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相信在座的各位閱番無數、閱漫無數的讀者,都和我一樣,曾經無數次被那些便當傷害過幼小的心靈。

高潔的法皇在埃及的夜幕凋零——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戰場上不敗的魔術師倒在陰謀的槍口下——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在“前進”的咆哮聲中,獨臂的團長燃盡了生命……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不羈放縱的星際牛仔靈魂被飛起的白鴿一併帶走——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為世人祈願救濟的少女獻身於宇宙,做完一個少女的夢之後,騎士王在樹下緩緩閉上雙眼……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以“虐心”出名的作者,也是人才輩出。

上可追溯到“皆殺的田中”田中芳樹,一曲《銀河英雄傳說》殺遍天下豪傑。

近也有“愛的戰士”

虛淵玄

、劇情虐心到助手直接跑路的

鬼頭莫宏

(《地球防衛少年》)、專業虐妹的

岡本倫

(《極黑的布林希倫特》)……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讀者,有多少和我一樣,對悲劇有一種情有獨鍾的喜好。

即使沒有這樣的喜好,我們應該也能注意到,那些被人口口相傳的佳作中,結局極少有十全十美的。

就算結局相對還算“團圓”,

那也是跨越了無數次淚海才達到的一片慰藉的小島。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為什麼我們這些讀者喜歡“找虐”?

為什麼他們那些作者喜歡“傷害讀者”?

難道他們真的想“收刀片致富”?

今天,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一探這數不盡的

“刀片”

背後的秘密。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01

追根溯源

追根溯源,悲劇與喜劇的概念,最早從戲劇中衍生而出,

最初是戲劇的兩種體裁。

喜劇起源於古希臘農民收穫葡萄時節祭祀酒神時的狂歡遊行,遊行者化裝為鳥獸,載歌載舞,希臘人於公元前7世紀初把它演變為一種滑稽戲,成為喜劇的前身。

此後,它作為一種戲劇體裁逐步發展成熟,並誕生了偉大的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寫過44個喜劇劇本,但完整流傳下來的只有11部。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悲劇追溯回去同樣源自古希臘的酒神祭典,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

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他們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悲劇是最古老的戲劇題材。

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是:

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

埃斯庫羅斯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從根源上,悲劇就具有一種天然的優勢,在亞里士多德的總結中,喜劇模仿的通常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

當代知名喜劇演員、導遊黃渤也這樣總結喜劇:

用認真的態度去做傻事。

喜劇最初的目的就是讓觀眾笑一笑就好,許多觀眾看喜劇也就圖一樂,即便喜劇以諷刺的方式自我表達,觀眾也不一定能領情。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而悲劇的傳統主角,

是英雄和帝王

,是有著崇高理想和覺悟的“標準主角”。

他們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不懈地戰鬥,即使最後理想破滅,身隕神滅,這個過程也足夠驚心動魄。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展現出

超常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也會令人為之嘆服,甚至為之感動落淚。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經過歷史的演變後,作為戲劇體裁的悲劇也開始逐漸關注到平凡大眾的疾苦,描繪世間百態的滄桑炎涼。

不過,ACGN中的悲劇橋段,基本還是類似於古典悲劇,以

“崇高美好之物的毀滅”

來攝人心魄。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喜劇的初衷是博君一笑,而悲劇的初衷就是要引起讀者的共鳴。

雖然喜劇和悲劇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因為初衷的不同,在讀者的評價上,悲劇就是天生佔點便宜,更能讓人為之打出高分。

一個很簡單的比喻,給你一顆糖和捅你一刀,

哪件事會更讓你印象深刻呢?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02

“大哥”之死

讀者為什麼喜歡“找虐”,咱們暫且先分析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作者為什麼喜歡“傷害”讀者。

讀者們也許已經發現,其實作為戲劇體裁的悲劇概念,與我們平時喜歡看的ACGN悲劇“XX之死”不盡相同。

作為戲劇體裁的悲劇,主角的結局一定是失敗,而ACGN中的“悲劇”則不盡然。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愛德華和阿爾馮斯最終迎來了屬於自己的happy end,但他們依然會為了修斯和霍恩海姆而落淚。

西蒙的鑽頭突破了天際,只是,

突破天際的鑽頭也救不回卡

米那

喬魯諾坐上了教父的寶座,黃金之風吹遍那不勒斯的小巷,可那家熟悉的小飯館裡,卻再也不會有那幾個熟悉的身影。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說個糙話,這種“悲劇”可以簡稱為

“死大哥”

,大哥的意志被主角繼承,最終主角替大哥走到了他想去的地方。

這種“悲劇”更類似於戲劇體裁中的正劇,過程和悲劇相似,但最後的人物弧光是向上的,主角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只不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為什麼“大哥”這個角色這麼高危?

這個答案,在美國資深編劇和大學教授埃裡克·埃德森的編劇書

《故事策略》

中可窺一斑。

他擁有美國電影學院(AFI)劇作與電影導演專業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作專業的藝術碩士雙學位,為各路影界大佬寫了17個劇本。

在他的《故事策略》中,他將任何一個成功的電影故事切分為相似的23個

“故事鏈”

,每一段該有什麼樣的展開都可以事先安排好。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他也把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一個分類,與“大哥”這個型別最接近的,就是他筆下的“導師”。

而他直接在《故事策略》中寫明瞭,

“導師”在故事中就是要退場的。

儘管他並沒有說“退場”一定就是死亡,可是,死亡當然是最震撼人心、最能讓主角奮起的退場方式。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大哥之死,本質上就是要把主角丟出舒適區,讓他無法再活在大哥的羽翼庇護下。

失去大哥之後,主角將不得不自己站起來,憑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故事前進的方向。

同時,大哥的死也會是催促主角奮起的一劑強心針。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而且,過於耀眼的大哥,不僅會庇護主角,讓主角失去成長動力,也有可能搶了主角的風頭。

大哥隕落之後,主角成長的天花板就被拿掉了,有可能遮掩主角光輝的光源也熄滅了。

這麼方便的一個推進劇情的方法,那些作者怎麼可能不喜歡用呢?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03

主角之死

說完了大哥之死,我們再來看看主角之死,在ACGN的悲劇裡,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即使主角身死,他的理想一般也實現了,或者部分地實現了。

相比古典悲劇中主角的理想破滅,只能在最後的掙扎中看到些許未來的希望,ACGN的主角待遇真的非常好了。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可以這麼說,

大多數的主角死亡都是一種自我實現式的死亡

,只有極少數作者會寫出主角死亡,努力“全部木大”這樣的反人類劇情。

即使黑深殘如鬼頭莫宏的《地球防衛少年》,每一個少年少女在坐上Zearth戰鬥之前,也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實現。

就算是飽受詬病的《鐵血的奧爾芬斯》,鐵華團的理想也實現了,雖然是由他們的敵人來實現。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為何作者們喜歡讓主角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呢?

原因,既可以從主角身上找,也可以從他們的理想身上找。

有的主角,他的死亡正是他人設的一種完善與昇華,作者用了一整部動畫給我們塑造了一個討喜的主角,我們都知道他的行事作風。

所以,當他最後從容赴死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心疼,但不會覺得奇怪。

只要是他的話,就一定會這麼做。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這種型別的一個典型就是《星際牛仔》裡的Spike,螢幕裡外所有人都知道,他去孤身找Vicious會是什麼結果。

但是他必須去。

他不去的話,就無法確認自己還活著,就不是那個星際牛仔了。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大哥的死,其實也有這一層含義在裡面,他們的死並非純屬故事需要,他們自己的人設,也註定他們會在這裡倒下。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有的主角,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手已經不乾淨了。

他的死亡,是在為自己贖罪,也洗去了他那理想上可能沾上的汙點。

這一類的典型就是魯路修,儘管他在劇場版中復活,可他在那個世界的普羅大眾認知中,已經作為暴君而死。

而他留下的符號Zero,卻作為英雄的象徵留下。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從理想這個角度來看,有的主角,他們的理想實在過於宏大,保護世界、終止戰爭、拯救人類……

這樣的宏大的理想卻要讓一個小小的人類去實現,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有種“只能用生命去交換”的潛意識。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這種型別的典型之一就是《遊戲人生Zero》的男主裡克,他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終於觸控到星杯之後,他的身體卻先開始崩潰了。

直到這個時候,

他所信仰的“遊戲之神”才終於顯靈

,在他面前拿到了星杯,繼承了他的理想。

而且,在主角身邊的隊友損失過於慘重的情況下,也許死亡是作者給予的慈悲。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看看隔壁櫻滿集,失去了可以失去的一切,最後只能靠楪祈的歌聲來與她相遇。

他當時真的想跟楪祈一起走吧,楪祈送給他的生命紅線,既是最後的溫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大的殘忍。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04

擇日而亡

儘管我們有

“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樣的俗語,死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是一件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

可是,尼采的觀點“擇日而亡,死在巔峰者最光榮”,就像是一個徘徊的幽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這個觀點有一定的認同。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大家都不想看紅顏老去,英雄遲暮,一想到“王子和公主幸福滴生活在一起”之後就是無盡生活瑣事,也覺得有些啞然失笑。

在現實中,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巔峰會不會還在未來等著我們,而在故事中,巔峰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東西。

讓故事中的角色,

在最輝煌的瞬間,以最宏大的方式死去,

也許是作者對一個角色最大的認同。

為什麼很多觀眾都喜歡找虐?

同時,這樣的角色,也會讓讀者愛得死去活來,他在故事中死了,但他的生命卻在讀者的集體記憶中永遠延續,永遠不會老去、變質。

這,或許就是作者和讀者兩個群體,都鍾愛於“死亡”這一表達方式的最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