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合葬的陵墓。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東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孝陵開始興建,次年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葬,取名“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馬皇后諡為“孝慈”,故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明孝陵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它的規模巨大,建築雄偉,格局嚴謹。其形制參照唐宋帝王的陵墓而有所增益。

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1、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共呼叫軍力十萬人,歷時二十五年。到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座孝陵都用了30多年時間才完成。

2、整個陵區佔地面積170萬平方米,其中地宮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

由朝陽門(今中山門)到孝陵衛,一直到陵墓穴西北的皇牆有45華里長,南朝時期七十座寺院中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由下馬坊至寶城,全長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

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3、主體結構

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明孝陵的許多建築木結構已不復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恢弘氣派,地下墓室完好如初。

該墓區的建築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神道,由下馬坊至孝陵正門;第二部分為主體部分,由正門至寶城、明樓、崇丘。

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沿著神道依次是: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廟、文臣、欞星門。

穿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了陵園的主體部分。正對獨龍阜的南北向軸線上依次是: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樓等建築。墓室建築均採用中軸線佈置,體現中國傳統建築風格。

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是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根據風水學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是中國建築歷史學會的副會長,他說:“明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遺址的寶頂,縱深2600多米,沿途分佈著30多座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和石雕藝術品,整體佈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的智慧。

神道兩邊分佈的12對石像生和4對石人,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融整體宏大與區域性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石像生總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1對,站臥象1對,站坐駱駝1對,站坐獅子1對。另有望柱一對。全部雕像都是用整塊石頭製成的。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渾厚,質樸,威武,氣度不凡。雕像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了一排威武壯觀的長隊,使皇陵顯得更為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象生是明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明孝陵特殊的形制,開啟了古帝王陵墓新的規範,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第一,整個形狀特別,呈七星形

整個陵區的平面圖,可以看出,呈七星狀。

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第二,神道

明孝陵的開拓性地位體現在它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的神道上。在中國帝王陵中,明孝陵神道石刻,惟一不成直線的,是圍繞著建於三國的孫權墓的梅花山而成的曲形。從衛崗的下馬坊到文武方門的神道大約有2400米長。

並且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享神道的制度。

第三,改方丘為圜形丘

明孝陵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其承唐宋帝陵舊制”依山為陵“,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實現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有機結合的優秀典範。

第四,前朝後寢

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佈局,首次按照宮室佈局確立了”前朝後寢“的三進院落制,開創了墓葬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著此後500多年來明清兩朝二十多座帝陵的建設規制。尤其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

明孝陵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清兩代皇家陵寢都遵循這一規範。故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沒有被成功盜掘過。

原因有三,

第一,設計特殊

1、從山體內部掏空

經勘查,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為堅固的石山。有的皇陵從上到下扒出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而明孝陵則是橫鑿入山,從內挖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龐大,但是非常堅固。如果沒有炸藥,古代的盜墓賊根本沒有辦法從頂部往下打出盜洞。

2、墓道不在正中,令人意外

橫穴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人的唯一通道。為掩人耳目,建造明孝陵的工匠們也是費盡心機。經探測,發現墓道並非人們所想像的正中,而是偏向一邊,這一反常的設計使得很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3、有鵝卵石,功能類似流沙防盜法

考古人員在明孝陵寶頂高聳的封土下面發現了厚厚的一層鵝卵石。石子本應該出現在低窪的山澗裡,為什麼現在卻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們為了方便雨水快速地滲入排水溝,而故意把它埋在地下。這種方法與古代的流沙防盜法相似,盜墓賊挖洞的時候,鵝卵石從四面八方滾下來,把洞填滿。那就是為什麼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發現。

第二,歷史上的機緣

儘管明孝陵採取了三種有效的盜墓措施,但如果遇到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這樣手握重兵、炸藥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好歷史的機緣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儘管明以後南京城戰亂頻仍,但每一個新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保護著明孝陵。

1、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明朝的歷代皇帝,不僅派重兵守衛,每歲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

2、清政府建立以後,透過對明孝陵的保護,有效地消除了抗清思想。康熙乾二帝每次下江南一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碑。

3、南京建立政權後,洪秀全、孫中山等人首先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他們也都積極的保護明孝陵。

三、地理位置重要

明孝陵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內就會知道,這使得盜掘活動無法長久地持續,只能徒勞無功。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明孝陵和其明功臣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12月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 3A級旅遊景區。

照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