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1解剖特點

腰大肌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肌肉之一,位於腰椎的兩側,起自第12胸椎體、第1~5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的前面和下緣。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肌束向下與腰小肌、髂肌結合即髂腰肌(

腰大肌、腰小肌和髂肌的總稱。)

形成一肌腱並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沿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囊的前內側面下行,止於股骨小轉子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2神經血管

腰大肌的神經支配是T12~L4

神經前支,而血液供應則由旋股內側動脈肌支提供。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3功能作用

(1)維持直立姿勢,連線軀幹和腿,對抗平衡腹直肌,是站立和步行的基礎。

(2)在抗重力活動時可維持姿勢和穩定軀幹,屈曲髖關節或穩定髖關節。

(3)當腰大肌

近端固定時,此肌收縮,可使大腿屈並外旋。遠端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軀幹向同側屈,兩側肌肉收縮,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幹前屈。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4)與髂肌一起合併成為髂腰肌,而髂腰肌對大腿的一些前擺起重要的作用,包括正踢腿、負重、高抬腿,以及懸垂、舉腿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5)腰大肌介於第二腰椎錐體與腎臟之間,腰方肌則在腎臟與第二腰椎橫突棘肌之間,對腎臟形成一種保護(很多人腰痛以為是腎虛,實則是腰大肌損傷)。

4臨床意義

腰椎及肌肉具有維持身體姿勢穩定,傳導上下肢力量,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的重要功能。

腰椎椎體橫向比較寬大,尤其L3橫突最長,其上面附著的筋膜、腱膜、韌帶、肌肉承受的拉力較大。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腰大肌損傷常見發生在體位突然改變及負荷超限時,或腰部反覆用力扭轉。

臨床可見腰大肌的單獨損傷,但更常見的是與脊柱病變的相互影響而引發的代償及失代償性表現。

當一側腰大肌損傷,脊柱平衡破壞,會造成腰段脊柱發生側凸,甚至腰部疼痛及活動受限;而兩側腰大肌同時損傷,則會使得腰段脊柱發生後凸。

腰大肌作為脊柱-骨盆-髖關節複合結構的一部分,結構複雜功能重要,臨床上認為腰大肌肌肉無力引起的腰椎失穩,也是造成腰椎間盤退變,甚至突出的主要因素。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

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應對腰大肌充分保護,避免久坐、彎腰搬重物,以及撿東西等這些容易導致腰大肌損傷的動作。在平時進行腰背肌的鍛鍊,主要是鍛鍊椎旁肌以及腰大肌和髂腰肌,拉伸是非常好的方法之一。

肌源性腰痛之“腰大肌”淺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