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陳:名與名的關聯,生成並且限定意義

象思維(67)名之麗

01

名稱 連綴和配合

荀子的《正名》前面闡述了辯說興起的社會原因,也是外在原因,接下來論述辯說興起的內在原因,從語言機制著手。

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辨。故期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辨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

這是在討論不同的言語形式在何種情況下起作用。如果談論實物談不明白,就要給它取個名字,取了名字還不能明白就要共同約定,約定了還不明白就得解說,解說以後還不明白就需要辯說。所以,約定、取名、解說、辯說,都是正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帝王大業的起點。

鋪陳:名與名的關聯,生成並且限定意義

正名與王業緊密相連。實—命—期—說—辨,採用連珠語式,有很強的推論感,最後到辯,也就是說,辯成為正名的最終形式。採用種種方法,實現正名之後,一聽到名稱就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這就是名稱的作用。《說文》:累,綴得理也。綴者,合箸也。合箸,筷子成雙,兩隻筷子合起來使用,才能夾住菜。合箸得其理,則有條不紊。連綴名稱而組成文章,這是名稱的互相配合。名稱的使用和配合都得當,就可稱為知道名稱。

名之用—麗—知,層層推進。側重形式結構。名稱,是用來把與之相符的實物連綴起來的。言辭,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名稱聯合起來,從而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辯說,就是分析不同實物的名稱,來說明是非的道理。

名—辭—辨說,是對用、麗、知的進一步解釋,側重內容功能。最終又落實到辯說。辯說在正名和辯明是非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格外值得重視的是,累和麗,把名稱連綴和配合,正是漢字蔓延的特點。名稱也好,實物也好;異實之名也好,不異實名也好,恰當地連綴配合,正是語用的功能所在。

02

連綴 揭示關係

期命也者,辨說之用也。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心合於道,說合於心,辭合於說。

鋪陳:名與名的關聯,生成並且限定意義

引自 阿壽微信

約定命名,是供辯說所用的。辨說,是心用象把握道的過程。心,是道的家奴工頭。道,是治國的根本原則。心意符合於道,辯說符合於心意,言辭符合於辯說。名—說—心—道—治,由表及裡說。然後倒過來,道—心—說—辭(名),由裡及表說。與自上而下相符。作為中間環節,辯說之用:合於道。這是辯說的根本原理和終極目的。用短線“—”把幾個名稱連綴起來,相互之間的關係變得一目瞭然,這就是“累和麗”之所用。

漢字之用,安於語境,字與字的連綴,意義產生勾連。名—說—心—道—治,道—心—說—辭(名),兩條蔓草,一倒一順,鋪陳在一起,意義之鏈就自然顯現,幾乎不需要怎麼論證!比如“心合於道,說合於心,辭合於說”,每個句子點明兩者關係,三個句子揭示四者關係,一個道理系列就立起來了。沒有定義,沒有推理,沒有實證,沒有引證,你能說這不是講道理?

03

原則和標準

正名而期,質請而喻,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文,辨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奸,猶引繩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有兼聽之明,而無矜奮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是聖人之辨說也。《詩》曰:“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此之謂也。

鋪陳:名與名的關聯,生成並且限定意義

圖源網路

荀子首先就名稱本身提出了幾條原則。按照約定正確使用名稱,根據類別推論事物而不能相背;要弄清原因辨別不同事物而不過分;驗證實情弄明白,合乎條理聽意見。接著提出了辯說的標準,要像用繩墨來衡量曲直一樣,用正道來辨別奸邪,要讓邪說不擾亂正道,各種謬論沒有地方隱蔽。

然後提出聖人的辯說正規化,明智地全面聽取各家學說,不驕傲自大,有包容各家學說的度量,而沒有自誇美德的神色。他的學說能夠實行,天下就可以歸於正道,他的學說行不通,就講明正道然後自己隱居起來。並引用《詩經》來形容聖人是怎樣的典範。

這一層帶有總結性,由正名出發,名實相符,據此辨異就不會過頭、推類就不會悖亂。重點圍繞辯說講了三個問題,辯說要把原因追問到底;辯說要以正道為標準;辯說要有聖人的風範。引繩作譬,詩經為證。荀子的論證本身也豐富多彩。

04

蔓草連綴的芳草地

鋪陳:名與名的關聯,生成並且限定意義

峨眉山猴子

這一段聚焦於辯說,分析了辯說產生的社會原因,語言原因;研究辯說與道的關係,既要說明道,又要為道服務,並且要以道為標準;辯說要有根據找原因,要兼聽要包容,要有聖人的風範。沿著辯說一條線論述下來,把名與實,心與道等跟正名相關的問題作了系統的說明。觀其論證,既沒有典型案例解析,也沒有理論經典的引用,荀子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闡述道理。若是把拾得的幾條蔓草鋪排在一起,可以看到:

實—命—期—說—辨

名之用—麗—知

名—辭—辨說

名—說—心—道—治

道—心—說—辭(名)

好一片蔓草連綴的芳草地!回頭再來看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荀子是給出了方法論的指引。真正懂得名,是要弄懂兩點,一是名之用,名實相符,這是正名的根本;二是名之麗,累而成文,一個一個的名連綴成文。麗,儷也,兩也,有成對,結伴而行的意思。

荀子講道理,就是把某個名放到與其他名的關聯之中,生成並且限定意義。這個案例的特殊價值在於,自證其說,荀子《正名》文字的實踐證明著自身的主張:連名成麗,累而成文。觀點連著觀點,抽象得令人望而生畏。那一片芳草地是荀子編織出來的一個理論體系,代表著用中國話講道理最基本的論證模式,這就是鋪陳。

鋪陳的意義是怎麼增長的?《觸類而長》將進一步討論。

為您連結

象思維(66)鋪陳

象思維(65)反往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