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駐村”:那些人那些事

在脫貧攻堅期間,奮戰在扶貧一線的駐村幹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脫貧攻堅告捷,鄉村振興接力,“駐村”仍將是階段性工作的有力抓手。半月談記者多年蹲點調研駐村工作發現,對駐村工作來說,既有現實困境,又潛藏形式主義弊病,真正做好駐村工作絕非易事。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 中央要求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在這種背景下,亟須對“駐村”這一工作形式進行復盤,在新階段重新定義“駐”的邏輯,明確並完善相應的配套體制、激勵機制,讓廣大駐村幹部全身心投入鄉村振興。

覆盤“駐村”:那些人那些事

駐村幹部與農民一起檢視作物長勢 張楠 攝

那些“尬事”

數年間,不少駐村幹部從“初來乍到”到“駐村能手”,用沾滿泥土的腳印,為脫貧攻堅作出生動註腳。但也有少數基層幹部心懷“過客心理”,雖佔比不多卻發人深省。

場景一:這到底是誰的床?

在某駐村隊辦公室,放置了兩張單人床,A床鋪蓋齊全,B床只有床墊沒有床單,且兩床用品都比較新,沒有太多居住痕跡。當記者分別詢問兩位駐村幹部所住床位時,兩人竟指向了同一張床,發現不對勁後連忙改口稱“我們有時換著床睡”,場面十分尷尬。這是記者夜間突訪距離縣城10分鐘車程的一個村子時遇到的場景。

場景二:常住的臥室卻找不到燈的開關。

某通訊企業員工牛傑(化名)是一山區脫貧村的駐村幹部。採訪中記者提出瞭解牛傑的居住環境時,他說由於村裡條件有限,他們住在離村約2公里的鄉政府。

為了進一步確認,記者和縣裡扶貧幹部前往鄉政府,並提議讓牛傑帶領檢視居住地。“帶看”過程並不順暢。在一位扶貧幹部的“引路”下,牛傑進入一間臥室,然而連燈的開關在哪裡都找不到,他稱自己幾個月前住過這裡,現在不熟悉了。他又稱最近住在鄉里的農家賓館,隨後記者發現該賓館並未營業,先前看過的臥室也被證實是鄉政府幹部的休息室。

經過一番“鬧劇”,該扶貧幹部最終向記者“攤牌”:他接班後,村子已經脫貧了,個人存在思想鬆動,沒能安心駐村開展幫扶工作。

場景三:躲在電腦屏幕後“忙補課”的第一書記。

在一次跟隨督查組暗訪調研中,記者來到中部一脫貧摘帽村,當時只有第一書記王志剛(化名)在村裡。他是當地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當暗訪組詢問村裡的脫貧情況時,基本上都是由鄉里的工作人員介紹,而王志剛坐在角落不言語,只是躲在電腦屏幕後面翻閱資料。大約半小時後,擔任隊長的劉國強(化名)來到駐村工作隊辦公室。一進門,王志剛向暗訪組介紹“這是我們局裡的人事股股長,經常來村裡下鄉”,暗訪組詢問“是常來下鄉?不是常駐村嗎?”後,劉國強回答“是經常下鄉,以這兒為主”,王志剛又馬上改口“是常駐,不過局裡人手緊張,中間也會回去開會什麼的”。

當地在給督察組的反饋材料中寫道:王志剛同志在接受暗訪時,由於思想緊張,不能很全面地對村情及個別情況、資料做到“一口清”。鄉黨委立即對王志剛進行了專題培訓和教育,提出了工作要求,包括進一步走村入戶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嚴格執行“五天四夜”工作制等。

改變現實困境

——“兩頭跑”“兩頭忙”,駐村效果打折扣。

一位曾在某國家級貧困縣擔任駐村隊員的基層幹部告訴記者,對於規定的“全脫產”駐村他們都很清楚,但是一些基層單位的確人手不夠。他是該縣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由於縣裡宣傳活動多、任務重、人員有限,自己不得不“兩頭跑”。

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駐村隊相比,自己離原單位更近,往返村裡相對方便,客觀上為“兼職”提供了條件。但是“兩頭跑”“兩頭忙”的狀態也很容易導致沉不下心來,影響駐村幫扶效果。

受訪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村民們白天干活,村裡沒有人,村裡經常會選擇晚上開會,如果駐村幹部不住村裡,就參加不了村裡的會議。記者調研發現,過去幾年,脫貧產業發展好的農村,都是駐村幹部常年蹲在村裡,和村民琢磨脫貧致富產業,才取得好的效果。

——避免打卡填表“栽盆景”。

打卡出勤成為很多地方考核駐村幹部的重要手段。不過,記者在一次採訪中偶然發現,某駐村工作隊的簽到表上,4位駐村幹部竟然出現3種簽到“格式”。當時是某月7日傍晚,其中兩名隊員當天沒有簽到,另一名隊員4日到7日連續4天未簽到,而隊長居然直接在8號“提前簽到”。該駐村隊長馬上解釋說“剛才談事談得比較晚,順手把第二天的簽了”,隨後坦言“最近上級檢查比較多,不敢隨便請假,但第二天有點事,擔心趕不過來”。

“既不能兩頭跑來跑去,也不能僅僅住在村裡。”受訪的某省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脫貧攻堅實踐看,天天待在村裡卻不做實事,並不能真扶貧,人到心更要到,要了解當地情況,和村幹部一起想辦法。這位負責人表示,在考察干部駐村成效方面,一定要看實際效果,避免出現打卡填表“栽盆景”的形式主義問題。

——“年輕幹部不願來,年齡大的多次進駐”。

58歲的郭峰(化名)所在的單位,過去20多年間堅持在黃土高原一山區縣定點扶貧,而郭峰已經5次來到當地幫扶,駐村經歷也有3次。他坦言,這場扶貧“馬拉松”使當地面貌煥然一新,但也確實存在“年輕幹部不願來,年齡大的多次進駐”問題。一位縣水利部門負責人也表示,考慮到單位人手緊張,每次只能派出年齡偏大的職工。

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要求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多地鄉村振興局有關人員表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需要駐村幹部在瞭解村情基礎上,盤活現有資源,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針對部分地方縣級單位派出壓力大的問題,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最佳化派駐比例。中部某省鄉村振興局駐村幫扶處處長介紹說,在以往的駐村幫扶工作中,縣級單位相對任務重、壓力大,基於這個原因,今年該省調整了派駐幹部的比例。“省市兩級派駐比例由過去的30%增加到50%,相應地,縣級派駐比例從70%減少到50%。”最佳化派駐幹部比例後,一方面可以減少甚至杜絕幹部“兩頭跑”“兼職”情況,另一方面也能給被幫扶鄉村帶來更寬廣的視野、更先進的理念和更豐富的資源。

覆盤“駐村”:那些人那些事

無人機拍攝的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曹家溝村的掃帚草。在駐村工作隊的帶動下,火紅的掃帚草成為村民就業增收的“致富草” 詹彥 攝

不唯“住”,應唯“助”。各地在制定駐村幹部考核辦法時,要與時俱進,在保證基本紀律和考勤的前提下,適時創新方式,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幹部的工作實效和業績上。例如,有的北方省份專門出臺了冬季嚴寒天氣下的關懷措施,在一些取暖條件有限的村子,駐村幹部可以臨時搭夥,就近安排住在鎮上。還有的地方採用定期電話抽查方式,隨機對駐村幹部進行快問快答,並打分評比,省時省力且能起到監督作用。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記者,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是長期戰略,駐村幹部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要更加明確並完善相應的配套體制、激勵機制,讓他們幹得有尊嚴、職業有期盼、生活能穩定。

此外,對於那些不能夠勝任崗位,只是為了“鍍金”走過場,身到心未到的駐村幹部,理應從嚴問責,實行幹部召回等制度。同時,在鄉村振興階段,隨著產業興旺、村民致富,也要建立機制做好警示教育,防止個別駐村幹部成為“蛀”村幹部。

半月談記者:魏飈 王皓 |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