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61課:細說“違(違)”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違。“違”字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違”,”違“是1988年國家語委釋出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常用漢字,其詳情如下:

違(違)。讀音有兩個:

(一)wé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違,離也。從辵,韋聲。“形聲字。本義是離別、離去。比如《詩經·邶風·穀風》:“行道遲遲,中心有違。”《毛傳》:“違,離也。”孔穎達疏稱:“心中有乖離之志,不忍即別。”現代漢語也用這個用法,比如魯迅《書信·致章廷謙》(1928年10月12日):“矛塵兄,久違了。”平常我們說,久違久違,其中的違,正是違字的本義,離別的太久了。

《說文解字》第261課:細說“違(違)”字

(離別)

本義之外,違還有很多其他用法:

(1)去,離開。《增韻·微韻》:“違,去之也。”比如《詩經·召南·殷其靁(léi,古雷字)》:“何其違斯,莫敢或遑。”《毛傳》:“違,去。”為啥這時候離開家,忙得不敢有一點空閒。再比如《離騷》:“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王逸注稱:“違,去也。”她雖然美麗但不守禮法,算了吧離開她另外求索吧。

(2)相距,距離。清代劉淇的《助字辨略》卷一有:“違,相距之辭。”比如《左傳·哀公二十七年》:“(齊師)乃救鄭,及留舒,違穀七里,穀人不知。”(齊國)出兵救援鄭國,到達留舒,距離穀地七里,縠地人竟沒有發覺。穀是地名。

(3)違背,違反。《廣雅·釋詁二》:“違,背也。”《玉篇·辵部》:“違,背也。”比如嵇康《幽憤詩》:“事與願違,遘茲淹留。”“事與願違”後來發展為成語,意思是事情的發展與違反了本來的願望,亦指事情沒能按照預想的方向發展。

《說文解字》第261課:細說“違(違)”字

(嵇康畫像)

也指不順心;不如意。比如李商隱《春雨》:“悵臥新春白祫衣,白門寥落意多違。”即用此義。白門,是金陵的別稱,就是現在的南京。

(4)奔放,出走。《增韻·微韻》:“違,奔放曰違。”《左傳·宣公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杜預注稱:“違,奔放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凡是諸侯的大夫出走他國。

(5)避開。《洪武正韻·灰韻》:“違,避也。”比如《左傳·莊公四年》:“夏,紀侯大去其國,違齊難也。”杜預注稱:“違,闢也。”夏季,紀侯永遠離開了他的國家,以避免齊國對他所加的禍害。

(6)遠。《爾雅·釋詁上》:“違,遠也。”《左傳·僖公九年》:“(齊桓公曰:)天威不違顏咫尺。”杜預注稱:“言天鑑察不遠,威嚴常在顏面之前。”齊桓公說:天子的威嚴就在面前(與臉近在咫尺)。

《說文解字》第261課:細說“違(違)”字

(齊桓公塑像)

(7)乖異。比如《三國志·蜀志·董和傳》:“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盧弼《三國志集解》稱:“胡三省曰:違,異也。覆,審也。難於違異,難於覆審,則事有曠闕損矣。”又指遭殃。比如柳宗元《憎王孫文》:“群小遂矣君子違。大人聚兮孽無餘。”小人們一旦得勢啊君子就會遭殃,有德行的人聚在一起啊壞人就會完蛋。

(8)過失;錯誤。比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餘冠英注稱:“違,過失的意思。”十七歲送你出嫁,總以為你不會有什麼過失。(劉蘭芝回家之後遭到家人的責備。)

《說文解字》第261課:細說“違(違)”字

(《孔雀東南飛》:委屈的劉蘭芝)

(9)邪行;不正。比如《左傳·桓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孔穎達疏稱:“塞違,謂閉塞違邪。……德之與違,義不併立。”作為百姓的君主,要發揚道德而阻塞邪行,以為百官的表率,(即使這樣)仍然擔心有所失誤。

(10)改變。比如張衡《西京賦》:“慘則尠於驩(同歡),勞則褊於惠,能違之者寡矣。”李善注引薛綜的話說得清楚:“違,猶易也。言人慘慼則不能歡逸,勞苦則不能以施惠,少有能易此者。”違,就是“易”,改變的意思。

(11)恨。比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強。”王念孫《讀書雜誌》:“懲,止也。違,恨也。言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強勉也。”

(12)通“韙”。是。比如《莊子·人間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聞一多《古典新義·莊子內篇校釋》:“馬敘倫讀常為嘗,讀違為韙,並是。”(衛國的國君)喜怒無常,不曾有人指責他的不是,他也藉此壓抑人們對他的規勸,以此來滿足他放肆的心志。

(二)huí。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意義同“回”《集韻·灰韻》“回,《說文》‘轉也’。一曰邪也。或作違。”不見典籍有應用例項,暫缺。

違(違)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61課:細說“違(違)”字

(違(違)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61,部分圖片引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