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明,談談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心”~

中醫藥中的“心”博大精深,跟著這篇文章一起談談“心”。

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遊宦。覺客程勞,年光晚。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愁眼。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芳草連空闊,殘照滿,佳人無訊息,斷雲遠。

這首《迷神引》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抒寫長年宦遊在外的疲憊心態。《迷神引》為柳永自度曲,調名本意即以引曲的形式來歌詠能迷惑心神的詞曲。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主宰人的整個生命活動,被稱為“君主之官”。古代詩詞中也有許多對“心”的描寫,蘊含著深刻的醫學道理。

心主神明

“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道教講究心性修養,佛教有《心經》,儒家有心學。“心”之地位如此崇高,源於其“主神明”。

“筆底有心神自遠,來年多難骨猶存。連章句弗矜佳麗,風雅於今止一痕。”(宋代陳恭《感懷》)中醫的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的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等生命活動和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的功能。《素問》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學書不成不學劍,心術妙解通神明。醫如俯身拾地芥,相如仰面觀天星。”(宋代黃庭堅《贈趙言》)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雖生理功能不同,但都必須在心神的主宰調節下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神馭精氣,並調節血液和津液的執行輸布。精藏於臟腑之中,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所化之氣為臟腑之氣,臟腑之氣推動和調節著臟腑的功能。所以,心神透過協調臟腑精氣達到調控各臟腑功能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透過心臟的泵血作用,迴圈系統周流不息,迴圈功能一旦發生障礙,新陳代謝就不能正常進行,重要臟器就會受到損壞,嚴重時危及生命。

“乍從塵土俯澄泓,瑩徹心神眼倍明。天下淵泉有如此,流清端的自源清。”(宋代袁燮《郊外即事》)中醫將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分藏於五臟。精神活動雖與五臟有關,但都發於心神,以心神為主宰,故稱“心藏神”。中醫強調心對各種精神活動的統領作用,認為心主神明與心主血脈密切相關。脈是神志活動的根本,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內經》曰:“心藏脈,脈舍神”;“血者,神氣也。”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可見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狀。

“殘輝度平野,列岫圍青春。柴門一枝筇,日暮棲心神。”(宋代陳與義《暝色》)心統領精神活動的觀點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如《尚書》:“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禮記》:“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近代以後,雖然腦主思維的觀點被人們普遍接受,但許多地方中仍舊沿用“心”的概念,如唯心主義、心理活動、心理學、心智、身心疾病等,用“心”指代思維活動。

“貪慾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走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能保此身。”(宋代真德秀《衛生歌》)中醫雖然認為心主神明,但並不否認腦對精神活動的主宰作用。《靈樞》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兩精相搏謂之神。”《本草綱目》載:“腦為元神之府。”《醫學衷中參西錄》進一步闡述:“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於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於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同時將精神活動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分藏於五臟,看似矛盾,實則是站在整體的角度,更加註重多種因素對思維的影響。

心主血脈

“驅車上金臺,卿相去如織。逐日未化鄧,心血自撞激。”(宋代王奕《和徐中丞》)心主血,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執行,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的作用。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心陽激發心的搏動,心陰抑制心的搏動。心氣充沛,心陰和心陽協調,則心臟搏動有力,頻率適中,節律均勻,血液正常分佈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明代戚繼光《望闕臺》)心生血,是指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須經心火(即心陽)的“化赤”作用,才能化為血液。在心臟的推動下,血液流經消化系統,將營養物質帶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全身各組織器官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終產物,也透過血液流經肺和腎排出。在心臟的推動下,血液往復迴圈,去舊生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中醫的心生血,更具有哲學意味。

“古井碧沉沉,分明見百尋。味甘傳邑內,脈冷應山心。”(唐代任翻《葛仙井》)心主血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維持脈道通利的作用。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則心胸舒暢,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質淡紅,脈和緩有力。脈象的形成,還與宗氣和其他臟腑有關,中醫師透過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來探測脈象,藉此瞭解病情、辨別病證,是為脈診。

心形肖蓮

“新戒珠從衣裡得,初心蓮向火中生。道場夜半香花冷,猶在燈前禮佛名。”(白居易《吹笙內人出家》)西醫習慣用拳頭、桃子形容心臟的形狀,而中醫則將心臟比喻為含苞未放的蓮花。張景嶽《類經圖翼·經絡》說:“心象尖圓,形如蓮蕊。”李梃《醫學入門》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心臟的大小接近於拳頭,和桃子、未開的蓮花均有幾分相似,而用蓮花形容心臟則更有美學和哲學意味。蓮為花中君子,心為君主之官,同氣相求,這個比喻恰如其分。此外,蓮子還有養心作用。

“荷花悅色面生光,藕可清煩入骨涼。蒂治頭風雷不震,須除發白鬢無蒼。飯升胃氣須同葉,酒下胎衣必共房。節用數枝瘀血止,清心蓮子石經霜。”(清代趙瑾叔《蓮》)蓮子性味甘平,入心、腎經,能養心益腎,交通心腎而寧心安神。李時珍說:“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

養生先養心

心主神明,主宰一身,養生講究神形共養、身心和諧。故宮中有養心殿,詩詞中有眾多養心詩。

“嗇語養氣海,嗇食養脾土。嗇慮養心神,嗇勞養筋膂。”(宋代戴表元《餘居之西偏有小室名嗇庵詩以識之》)心為神明之主,五志過極,均可損傷心神,故詩人減少思慮,培養心神。王炎《和汪誠之韻》:“虛靜能養心,篤實可存誠”,內心虛靜,方能致遠;心無雜念,亦可養心。

“洗竹留新筍,翻書得舊編。誰知養心者,肯與世爭權。”(宋代邵雍《秋懷》)與世無爭,自然內心寧靜,心平氣和,可避免情志損傷,詩人不與人爭權奪利,也是很好的養生方法。劉禹錫說:“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簪殘雪寄林亭,手把黃庭兩卷經。琴調養心安淡泊,爐香挽夢上青冥。”(陸游《道室即事》)淡泊明志,可使心地洞明,心寬體健。陸游透過調琴讀書來保持一顆淡泊的心。葉茵《壽水竹弟》:“養心淡泊千詩稿,種德蕃滋九畹蘭。”透過寫詩養花來保持一顆淡泊的心。

“勸君自求己,何用頻齟齬。還家樂詩書,養心益堅固。”(宋代蘇頌《送鄭無忌南歸》)心血、心氣充沛,心陰、心陽協調,是產生喜樂情緒的基礎。反過來,喜樂愉悅的情緒可使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有利於心主血脈的功能。詩人透過讀書獲得快樂,養心固體。

“養心功用在還嬰,肯使秋毫有妄情?二寸藤冠狂道士,一編蠹簡老書生。”(陸游《道室述懷》)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富有朝氣,內心澄澈無掛礙,則不易被七情所傷。

“心清萬里明,可杜倖時窺。寡慾善養心,軒鑑照魅魑。”(宋代許月卿《送碧梧入府》)清心寡慾,清靜無為,自然內心平靜,波瀾不驚,歲月靜好。明代魯山泰公《春有冬》亦曰:“若知養心術,無慾乃良策。”

“袞衣日月炳當軒,光逮芻蕘採眾言。內外修攘明治體,憂勤終始養心源。”(宋代徐元傑《甲辰恭和御製》)心為火髒,陽氣最盛,適度的憂勞可激發心陽,保持心臟活力。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今人醫在手,手濫藥不神。我願天地爐,多銜扁鵲身。遍行君臣藥,先從凍餒均。自然六合內,少聞貧病人。”(唐代蘇拯《醫人》)古詩詞中的“心”曲徑通幽,中醫藥中的“心”博大精深,二者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編輯:王迪

稽核:朱蕗鋆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sdzyw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