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踏入東土是如何和儒教“老大哥”處好關係的?

佛教踏入東土,發現一個真理,那就是沒有什麼能夠超越皇權。

而掌握皇權的人倡導的是儒教,儒教提倡的是內聖外王,父子君臣,長幼有別、朋友有信、人倫道德這些基本範疇。

這些自然和佛教的倡導是不同的,佛教說的是人間就是苦海,佛來幫人解脫苦海,去往極樂世界,並且有著一套完整的解脫痛苦的修行方法。這種觀念很容易就和儒家的觀點不相同。

佛教踏入東土是如何和儒教“老大哥”處好關係的?

儒家一聽這個觀點就很不高興,再加上佛門有傳統,見了皇權也不拜,這和儒家的倫理道德很不相同,簡直就是無君無父嘛!想想就讓人生氣。

佛門一看老大哥提出這樣的意見,覺得很有必要解釋一下了,要不然惹的大哥不高興了,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佛門的“高層”自然有能和儒家統治階級高層對上話的人物,慧遠大師就算一個。

慧遠大師出身官宦家庭,俗姓賈,少年時他就讀了很多道家和儒家的學說,對儒家的思想了如指掌,再加上他年輕時的志向就是儒家的內聖外王,如果不是當時的戰亂,烽煙四起,他起了退隱之心,他有可能就是朝廷的重臣。機緣巧合,當他對世事看淡,意欲歸隱山林時,見到了佛教的高人佛圖澄的弟子道安。

佛教踏入東土是如何和儒教“老大哥”處好關係的?

慧遠對儒家和道家的見解,以及和儒家的上層有著密切的交往,在佛教最危險的時候,慧遠將佛家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相互融合,挽救了佛教的幾次危機。

當時東晉的太尉恆玄就拿僧人不跪拜王者的問題要大做文章了,這個文章如果讓他繼續做下去,那佛教很有可能就會遭遇劫難。這時候,佛教領袖慧遠急忙出來調停,並寫了很多文章,給老大哥儒教做了很多解釋,說我們僧人分兩種,一種是在家修行,二是出家修行。在家的信徒就應該遵守儒教的制度,該跪拜就得跪拜,遵守王法。如果是出家修行的人呢,就是得到成佛了,那也是天下的好事,救濟了父母兄弟,也可以達濟天下,這是和儒教的思想是一致的,二者相得益彰,對治理天下很有好處的。這件事在慧遠大師的調和之下,佛門才免於一難,和老大哥儒教繼續攜手前行了。

這件事剛過去,又有鎮南將軍傲慢的對佛門的袒服論表示了不滿,袒服呢就是佛門僧人傳的一種覆肩掩腋衣,看上去很不雅觀,我們不是有一個成語叫袒胸露乳嘛!鎮南將軍就是覺得這種穿衣很怪異,就和我們今天見到青少年把頭髮染成綠色差不多。對於這件事慧遠大師溫和的解釋說,只要實行儒家的仁愛和佛家的慈悲,這個世間就是齊同而沒有優劣吉凶的區別了。好在慧遠的上層人脈也比較廣,這件事後來就不了了之,給佛門又免去了一難。

佛教踏入東土是如何和儒教“老大哥”處好關係的?

為了讓佛教和儒教更好的融合,慧遠最大的成就不僅僅是創立了淨土宗,而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知識,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匯貫通,最後彙集成佛家的思想,提出了中國特色的佛學思想,也就是神不滅與三報論,為佛教的輪迴報應說提供了理論依據,並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形勢發展,佛教得以傳播開來。

慧遠之後,也出現了很多和儒教打交道的高僧,他們和儒家走的很近,特別是法藏就有這個能耐,不但在武則天時期佛教得以興盛,成為國教,即使武則天去世了,他也和下一任皇帝走的很近。

佛教踏入東土是如何和儒教“老大哥”處好關係的?

當然,反對佛教的儒家高人也有很多,比如知名歷史人物韓愈先生就看不慣佛教,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論佛骨表》,這篇文章對佛教是一同狠批,惹的當時信佛的皇帝唐憲宗很不高興,直接將韓愈給貶到了潮州。雖然憲宗沒有采納,但這篇文章的威力非常強大,20年後,唐武宗繼位,就採納了滅佛的措施。佛教從武宗時期開始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過往日的盛況。在以後,佛教總是小心翼翼,找到佛教和儒教的類似的地方,宣揚佛儒合一,逐漸的佛教也融入到東方文化之中,成為東方文化的一部分,漸漸被人接受,流傳至今。歷史也留下了佛教信徒們鮮活的面容和孜孜不倦的奮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