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說《漢書》:卷一上高帝紀(6) 東南紫氣

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當之。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呂后,後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又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

·當,塞也,抵擋,壓制。

·於,介詞,從。

·是,代詞,指東南有天子氣這件事。

·遊,出遊,皇帝出遊為出巡。

·隱,隱藏。

·澤,水聚匯處。

·間,中間。

·俱,都。

·求,求取,求見。

·常,經常。

·怪,奇怪。

·從,跟從。

·中,裡面。

·或,有的人。

·聞,聽說,聽聞。

·附,依附,歸附。

秦始皇曾經說:“東南邊有天子的氣息。”因為這件事親自東巡東南地區,以此來阻塞鎮壓這股天子的氣息。高祖因為之前私放民夫的原因隱藏在芒山、碭上的山川和河流之間。呂后和人們都去求見高祖。呂后他們常常能夠很容易找到高祖。

高祖很奇怪呂后和這些人能夠找到自己這件事,所以問呂后原因。呂后回答說:“高祖所居住的地方在上面經常有白雲和煙氣,因此跟隨著白雲和煙氣去常常就能找到劉邦。”

高祖又很開心。沛縣的人,有些聽說了這件事,很多人都渴望依附於高祖。

毛說《漢書》:卷一上高帝紀(6) 東南紫氣

在這一小段文言文中,有幾個小的語法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首先,在“於是東遊以當之”這句話中的“於是”並不等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於是,中國古代有一個習慣,除了名詞外其他的詞語基本上是一字成詞。所以“於是”兩個字並不是一個詞,而是應該拆成兩部分來解釋。

“於”介詞,“在”“從”的意思;“是”代詞,作“此”“這”解。如:“從此;在這裡;因為這個,因此;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故而所謂的文言文中的“於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古今異義詞。

其次,“於是東遊以當之”這句話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應當有完整的主謂賓,所以這句話在翻譯之前我們需要好好把句子確實的成分補齊。“東遊以當之”這一部分中,“東遊以當”是一個動詞性的詞語組合所以在句子成分中應當是謂語成分,“之”代指的是前面“天子氣”所以在句子成分中應當是並與成分。

一個最簡單的文言完整句的成分應當是“主+謂+賓”三個部分構成,這與現代漢語的最簡句式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東遊以當之”這個句子裡缺少了主語我們需要補齊。故而這個句子的形式應當是“於是其東遊以當之”。在翻譯過程中也需要補齊這個句子中缺失的主語。

第三,中國對於澤的認知。大多數人認為“澤”應當是土地,但其實“澤”指的是水源或者是有關於水的低窪地。事實上,中國的很多“澤”最終都成為了著名的湖泊。比如中國古代九大澤:大陸澤、雷夏澤、大野澤、彭蠡澤(蕃陽湖)、雲夢澤(洞庭湖)、震澤(太湖)、菏澤、孟瀦澤、濚澤。

這裡我們要講的就是一種合理的推導方式了。即透過偏旁部首來推導文中實詞的含義。

“氵”作為偏旁,那麼這個字通常與水有關,比如海、洋、汪、湖、潑等,前面四個是由水匯聚而形成的,第五個“潑”則是把水揚撒出去。“ 扌”作為偏旁,那麼這個字通常與動作有關,拉、把、拔、託這些字都是我們的動作……

這種方法的使用有一個小問題需要注意那就是偏旁部首的含義是否是我們認為的含義。

例如“月”字旁,很多人認為應當是“月”字旁,但其實這個偏旁應該是“肉”字旁,因為古代沒有冰箱,所以肉需要掛起來風乾,而掛起來的肉很想“月”這個樣子,故而久而久之人們便把他當成了“月”字旁。如果我們用錯誤的理解含義來理解這個問題,那麼髒、腎、肥這些字的含義就變得無法理解了,如果我們瞭解這個是“肉”字旁,那麼這些字的含義就理解了,都是與肉有關。除了“肉”字旁外,還有很多偏旁都有這個特性,比如“王”字旁,其實是“斜玉”旁等。

第四,“高祖怪問呂后”這句話也是省略句。“高祖”名詞,做主語。“怪”動詞,奇怪,做謂語。高祖發出奇怪這個動作,那麼這個動作對誰呢?應當是對於呂后和其他人可以找到他這件事,而這件事在這個句子裡被省略了,所以這個句子應該補齊句子成分成為“高祖怪之問呂后”。

第五,關於高祖頭上的雲氣。

古語云“風從龍雲從虎”,通常作為龍出現的地方都會有云縈繞在周圍。高祖所在的沛縣在秦王朝東南部,結合始皇帝看到東南有天子氣,加上前文我們提過高祖曾經醉斬白帝被人知曉是赤帝后人。結合這三點我們會發現,高祖能夠推翻秦王朝似乎是勢不可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