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四月份聽說

澳門金坂

(Shinji by Kanesaka)要結業,大吃一驚。去年年底在米其林頒獎典禮上還向主廚

大隅達

(大隅達,1982- )道賀,幾個月後餐廳竟然執笠。雖然在這之前就聽聞金坂要調整分店佈局,但沒想到澳門店是第一家關門的。

我去澳門多是吃中餐,因此每次都搭配一頓金坂的午餐,以為調劑。幾番來往與餐廳熟稔,也曾想動筆,竟久未成文。如今人去樓空,且做遺事記一篇以資懷念。

鮨かねさか

(Sushi Kanesaka,金坂)似乎成了新時代的

久兵衛

(Kyube)般的壽司培訓學校,很多活躍於當今壽司舞臺上的中青年廚師都有金坂門下修業的背景。即便盛名如

鮨さいとう

(Sushi Saito)也抹不去當年

鮨かねさか赤坂分店

的前世姻緣。而創始人

金坂真次

(1972- )不僅培訓新人有一套,生意亦做得如火如荼。徒弟出去開的店多數都有他的投資,而且他的副牌Shinji從

新加坡

開始就成為了東京現代壽司名店征戰海外市場的典範——不僅食客口碑不錯,米其林也逢店必給星。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金坂真次,圖片來自官網

2015年2月,金坂與

新濠

合作在澳門新濠天地開設了大中華區首家分店,店名沿用

Shinji by Kanesaka

。雖然香港各個層次的壽司店多如牛毛,但東京名店在澳門開分店自然還是吸引了不少食客過海去品嚐。有朋友說,澳門金坂水準不錯,在港澳之中亦算頭批次的壽司店了。坐快船去澳門一小時足夠,是週末短途旅行的好去處。但本人慵懶,來了香港幾年後才第一次去澳門,也正是那次澳門之行讓金坂成了我在澳門吃壽司的唯一選擇。

當時,週末兩日行程匆匆,除了

8餐廳

外並未預訂其他。那日吃完晚餐,閒來無事便去賭場試試手氣。沒想到新手運氣不錯,瞎貓碰死老鼠般玩百家樂贏了些錢,於是臨時起意次日午餐去金坂。澳門的餐廳多數不難訂,賭徒遊客對餐食似乎沒太大追求,這裡的高階餐廳多為賭場的副產品,是大博彩集團吸引遊客的萬千手段之一。

那時候澳門金坂開業才9個月左右,一切都是嶄新的。店面坐落在新濠天地一樓的一個角落裡,天頂大開,像是個臨時搭起的舞臺,似乎預示了餐廳的不長久。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當日午餐滿席,由於臨時預約,沒有被安排在主廚負責的區域。給我們捏壽司的是個年輕小哥,卻也氣定神閒,手法嫻熟。餐廳吧檯寬敞,可以舒舒服服坐上12個人,如果按照日本間距則十六七人亦不為過。據說賭場客人不喜座位過於擁擠,因此設計時將吧檯打造得較為寬大。全場滿員時,一般有三位壽司師傅同時操作,每人負責四個客人。這樣的廚師客人比亦是壽司餐廳中少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座位較為分散,主廚一人負責的話估計要全場跑來跑去。

後來和給我們捏的小師傅聊開了,得知他叫

宇土智

,與我同齡;

千葉縣

人,師父金坂真次的老鄉,跟著金坂已近十年,來澳門後作為三廚開始為客人捏壽司。

大部分的日本壽司名店都是全席由大師傅捏製。偶有分主廚和二番手(副廚)兩個區域(或兩個吧檯)的餐廳,食客總難克服主廚情結,覺得被二番手服務就好像沒來過這家餐廳一般。這樣的心態人人都有,尤其對於美食遊客更添遺憾之情,但從實際效果而言大可不必如此糾結。決定壽司好吃與否的關鍵因素是食材和準備工作,捏製技術只要在一個水準上對於口感和味道的影響並不是根本性的。有些名店甚至二番手都已成了明星廚師,譬如鮨さいとう本店的二番手

橋場俊治

(橋場俊治)。當然有些店據說主副吧檯食材都有區別,那就另當別論了。

說來慚愧,日本雖然去得頻繁,卻從未去過金坂本店。我雖常住在皇宮酒店,連酒店裡的金坂分店都未曾光顧過。想來東京名店如雲,每次行色匆匆,也就沒有留時間給金坂了。關於金坂系的印象多來自於澳門的分店以及諸如

すし家

(Sushiya)這樣的金坂系名店;鮨さいとう雖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基本框架亦近似。於我而言,金坂系最大的特點是溫和平衡,是一種人人都可以欣賞的壽司風格。因此金坂系的店即便不是大熱話題,多數都有穩定的受眾。

澳門金坂的醋飯保持了本店特點,僅用

橫井釀造

(橫井醸造)的

赤醋

沖繩海鹽

進行調味,味道平衡溫和,色澤亦較淺。不過用的米則和本店不同,剛開業時選用了和本店一樣的

越光米

(品種為ブレイド),但由於澳門氣候潮溼,室內又常年開著冷氣,這款米未能發揮出應有的特點。主廚大隅達經過幾番對比,為澳門店選了

山形縣

つや姫

(Tsuyahime)米。米在運到澳門後才進行精米處理,並且只去除糠的部分。洗米的過程亦有講究,僅用手攪動水面,用水流產生的推力去清洗米粒。之後浸泡一日,再用

鹿兒島溫泉水

烹製。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鱒魚籽(いくら),可以清晰看到壽司飯的狀態

每次席間聽到板前師傅叫“請拿醋飯出來”(舎利ください)時總以為是桶裡的醋飯用完了,仔細一看明明桶裡還有醋飯。原來補充醋飯並不一定是因為本批次用完了,而可能是不同食材需要的醋飯溫度不同,或者上一批次的醋飯超過了兩個小時,便棄用了。一些油脂豐富或較軟身的食材常搭配溫度稍高於體溫的醋飯,而銀皮魚之類則用溫度低一些的。除了隨時根據現場情況要求增添醋飯外,飯桶下面還有裝著35攝氏度的溫水的隔層以保持米飯的合理溫度。

和宇土智師傅熟了後,便一直是他為我們捏製壽司。澳門金坂的幾位板前都會點英語,主廚大隅達曾經在新加坡金坂工作過。食客和他們溝通起來並不困難,而宇土智的英語是三位板前裡最好的,和我聊得也投緣。他店休的時候偶爾來香港遊玩,我和他還去過本地壽司名店

鮨まさたか

(Sushi Masataka,當時還叫鮨魯山)和

留家廚房

金坂系的師傅捏製壽司時,先將醋飯在手中滾動成型,這一手法可令空氣進入米粒之間,因此捏好的壽司放在盤上時有非常明顯的下沉效果。有些食客常驚歎

齋藤孝司

(齋藤孝司,1972- )師傅的壽司有下沉效果,殊不知金坂系壽司基本都如此,不知有何可驚歎的?宇土智捏的壽司除了下沉效果明顯外,造型亦非常飽滿好看,從側面看是弧度自然的扇形。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霜降り(金槍魚霜降)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秋刀魚

光顧一年後,卻驚聞宇土智決定辭職。他覺得自己雖然修業十年,但在刀工上缺少天分,很難成為頂尖的壽司師傅,於是決定先放空自己,想一下後面的路怎麼走。2016年9月11日我最後一次品嚐宇土智師傅捏製的壽司,轉眼已是四年前了。

後來他回到老家千葉縣,幫著家裡幹活。我去東京遊玩時,還和他一起探訪了天婦羅名店

深町

(深町)。再後來他去歐洲遊玩了一圈,最後落腳在

曼谷

,擔任了一家連鎖日本料理的集團主廚,還在那裡尋獲了愛情,也算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人生的道路總是需要自己去摸索,正如金坂真次當年的理想是成為頂尖的棒球運動員,後來發現天賦不及他人,在17歲那年轉而開始學習料理,最後也做出了一番事業。

去年我在曼谷慶生,還約了宇土智師傅一起去了

痣姐

(Jay Fai)吃夜宵。雖不敢自比

李白

朝衡

,但這也算是一段因食交友的跨國友誼了。

宇土智之外還有一位副廚,是澳門金坂的二番手,叫

藤本健一

(藤本健一)。我雖拜訪澳門金坂多次,但從未品嚐過他的手藝。平日裡他性情活潑,雖然不服務我們這一邊,也偶爾轉過來聊幾句,因此也算認識了。他少時學的是發藝,後來轉投金坂門下學江戶前壽司,在金坂摸爬滾打十年做到了板前。後來鮨さいとう要開香港分店,他從金坂辭職,投入了齋藤門下。

我第一次品嚐他捏製的壽司正是在鮨さいとう香港分店開幕當天。那日香港

四季酒店

45樓好不熱鬧,兩個吧檯滿滿坐了16人,齋藤師傅每邊負責一半的握壽司,另一半由香港店主廚

小林郁哉

(小林郁哉,已回東京)及副廚藤本健一負責。許久不見,藤本依然記得我,還是招牌式的誇張表情和笑聲,不過齋藤師傅在場,就不便提及金坂往事了。後來也去他的副吧檯吃過,握壽司的手法是嫻熟的,畢竟他比年輕主廚小林資歷更深。但他那照壽司一般的表演方式於我而言有些過了頭……想起澳門金坂時,只要有客人生日,廚師們便會戴著奧特曼面具為客人慶生,想必這表演慾望也是在那時候被激發的。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後排左一為藤本師傅

在宇土智師傅和藤本師傅相繼離開澳門金坂後,我便成了主廚大隅達的熟客。每次去澳門必有一頓午餐是去金坂。在澳門工作久了,大隅達主廚放棄了許多對食客禮儀的執念,但在工作時依舊是一絲不苟,至少每一次我的體驗都是穩定而高水準的。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櫻花木燻黃帶擬鰺(縞鰺)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水針魚(サヨリ)

大隅達是東京人,他不僅師承金坂,還曾跟隨齋藤孝司在金坂赤坂店工作近四年,後來齋藤獨立,他回到了金坂本店。除了跟隨金坂修業外,他還有短暫的

さわ田

修業經歷。而さわ田和金坂是風格極不相同的兩家店,無論從醋飯還是題材的選擇上,兩位大將的風格幾乎毫無共同點可言。也許正是這樣的反差經歷,讓大隅達對壽司的理解更為深刻。有一次他小聲說自己最喜歡

杉田孝明

(杉田孝明,1973- ,

日本橋蠣殻町 すぎた

/Sugita主廚)大將的壽司,以前在東京的時候每個月都要去拜訪學習。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鯖棒壽司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春子鯛棒壽司

看來手法成熟是因為海納百川、融會貫通啊!他坦言雖然

玉子燒

的方子是按照本店來的,但自己做了些細微的改良,令金坂系本已空氣感十足的慕斯玉子燒變得更為柔糯細膩。最後一次拜訪時一道油

炸胡麻豆腐

,外皮炸酥,裡面則綿軟化漿。除了胡麻豆腐自身的香氣外,還加入了蘿蔔粒增加味道和口感的層次,吃到後來突然想到這不是日本版的戈渣嗎?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玉子焼き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炸胡麻豆腐

顯然金坂給了徒弟不少的創作空間,主要體現在酒餚上。除了傳統的一些酒餚,譬如時令刺身、跟隨季節轉變的烤魚、蒸鮑魚、煮八爪魚、鮟鱇魚肝和各色蟹肉(日本毛蟹及松葉蟹,視乎季節)外,還有些本店少見的品類。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常見的傳統季節酒餚

譬如可愛的

招財貓鮟鱇魚肝最中餅

毛蟹肉

鱈魚白子

炸成的

可樂餅

(クロケット/croquette)、

馬糞海膽蕎麥麵

(不禁讓人想起了

すし喜邑

)和

銀魚

(白魚)

雞蛋筍鍋

等等。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招財貓鮟鱇魚肝最中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毛蟹鱈魚白子可樂餅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馬糞海膽蕎麥麵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銀魚雞蛋筍鍋

正如我之前所言,金坂的特點是溫和平衡,在食材的選擇上亦有這方面的考量。如今2-2。5萬日元晚餐檔的壽司名店多數是出彩在食材處理和平衡度的把握上,要吃頂級食材在這個價位幾無可能。每家店的價值取向不同,自然在成本分配和定價上有取捨,而金坂系便是平衡派的代表之一。

譬如澳門金坂的鮪魚供貨商是做貝類比較出名的

內藤

,而非諸如

やま幸

(Yamayuki)和

石司

(Ishiji)之類的著名金槍魚中盤商。在澳門金坂也不會見到廚師們拿出海膽的拍賣號牌炫耀排名,但所有食材的選擇和處理都恰到好處,讓人吃得舒服。即便追加也不會造成天價賬單,不似有些香港名店一個海膽軍艦可能已經盛惠500港幣以上了。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我在Instagram上更新的速度總是跟不上吃飯的步伐,才發到2018年12月份去澳門的照片時,金坂已經結業數月了。於是連忙把所有金坂的照片發完,去年8月24日的午餐成了我最後一次的澳門金坂之行。我在照片描述裡表達了對澳門金坂的懷念,活潑的大隅達師傅還在我的照片下面留言說“我還活著呢”。

他回到了東京金坂本店,不知道下一步的安排是什麼,說不定某一天就獨立開店了。其他兩位師傅也各自找到了人生和事業的道路,澳門金坂似乎也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只不過食客在澳門憋得慌想吃壽司時就不知道該去哪裡了。

我常以為餐廳是一時一地的產物,而飲食觀念亦是隨著時代潮流而變遷的。因此如有想去的餐廳,一定要趁著當下,不然等到餐廳成了遺蹟,連回憶的資本都還沒有就更加追悔莫及了 。

澳門|金坂遺事|Shinji by Kanesaka Macao

結束了,喝椀味增湯

2020年9月8日/10月10-11日 於香港

最後一次拜訪於2019年8月24日 午餐

基本資訊

地點:已結業

電話:已結業

類別:日本料理/壽司

人均:午餐1500MOP+/晚餐2500MOP+

日常更新: IG mrchichi1988

微博 吃吃君喲

小紅書 吃吃君

讀者群:

請加服務號

woshichichijun

(我是吃吃君 拼音)群規嚴格,請謹慎。

吃吃君完全自費出行自費試吃,與店家毫無利益關係,踩雷自負

www.eatravelife.com

點選原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