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姓

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李姓總人口大約在9340多萬,如果加上海外華裔李姓,總人數超過一億,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的名義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姓

李、理古時通用。古時法官的名稱,總主征伐刑戮之事也。古時的李氏族當以官名為原始氏族圖騰,最終形成李姓。

李,也是一種樹名。薔薇科,落葉喬木。葉倒卵形花白色,果實球形,果皮紫紅、青綠或黃綠。果可生食或制蜜餞。核仁、根、葉、花、樹膠可供藥用。古時的李氏族也有以李樹為原始氏族圖騰,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稱,最終形成姓氏。

李姓起源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姓

李氏始祖——李利貞

李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贏姓

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代高陽氏顓頊,出自嬴姓。顓頊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到了唐堯時代,顓頊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嬴。治水成功,顓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皋陶的子孫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徵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木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其二出自姬姓

商朝時期,居武落鍾離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是周的同姓後裔,後向川東擴充套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在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留於渝境的巴人成為板楯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當權者的賜姓和崇仰漢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連年戰亂、政權更迭頻繁、外族不斷進入中原,李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鮮卑人的基因。發生外族融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西域各國等族,以及猶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鮮人等外國人,之後這種融入從未間斷過,北宋西夏國党項族、金國女真族,明清時期的蒙古人、滿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紛紛改漢族姓,尤以李姓為首選。這些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在當代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唐朝賜予有功大臣武將為國姓,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李姓分佈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姓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340萬,達18倍之多。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四川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4%。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安徽、湖北、雲南、遼寧、江蘇、廣西、黑龍江、山西、陝西十一省,又佔李姓總人口的44。6%。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4%。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血型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姓

李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

O型佔32。2%,A型佔28%,B型佔30。4%,AB型佔9。4%。

李姓名人

李隆基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712年登基稱帝,改年開元,唐朝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稱為開元盛世。玄宗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與杜甫合稱李杜。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代表作品有:《蜀道難》、《靜夜思》、《月下獨酌》、《將進酒》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的醫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

李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李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支派眾多,人口也多,故形成的望族也多。李姓的郡望多達12個,它們是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等。以隴西和趙郡最為著名,除少數民族的李姓外,其他各分支多出自這兩地郡望。因此,堂號中多為隴西或趙郡。隴西為秦朝設定的郡,古城在今甘肅臨洮南,其轄區相當於在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之地。而趙郡為北魏設定的,到唐朝時改為趙州。古城在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地。

李姓的重要楹聯有六副:

衛公勳業;元禮門牆。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家藏鄴架;召赴玉樓。

狂歌痛飲雙仙骨;素句嘔心一錦囊。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宗開淮右,忠良孝友篤家風。

家訓格言

:李鴻章是晚清大臣、淮軍創始人、洋務派首領之一。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多有非議,褒貶不一。但是,其治家教子卻甚有法則,其家訓也可稱得上中西思想結合的產物,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又融合了西方近代的智、體要求。他說:“儉之一字,能定人之恆久”。“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須隨時隨地留心著力為要。事無大小,均有一定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人雖有文章、名譽、金錢,而無強健之身體,亦何所用之”。“看淫劇,犯手淫,以至神經衰弱。其餘有礙風化之事,悉能挑動色慾端”,均當力戒。