,認命了。

“以結果為導向”給我們帶來什麼危害呢?首先,就是讓我們過於執著於結果,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比如說,挖井的事情,都已經挖到10米了,為什麼不堅持一下,繼續挖下去呢?萬一這是個沙漠,哪怕挖到100米都沒有水,你還傻傻堅持嗎?這

會讓我們忘記“及時止損”

。其次,

會激發我們僥倖的心理

,比如我們看到比爾蓋茨大學沒有畢業出來創業成功了,那我為什麼還這麼認真讀大學啊?這樣的想法,要不得。

2 生活是撲克,不是象棋

玩過象棋的都知道,你跟對手走的每一步,都是透明的,你知道對方怎麼走,對方也看得到你的棋子。為什麼阿爾法狗下象棋能夠贏了人類呢?就是透過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把人走的每一步,都編寫到知識庫裡邊。所以說,想要在象棋中,找到妥妥的獲勝方式,理論上是有可能的。

那麼,打撲克跟下象棋是一樣的嗎?博弈論之父,馮諾依曼告訴我們,象棋跟撲克,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在象棋中,雙方都可以看到自己和對方有什麼牌,我們只需要把對方可能走的步驟考慮周全;而在撲克中,我們能夠拿到什麼牌,對方有什麼牌,還有對方的心理怎麼樣,一切都是未知的因素,只能靠猜。

我們不但要學會虛張聲勢、爾虞我詐,更要學會掂量,敵方到底是怎麼看待自己的。

你很努力卻混得不好?別灰心,用不著懷疑人生

在打撲克的過程中,資訊是不完整的,我們是無法透過學習過往的決策,來確定下一步怎麼走。同時,我們要做一個決定,往往也沒有太多的思考時間,就要倉促下決定。哪怕有足夠的時間,也未必能夠真正考慮周全,所以真的太難了。

還有更扎心的是,我們有時候會幸運地贏了牌。誒,這不是好事嗎,為什麼會扎心呢?因為贏了,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一個天才啊。比如說,你跟別人在單挑,沒想到對方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了,你就一不小心答應了。這能說明你的武功高強嗎?但往往很多人都會因此矇蔽了雙眼。到下一次再跟其他人單挑時,就敗下陣了。

與此相反的,如果你努力工作,給公司創造了不少的業績,但是領導並沒有提拔你,那能夠說明是你不應該努力工作,正確的決策應該是“躺平”嗎?也不一定。或許,現在還沒到這個恰當的時間點。總之,認真工作,比別人稍微努力一點點,這個準不會有錯的,至於能否得到提拔,這個隨緣吧。

3 承認“我不確定”,沒什麼大不了

著名的小說家和電影劇本作家威廉。高德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記者問他:“您在劇本創作這個領域,還有什麼夢想呢?”他回答道:“

我不想成為一名‘學’者,而是想要成為一名‘知’者。

”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其實,在我們的認知中,真正“已知”的只佔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大多數都是“未知”的。

但是,在我們的觀念裡,往往覺得說“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確定”是丟人的,甚至遇到真的不知道的東西,就會不懂裝懂。從前面的描述我們就知道,不論結果如何,長遠來看都是有害的。

作為一個合格的決策者,我們要懂得坦然接受不確定性,學會與“未知”和平共處。

你也許會說,承認“不確定”,就是認為“既然這個東西都不確定了,那就躺平,聽天由命好了”,真的是如此嗎?沒這麼簡單。我們承認不確定,主要是要搞清楚,哪方面我們是可控的,哪方面是稍微努力一把能爭取的。就比如說,我們要追一個女神,最終能否得到她的芳心,這個就是不確定的。但是,我們想辦法獲取她的愛好,知道她喜歡什麼,然後就投其所好;同時,我們也要保持平常心,做了這些努力,未必能百分百成功,只是說提升成功的機率。哪怕最終沒有達到目的,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並不是你的方式有問題,或許是對方“眼瞎”了呢?

在電視劇《我是真的愛你》中,劉濤扮演的蕭嫣是一個工作狂,拼到可以不生孩子,一心為了事業,而她的對手陳嬌蕊,在中途結婚生孩子後迴歸職場,這時已經比蕭嫣落後一大截了,但她依然很拼。公司準備在她們倆中提拔一個人,蕭嫣有76%的機率獲勝,而陳嬌蕊只有24%的機率。同事們都紛紛預測,蕭嫣升遷的。然而,最終結果卻是陳嬌蕊升遷了!我們能說,大家都預測錯了嗎?大家預測陳嬌蕊有24%的勝率,而不是零,還是有機會發生的。只不過,這是機率相對低的事情發生了而已。

你很努力卻混得不好?別灰心,用不著懷疑人生

當結果跟我們的預期相差甚遠的時候,就要懷疑自己的決策有問題嗎?當我們以發生的機率作為依據做出決定,卻得到相反的結果時,

並不意味為我們是錯誤的

,只能說明

可預期的未來中,發生了不可控制的意外

。所以,

我們要避免說這些句子,比如“我早就知道會這樣”“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一切決策都是對未來的賭注,單次的結果並不能武斷地作為衡量決策正確與否的依據,因為再好的決策,也會受到運氣、資訊不完整不可控的因素影響,從而產生不甚理想的結果。所以,哪怕你沒有贏,並不等於你決策失誤。

最後的話

既然認識到“以結果為導向”是一種病,那麼應該怎麼治呢?有兩種“食物”一定要戒口,一是“因為結果不好,就感到特別的痛苦”,二是“得到好的結果後嘚瑟”。處方是:

敢於面對“我不確定”,一點都不丟人,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